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巍巍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直肠
  • 4篇疗法
  • 4篇化疗
  • 4篇VMAT
  • 3篇直肠癌
  • 3篇直肠肿瘤
  • 3篇肿瘤
  • 3篇进展期直肠癌
  • 3篇局部进展期
  • 3篇局部进展期直...
  • 3篇放化疗
  • 3篇放射疗法
  • 3篇肠癌
  • 3篇肠肿瘤
  • 2篇新辅助放化疗
  • 2篇三维适形
  • 2篇三维适形放射
  • 2篇三维适形放射...
  • 2篇适形
  • 2篇适形放射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赣州市人民医...
  • 1篇江门市中心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肖巍巍
  • 4篇高远红
  • 4篇肖林
  • 4篇刘孟忠
  • 3篇邱波
  • 2篇黄蓉
  • 2篇周冠群
  • 2篇曾智帆
  • 2篇陈利
  • 1篇邓文静
  • 1篇邓文静
  • 1篇常晖
  • 1篇孙文钊
  • 1篇邓小武
  • 1篇杨林
  • 1篇游凯云
  • 1篇祝喻甲
  • 1篇常辉
  • 1篇周树
  • 1篇余昕

传媒

  • 5篇中华放射肿瘤...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鼻咽癌调强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不同勾画方式下个体化差异观察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评估多中心医师对鼻咽癌IMRT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不同勾画方式的个体化差异,为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质量控制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例鼻咽癌患者CT图像,分别由10名不同放疗中心医师以手工方式勾画IMRT的计划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定义为"手工组";使用基于模板自动分区软件ABAS勾画OAR再由医师修改和确认,定义为"自动+手工组";比较两种勾画方式的各个PTV和OAR体积最大/最小比(MMR)和离散系数(CV)。结果手工组不同医师勾画的鼻咽癌计划靶区和OAR体积均有较明显的差异,PTV的MMR和CV分别为1.72~3.41和0.16~0.39,其中差异最大的为PTVnd(PTVnd-L的MMR=3.41,CV=0.39);各OAR的MMR和CV为1.30~7.89和0.07~0.67,其中颞叶、脊髓、啮合关节、视神经和垂体等的MMR均>2.0。与手工组相比,自动+手工组的平均勾画时间缩短了68%,不同医师间勾画的OAR体积差异缩小,其MMR下降到1.04~2.44,CV减小到0.01~0.37。结论不同中心临床医生对鼻咽癌放疗计划的PTV和OAR勾画可能存在较大差别,自动+手工勾画可以减少医生间的OAR勾画差异但小体积器官勾画差异仍达1.5倍以上。多中心临床试验需要统一审核PTV和OAR的勾画并评估勾画差异可能对临床结果的影响。
彭应林孙文钊程皖琴夏海群姚季金肖巍巍沈关驻杨林周树李嘉欣关颖刘帅邓小武
关键词:计划靶体积危及器官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3DCRT或VMAT同期化疗后肠壁残余癌细胞分布比较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 比较术前3DCRT或VMAT+化疗后肠壁各层残余癌细胞(RCC)分布,明确不同放疗技术对其分布影响。方法 收集2007—2013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诊治、行术前3DCRT (46 Gy分23次)或VMAT (50 Gy分25次)+同期化疗及手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334例,其中3DCRT 172例、VMAT 162例。两组临床Ⅱ、Ⅲ期构成相似。对所有手术标本肠壁各层RCC行病理评价。组间率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 术后两组各ypT、ypN、ypTNM分期均相近(P均〉0.05)。226例ypT2-4期患者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或外膜层所含RCC比例分别为34.1%、43.8%、73.5%、69.0%。ypT2-4、pN (+)、cN (+)、cT4期3DCRT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RCC比例均高于VMAT组[47.9%∶18.1%、54.5%∶17.2%、39.8%%∶15.3%、41.3%∶14.3%(P=0.000,0.001,0.000,0.000)及50.4%∶36.2%、56.8%∶27.6%、43.0%∶26.6%、45.3%∶27.5%(P=0.032,0.014,0.006,0.017)];pN0、cT3期3DCRT组黏膜层RCC比例高于VMAT组(28.1%∶12.9%、29.5%∶13.2%,P=0.002、0.015);两组间固有肌层、浆膜层或外膜层RCC比例在ypT2-4、pN0或pN (+)、cT3或cT4、cN0或cN (+)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肖林祝喻甲邱波肖巍巍余昕曾智帆刘孟忠高远红
直肠癌术前VMAT同期化疗后肠壁残余癌分布及其关联因素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了解直肠癌术前VMAT同期化疗后肠壁残余癌细胞分布及关联因素.方法 搜集2011-2013年间本院术前VMAT同期化疗+手术的178例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男124例、女54例,年龄23 ~ 84岁;T1、T2、T3、T4期分别为l、2、73、102例.对所有手术标本肠壁残余癌细胞行病理评价.对各组间差异行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对临床T、N分期与ypT期及残余癌细胞分布的相关性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切除标本肠壁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或外膜层残余癌细胞比例全组患者分别为15.2%、27.0% 、46.6%、46.1%,120例ypT2~4期患者的分别为20.0%、36.7%、69.2%、68.3%.术后52例ypT0期、2例ypTis期、4例ypT1期、38例ypT2期、77例ypT3期、5例ypT4期.36例ypN(+)期中ypT0期的比例低于140例ypN0期的(3%∶35.7%,P=0.000),但其浆膜层或外膜层残存癌细胞比例远高于ypN0期的(83%∶36.4%,P=0.000).73例T3期中ypT0期的比例高于102例T4期的(37%∶21.6%,P=0.025).结论 VMAT同期化疗后肠壁残余癌细胞大部分位于固有肌层及以下,与ypT、ypN、T分期显著关联;但VMAT同期化疗后直肠原发病灶活检的临床价值可能有限.
肖林邓文静黄蓉周冠群肖巍巍陈利邱波常辉高远红刘孟忠
关键词:直肠肿瘤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中VMAT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探讨VMAT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新辅助放化疗(NCR)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3年本院行术前NCRT+手术±术后化疗的162例LARC患者,男113例、女49例,年龄23~84岁(中位数56岁)。临床分期为Ⅱa、Ⅱb、Ⅱc期分别为22、11、5例,Ⅲa、Ⅲb、Ⅲc期分别为1、58、65例。放疗均使用了单弧VMAT,PTV150Gy分25次,PTV246Gy分25次。主要化疗方案为Xelox方案(卡培他滨1000mg/m2+奥沙利铂100mg/m2或130mg/m2),均接受诱导及同期化疗(中位数3程)。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放疗计划,仅2例因3级腹泻中断放疗。放化疗期间全组累计3级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与16.0%。患者距放疗结束后34~86d(中位数53.5d)手术,术后pCR率30.2%,R0切除率100%,低位直肠癌保肛率45.9%。术后不良反应累计发生率16.7%,术后30d内无死亡病例。T、N期及临床分期降期率分别为85.2%、87.1%及88.9%。结论VMAT用于LARC术前放化疗安全可行,但对长期生存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肖林黄蓉游凯云陈利常晖周冠群邱波肖巍巍高远红刘孟忠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3DCRT与VMAT同期化疗远期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比较术前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同期化疗用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5年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DFS)结果,并分析该新辅助模式下的诱导/巩固化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收集2007—2013年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术前3DCRT或VMAT同期联合化疗(主要为Xelox方案: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及手术的334例LARCs资料,其中3DCRT组172例,VMAT组162例。VMAT组靶区处方剂量为计划靶区1(PTV1)50 Gy分25次,PTV246 Gy分25次;3DCRT组处方剂量为PTV246 Gy分23次。全组中185例接受术前同期放化疗(即单纯同期放化疗组),149例在术前同期放化疗前、后接受了1~7个疗程(中位数2个疗程)的诱导/巩固化疗(即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巩固化疗组,主要化疗方案为XELOX)。比较3DCRT组与VMAT组的5年OS及DFS差异,并分析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巩固化疗组与单纯同期放化疗组放化疗期间急性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病理完全缓解(ypCR)率及生存的差异。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2.3个月(2.4~119个月),3DCRT组与VMAT组5年OS和DFS均相近,分别为79.0%与83.2%(P=0.442)和77.0%与82.1%(P=0.231)。同期放化疗组与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巩固化疗组≥3级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相近(7.0%与12.1%,P=0.114及14.1%与16.8%,P=0.491);术后并发症相近(17.3%与17.4%,P=0.971);ypCR率相近(25.4%与30.2%,P=0.329);5年OS相近(80.5%与82.0%,P=0.409)及DFS相近(78.0%与81.0%,P=0.252)。结论与术前3DCRT技术相比,VMAT技术并不显著改善患者5年OS及DFS,即使针对瘤床额外推量。在术前同期放化疗中加入中位2个疗程的诱导/巩固化疗并不显著提高ypCR率与生存,但不良反应可耐受。
肖林邓文静魏嘉旺肖巍巍王俏镟曾智帆刘孟忠高远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