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泊酚在肿瘤患者全麻气管拔管期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研究有效剂量丙泊酚用于防治肿瘤患者全麻气管拔管期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腹及头颈部肿瘤手术的患者114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治疗组(A)和对照组(B)。手术结束后送入麻醉复苏室。符合拔管条件时A组患者给予丙泊酚0.4~0.8mgk/g静脉注射,5分钟后拔管;B组患者不予以药物即行拔管。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拔管时间、呛咳反应、屏气反应、恶心、呕吐情况及镇静程度。结果A组患者拔管即刻MAP、HR与拔管前相比均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B组患者在拔管即刻、拔管后5分钟MAP、HR均较拔管前及A组明显升高(P〈0.05),A组患者拔管即刻镇静程度良好,而B组患者镇静程度下降,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拔管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呛咳反应、屏气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0.4~0.8mgk/g于拔管前静脉注射可有效减轻肿瘤全麻术后患者拔管期的不良反应,使循环、呼吸更为平稳,且不影响拔管时间。
- 周湘哲田瑞兆马静胡靖峰
- 关键词:丙泊酚全身麻醉气管拔管
- 纳洛酮治疗高龄患者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探讨纳洛酮在高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高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9例予以内科常规治疗,而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分别计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5%,明显低于实验组的9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高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有重要临床价值,对缓解症状以及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肯定。
- 田瑞兆杨明霞周湘哲张丽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纳洛酮疗效分析
- 乌司他丁对肿瘤重症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肿瘤重症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ICU收治恶性肿瘤并发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例)及对照组(n=3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次,2次/日;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治疗7 d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情况,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急性病理生理学及长期健康评价Ⅱ评分(APACHEⅡ评分),治疗期间动态监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7 d后血清CRP、PCT、IL-6、CK-MB、NT-proBNP、cTnI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急性病理生理学及长期健康评价Ⅱ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降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恶性肿瘤并发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辅助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心肌标记物水平,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使患者受益。
- 王莉周湘哲田瑞兆杨鹏袁宽道张丽丽马艳琦
- 关键词:恶性肿瘤乌司他丁心肌酶炎症因子
- 血清胸苷激酶1评估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气道重塑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研究血清胸苷激酶1(sTK1)在评估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气道重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甘肃省肿瘤医院收治的AECOPD患者103例,患者入院后详细采集病史,记录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气道重塑指标[气道壁厚度(T)、气道壁面积(WA)、气道壁面积占总横截面积百分比(WA%)]及sTK1等指标,根据GOLD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1~4级共4组,每组例数分别为29例、41例、17例和16例,比较4组各项检测结果并分析sTK1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GOLD分级增加,AECOPD患者sTK1水平明显升高,FEV1和FEV1/FVC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OLD分级增加,AECOPD患者T、WA和WA%明显升高,且T和WA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OLD 4级患者WA%明显高于GOLD 1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积差分析显示sTK1与GOLD分级和T、WA、WA%等气道重塑指标呈明显正相关性(r=0.749、0.457、0.513、0.301,P<0.05),与FEV1和FEV1/FVC具有明显负相关性(r=-0.551、-0.674,P<0.05)。结论sTK1与呼吸道道炎症反应关系密切,对评估AECOPD病情严重程度和气道重塑情况具有良好参考价值。
- 田瑞兆杨鹏王莉
- 关键词:胸苷激酶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气道重塑
-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sST2、AngII、IGFBP7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3
- 2022年
- 目的: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2)蛋白、血管紧张素II(AngII)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水平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将100例冠心病CHF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肱动脉血流介导血管舒张功能(FDM),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sST2、AngII、IGFBP7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49%vs.77.42%,P<0.05);观察组LVEF、FMD均高于对照组(P<0.05),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sST2、AngII、ET-1低于对照组(P<0.05),IGFBP7、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可提高冠心病CHF治疗效果,增强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同时对患者血清sST2、AngII、IGFBP7的表达也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 田瑞兆张春林杨鹏王莉
- 关键词:冠心病心功能美托洛尔
- 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感染性休克患者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剂量为30万U,iv,Qd,连续用药7d);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T)、心率(HR)、收缩压(SP)及尿量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血乳酸(Lac)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其体温、心率、收缩压及尿量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体温及收缩压变化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实验组患者APACHEⅡ评分、CRP、PCT及Lac等各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7d内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无差异。结论:乌司他丁应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可减轻炎症反应,能有效地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田瑞兆张丽
- 关键词:乌司他丁感染性休克CRPPCTLAC
- 乌拉地尔颈丛阻滞麻醉对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探讨乌拉地尔颈丛阻滞麻醉对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0例颈丛阻滞麻醉下甲状腺瘤手术患者分为3组:Ⅰ组:0.25%罗比卡因;Ⅱ组:0.25%罗比卡因+1%利多卡因;Ⅲ组:0.25%罗比卡因+1%利多卡因+乌拉地尔,分别于麻醉前后5、10、20、30min记录血压、心率和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结果麻醉前3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基础值相似,Ⅲ组患者麻醉前后各观察指标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患者麻醉后5、10min平均动脉压较麻醉前和Ⅲ组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患者麻醉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较麻醉前和Ⅲ组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乌拉地尔配伍利多卡因能有效预防颈丛阻滞麻醉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 胡青烽田瑞兆包晓玲
- 关键词:乌拉地尔颈丛阻滞麻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 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合并感染1例的诊治体会
- 2023年
-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的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唯一体征可能是发热。一般可通过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常规、微生物培养进行诊断,随后结合患者自身病情,对危险因素分析,并进行耐药和风险情况评估,制定降阶梯治疗方案,依照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情况,并在经验治疗后依照患者病情变化和微生物检查结果,对抗菌药物方案实施调整,并予以抗肿瘤并发症治疗及人文关怀。本研究患者为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合并感染者,经总结治疗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 王莉周湘哲田瑞兆袁宽道杨鹏张丽丽
- 关键词:粒细胞缺乏化疗溶血性葡萄球菌发热
- 三联疗法治疗ICU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奥曲肽+凝血酶三联疗法治疗ICU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8月在我院ICU治疗的80例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抑酸、止血治疗,观察组使用兰索拉唑+奥曲肽+凝血酶三联疗法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各项临床治疗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H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输血率、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肝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病时H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24、48、72h的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使用兰索拉唑+奥曲肽+凝血酶三联疗法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止血效果,减少出血量,缩短治疗时间,加快Hb的恢复速度,降低病死率,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 袁宽道田瑞兆王莉张丽丽
- 关键词:急危重症上消化道出血药物联合治疗止血效果
- 小剂量氯胺酮对开胸手术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探讨静吸复合麻醉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对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择期胸部肿瘤手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麻醉诱导后行双腔管气管插管,切皮前氯胺酮组静脉注射氯胺酮50 mg,继以静脉输注0.2%普鲁泊福和氯胺酮等复合液,对照组静脉注射芬太尼50μg,继以静脉输注0.2%普鲁泊福和芬太尼等复合液,间断吸入恩氟烷和追加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者TNF-α、IL-6、IL-8浓度变化;两组术后均同时实施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4、24、48 hVAS.结果 氯胺酮组在手术开始后30min、手术开始后4 h、术毕24 h血清TNF-α浓度[(1.40±0.22)、(1.46±0.22)、(1.36±0.13)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1.54±0.09)、(1.58±0.17)、(1.47±0.22)μg/L](P<0.05);氯胺酮组在术毕48 h血清IL-6浓度[(30.53±3.35)ng/L]低于对照组[(34.64±2.61)ng/L](P<0.05);两组各时间点血清IL-8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胺酮组术后24、48hVAS[(3.2±0.2)、(3.1±0.7)分]低于对照组[(3.7±0.5)、(3.5±0.7)分](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开胸手术患者,可抑制其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产生,术后24、48 h VAS降低,减轻围手术期炎性反应,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 马静田瑞兆周湘哲
- 关键词:氯胺酮胸外科手术细胞因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