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司他丁对肿瘤重症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肿瘤重症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ICU收治恶性肿瘤并发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例)及对照组(n=3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次,2次/日;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治疗7 d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情况,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急性病理生理学及长期健康评价Ⅱ评分(APACHEⅡ评分),治疗期间动态监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7 d后血清CRP、PCT、IL-6、CK-MB、NT-proBNP、cTnI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急性病理生理学及长期健康评价Ⅱ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降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恶性肿瘤并发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辅助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心肌标记物水平,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使患者受益。
- 王莉周湘哲田瑞兆杨鹏袁宽道张丽丽马艳琦
- 关键词:恶性肿瘤乌司他丁心肌酶炎症因子
- 血清胸苷激酶1评估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气道重塑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研究血清胸苷激酶1(sTK1)在评估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气道重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甘肃省肿瘤医院收治的AECOPD患者103例,患者入院后详细采集病史,记录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气道重塑指标[气道壁厚度(T)、气道壁面积(WA)、气道壁面积占总横截面积百分比(WA%)]及sTK1等指标,根据GOLD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1~4级共4组,每组例数分别为29例、41例、17例和16例,比较4组各项检测结果并分析sTK1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GOLD分级增加,AECOPD患者sTK1水平明显升高,FEV1和FEV1/FVC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OLD分级增加,AECOPD患者T、WA和WA%明显升高,且T和WA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OLD 4级患者WA%明显高于GOLD 1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积差分析显示sTK1与GOLD分级和T、WA、WA%等气道重塑指标呈明显正相关性(r=0.749、0.457、0.513、0.301,P<0.05),与FEV1和FEV1/FVC具有明显负相关性(r=-0.551、-0.674,P<0.05)。结论sTK1与呼吸道道炎症反应关系密切,对评估AECOPD病情严重程度和气道重塑情况具有良好参考价值。
- 田瑞兆杨鹏王莉
- 关键词:胸苷激酶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气道重塑
-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sST2、AngII、IGFBP7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3
- 2022年
- 目的: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2)蛋白、血管紧张素II(AngII)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水平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将100例冠心病CHF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肱动脉血流介导血管舒张功能(FDM),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sST2、AngII、IGFBP7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49%vs.77.42%,P<0.05);观察组LVEF、FMD均高于对照组(P<0.05),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sST2、AngII、ET-1低于对照组(P<0.05),IGFBP7、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可提高冠心病CHF治疗效果,增强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同时对患者血清sST2、AngII、IGFBP7的表达也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 田瑞兆张春林杨鹏王莉
- 关键词:冠心病心功能美托洛尔
- 信息化建设促进抗肿瘤药物及辅助用药合理应用
- 2023年
- 目的:随着新型抗肿瘤药物大量应用于临床,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流程化、智能化的药学服务管理模式,分析用药特征,提升医院药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制订我院合理用药管理系统的审方规则,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及优化。结果:信息化建设为我院临床用药提供了有效的监管方式,规范了医生处方开具行为,提高了处方合格率,实现了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的分级管理,抗肿瘤药物处方审核,提升了我院药学服务能力,促进我院合理用药。结论: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干预抗肿瘤药物及辅助用药适应证不适宜、溶媒选择不当、用法用量错误、禁忌证用药等不合理用药行为。
- 杨华赵艳萍达朝亮焦丽萍王莉
-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 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合并感染1例的诊治体会
- 2023年
-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的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唯一体征可能是发热。一般可通过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常规、微生物培养进行诊断,随后结合患者自身病情,对危险因素分析,并进行耐药和风险情况评估,制定降阶梯治疗方案,依照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情况,并在经验治疗后依照患者病情变化和微生物检查结果,对抗菌药物方案实施调整,并予以抗肿瘤并发症治疗及人文关怀。本研究患者为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合并感染者,经总结治疗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 王莉周湘哲田瑞兆袁宽道杨鹏张丽丽
- 关键词:粒细胞缺乏化疗溶血性葡萄球菌发热
- 1例以癌胚抗原升高首次发现的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治及文献复习
- 2015年
- 回顾1例以癌胚抗原(CEA)升高为首次发现的甲状腺髓样癌(MTC)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为CEA升高首发MTC的临床快速明确诊治提供借鉴。
- 王莉张仲男秦三利
- 乌司他丁在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效果观察
-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在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6 年6 月至2018 年12 月我科收治的60 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60 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 例,...
- 王莉
- 关键词:乌司他丁心肌损伤炎症介质
- 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术的应用及并发症处理被引量:3
- 2007年
- 目前肿瘤患者的治疗由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趋向于联合治疗。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于建立快捷、简单、实效、可靠而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术前准备、术中容量监测和重要的输血、输液、给药和抽血途径,同时也是术后化疗、长时间静脉补液、非肠道营养可靠的静脉通道,尤其对于癌症晚期危重患者的救治以及静脉镇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国内已完全取代了静脉切开术。我院2004~2006年开展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126例,现将其临床应用以及并发症处理报道如下。
- 马静王莉董青英孙永翠彭晓燕王娟
- 关键词:深静脉置管术并发症处理肿瘤患者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危重患者术后化疗
- 三联疗法治疗ICU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奥曲肽+凝血酶三联疗法治疗ICU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8月在我院ICU治疗的80例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抑酸、止血治疗,观察组使用兰索拉唑+奥曲肽+凝血酶三联疗法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各项临床治疗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H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输血率、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肝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病时H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24、48、72h的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使用兰索拉唑+奥曲肽+凝血酶三联疗法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止血效果,减少出血量,缩短治疗时间,加快Hb的恢复速度,降低病死率,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 袁宽道田瑞兆王莉张丽丽
- 关键词:急危重症上消化道出血药物联合治疗止血效果
- 目标导向性镇静策略对肿瘤重症患者疼痛及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性镇静策略对肿瘤重症患者疼痛程度及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甘肃省肿瘤医院的90例肿瘤重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化镇静方式,观察组实施目标导向性镇静策略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48 h镇静效果、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ICU住院费用、疼痛程度及抑郁情况。结果:观察组48 h浅镇静率为55.5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ICU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重症监护室观察工具法(CPOT)、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POT、SD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目标导向性镇静策略在肿瘤重症患者应用中效果显著,可以尽快达到浅镇静目标,减少患者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 王莉周湘哲田瑞兆袁宽道杨鹏张丽丽马艳琦
- 关键词: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