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欣

作品数:31 被引量:151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1篇生物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红树
  • 8篇红树林
  • 6篇珊瑚
  • 6篇珊瑚礁
  • 5篇生态
  • 4篇盐沼
  • 4篇群落
  • 3篇虾塘
  • 2篇学成
  • 2篇园艺
  • 2篇生态改造
  • 2篇生态农场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生物防治
  • 2篇桐花树
  • 2篇农牧
  • 2篇气质联用
  • 2篇群落结构
  • 2篇物防
  • 2篇苗圃

机构

  • 26篇广西科学院
  • 10篇广西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南宁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31篇王欣
  • 11篇范航清
  • 8篇周浩郎
  • 8篇潘良浩
  • 6篇梁文
  • 5篇苏治南
  • 5篇何斌源
  • 3篇黎广钊
  • 3篇赖廷和
  • 3篇高霆炜
  • 2篇葛文标
  • 2篇谭凡民
  • 2篇邱广龙
  • 2篇阎冰
  • 2篇余克服
  • 2篇兰国宝
  • 2篇吴斌
  • 2篇戴培建
  • 2篇孙仁杰
  • 1篇谢一兴

传媒

  • 6篇广西科学
  • 6篇广西科学院学...
  • 2篇海洋学报
  • 2篇第六届全国红...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工业
  • 1篇广西植物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广东化工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2篇2024
  • 6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9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09
  • 1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盐沼草对桐花树人工林污损动物危害的生物防治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以3个树高规格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苗木与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南水葱(Scirpus validus var.laeviglumis)4种盐沼草为材料,在广西北仑河口区高程约为220cm的新造潮间带裸滩上树-草混种,探索利用盐沼草减轻污损动物对人工红树林危害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沟叶结缕草和茳芏适应人造潮间带生境,南水葱和芦苇长势较差。附着盐沼和红树的污损动物有19种,其中潮间藤壶(Balanus littoralis)、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黑口滨螺(Littorina melanostoma)和粗糙滨螺(L.scabra)为优势种。4种盐沼草中长势较好的茳芏和沟叶结缕草丛受污损程度较轻,南水葱和芦苇丛显著较严重。表明混种茳芏和沟叶结缕草可有效减轻桐花树苗木受污损程度,这两类树-草混种处理区苗木的高度、叶数、枝数、枝下高和存活率等指标均较优于其他处理区。综合而言,茳芏混种桐花树构建"盐沼草-红树协同生态修复体系"对于裸滩红树林防污有较高应用价值。
何斌源赖廷和王欣范航清潘良浩廖思明
关键词:桐花树生物防治
广西涠洲岛黄廯蜂巢珊瑚、肉质扁脑珊瑚的胚胎和幼虫的早期发育被引量:2
2020年
研究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来探索珊瑚礁的生态修复是近年来的热点。本文于2018年5月采集广西涠洲岛自然海域中的黄廯蜂巢珊瑚(Favia favus)和肉质扁脑珊瑚(Platygyra carnosus)至室内养殖,收集受精卵,观察和记录其胚胎和幼虫的早期发育过程。结果显示,黄廯蜂巢珊瑚和肉质扁脑珊瑚都是雌雄同体,体外受精,在月圆后5~8 d产卵;发育过程都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以及浮浪幼虫期;两者的卵母细胞都不含虫黄藻。本研究记录了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行为,为进一步利用有性繁殖来进行珊瑚礁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韦芬黄雯余克服廖芝衡王欣王欣
关键词:早期发育有性繁殖
涠洲岛海域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
2021年
目的:研究涠洲岛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2021年4月在涠洲岛附近海域进行水质环境质量调查及评价。根据2007年至2021年涠洲岛海域水质调查资料研究水质变化趋势。结果: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未超一类海水标准。部分站位无机氮、无机磷超一类海水标准,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结论:该海域并未达到富营养化,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有较大的环境容量。基于涠洲岛海水强大的物理、化学、生物自净能力及适宜的营养盐结构,较高浓度的营养盐并未引起水质恶化。
谭趣孜王欣巫冷蝉
关键词:水质自净
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区悬浮物沉降与珊瑚生长关系的研究
本文对北部湾涠洲岛西南岸珊瑚礁分布海区的珊瑚种群组成、生物多样性、水体悬浮物的沉降特征、珊瑚生长状况进行了一周年的潜水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确定了珊瑚生长指标与悬浮物沉降特征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为涠洲岛珊瑚的监测和保护提供依据...
王欣
关键词:水体悬浮物
文献传递
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15
2009年
综述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环境条件、珊瑚礁分布与优势种组成、珊瑚礁地貌与沉积以及珊瑚礁区浮游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对涠洲岛珊瑚礁的研究应重点围绕珊瑚礁生态学、珊瑚礁记录的古环境以及珊瑚礁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进行。
王欣黎广钊
关键词:珊瑚礁
广西废弃虾塘红树林恢复时的纳潮生态混养探索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为了在废弃虾塘红树林恢复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2017年2月到2020年1月在广西防城港1.1927 hm^(2)的废弃虾塘内进行7种肉食性和2种杂食性鱼类的纳潮生态混养试验研究。在塘底挖掘0.8-1.2 m深的庇护沟、水面设置植物遮阴浮床、塘内设红树林造林监测样地。在塘底基础水位设为0.5 m深的条件下,年均渔获生物量为691 kg/(hm^(2)·a),饵料综合效率为35.09%。3年中9种鱼类成活率、占渔获总尾数和占总生物量比例最高的均是黄鳍鲷(Sparus latus),分别达到38.16%、65.2%和35.28%。2020年1月的全捕渔获显示,鲻鱼(Mugil cephalus)、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和灰鳍鲷(Sparus berda)等野生经济鱼苗可随潮水进入塘内生长,个体数可占渔获总尾数的16.9%。在全日潮15 d的潮汐周期中,塘底淹水日数小于6 d时木榄幼苗可正常生长,成活率93.5%。扩大废弃虾塘红树林恢复及生态养殖的规模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社会对红树林良好环境及高质量产品的认识,可显著增加经济效益。
范航清钟云旭苏治南罗砚倪孔平王欣
关键词:红树林生态混养可持续发展
防城港白龙半岛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空间分布及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为了厘清防城港白龙半岛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点样线法(Point Intercept Transect,PIT)和样方法于2020年10月对防城港白龙半岛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分布区面积62.1 hm^(2),根据珊瑚分布的位置,可将其划分3个分布区,其中分布区二面积最大,为54.8 hm^(2),分布区一和三的面积则分别为2.8,4.5 hm^(2)。鉴定出白龙半岛共有造礁石珊瑚5科8属12种,其中斯氏伯孔珊瑚(Bernardpora stutchburyi)和多孔同星珊瑚(Plesiastrea versipora)为区域优势种;造礁石珊瑚形态主要为表覆状和块状,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6.6%,平均珊瑚密度为2.12 ind./m^(2),平均个体大小为170.14 cm^(2)。珊瑚白化率相对较低,平均为0.43%。防城港白龙半岛海域造礁石珊瑚分布面积小,群落种类单一,覆盖度相对较低,尚不成礁。
林明晴李银强沈琼雯蔡鸿泰陈宇王欣
关键词:群落结构
虾塘还林及其海洋农牧化构想
根据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退化情况和海水虾塘养殖业严重衰败问题,对我国退塘还林的潜在规模及其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建设思路和3种生态养殖模式.理论推算表明,生态改造后虾塘养殖的经...
范航清阎冰吴斌兰国宝周浩郎谭凡民王欣戴培建
关键词:生态改造
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多样性
2024年
珊瑚礁体中隐藏着大部分珊瑚礁生物,其中软体动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对珊瑚礁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为了解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本研究于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标准化自主珊瑚礁监测装置(Autonomous Reef Monitoring Structures,ARMS)对涠洲岛珊瑚礁区的隐居软体动物进行收集和分析。ARMS被分别放置在涠洲岛西南部、北部和东部海底,3年后取回,从ARMS中分类鉴定出隐居软体动物53种,其中多板纲(Polyplacophora)2科2属2种,腹足纲(Gastropoda)21科26属33种,双壳纲(Bivalvia)11科15属18种;53种隐居软体动物中有18种为空壳,其中腹足纲9科11属15种,双壳纲2科2属3种。优势种为豆荚钳蛤(Isognomon legumen),其次依次为粗糙真蹄螺(Euchelus scaber)、头巾牡蛎(Booneostrea subucula)和布纹蚶(Barbatia decussata)。香农威纳(Shannan Wiener)多样性指数(H′)、马格列夫(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皮洛(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3.51、9.59和0.99。本研究初步获得了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丰富了该海域的底栖生物数据,可为涠洲岛的珊瑚礁生态监测和保护提供数据来源。
林明晴周浩郎廖馨高霆炜高霆炜王欣梁文王何健
关键词: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
涠洲岛全新世珊瑚礁的形成和演变
2024年
涠洲岛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界,是我国珊瑚礁重要分布区之一。本研究采集涠洲岛各珊瑚礁区海滩岩中沉积的珊瑚碎屑等生物样品,挑选未经过成岩改造的原生珊瑚文石部分,进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测年和海洋储库效应校正后,建立涠洲岛全新世珊瑚礁发育的年代框架;通过对比我国各全新世珊瑚礁发育情况,推演出涠洲岛全新世珊瑚礁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涠洲岛珊瑚礁的起始发育时间与我国其他全新世珊瑚礁基本一致,均属于全新世大暖期。涠洲岛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及演变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在早全新世时期(12000-8000 a B.P.),涠洲岛全岛的火山碎屑岩台地形成,这为珊瑚附着生长提供了附着基质;在中全新世早期(8000-4000 a B.P.),涠洲岛北面沿岸的珊瑚岸礁及沙坝潟湖沉积体的雏形最先形成;在中全新世晚期(4000-2000 a B.P.),涠洲岛东面和西北方向的沿岸形成沙坝潟湖沉积体;在晚全新世时期(2000-900 a B.P.),涠洲岛东面至东北和西南方向沿岸的珊瑚礁开始广泛发育。可以推断,涠洲岛珊瑚礁形成于早全新世时期,从岛北岸开始发育,然后到岛的东面以及东北和西南方向,最终演变成涠洲岛现代珊瑚礁分布格局。
骆雯雯王欣黎广钊黎广钊梁文蓝军南梁文
关键词:全新世珊瑚礁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