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文

作品数:30 被引量:234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西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5篇水利工程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珊瑚礁
  • 4篇悬沙
  • 4篇遥感
  • 4篇全新世
  • 4篇海域
  • 3篇地貌
  • 3篇珊瑚
  • 3篇泥沙
  • 3篇泥沙运移
  • 3篇红树
  • 3篇红树林
  • 3篇沉积物
  • 2篇动态特征
  • 2篇应用遥感
  • 2篇水动力
  • 2篇泥沙来源
  • 2篇群落
  • 2篇重矿物
  • 2篇泻湖
  • 2篇粒度

机构

  • 16篇广西海洋研究...
  • 13篇广西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广西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南宁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29篇梁文
  • 21篇黎广钊
  • 6篇周浩郎
  • 6篇刘敬合
  • 6篇王欣
  • 6篇农华琼
  • 3篇余克服
  • 3篇谭趣孜
  • 2篇亓发庆
  • 2篇廖思明
  • 2篇高霆炜
  • 2篇宋垠先
  • 1篇杜军
  • 1篇陈荣华
  • 1篇苏治南
  • 1篇黄晖
  • 1篇练健生
  • 1篇董志军
  • 1篇孙永福
  • 1篇杨剑辉

传媒

  • 6篇广西科学
  • 5篇广西科学院学...
  • 2篇地理学与国土...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黄渤海海洋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南海研究与开...
  • 1篇广西轻工业
  • 1篇海洋地质
  • 1篇东海海洋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财会学习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3
  • 7篇2002
  • 3篇2001
  • 3篇1999
  • 1篇1996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防城港湾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形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10
2013年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防城港湾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粒径分布及其分形特征,并分析了pH值、C有机质、C硫化物、CTN、CTP、CK、水溶性盐分等环境因子.沉积物由海向陆的砂含量减少,细砾、粉砂和粘土含量增多,平均粒径也呈渐次增大.沉积物分选性都是差到很差,偏态都是正偏态到很正偏态,峰态都是中等尖锐到很尖锐.沉积物各粒径含量与pH值、有机质、硫化物含量相关关系不明显,砂、粉砂含量与CTN、CTP、CK呈显著相关关系.沉积物的分形维数为2.322 1~2.649 1,分维值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不明显,与粘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78,p<0.01).沉积物分形值呈含砾砂(2.322 1)<含砾泥质砂(2.513 0~2.618 1)<含砾泥(2.649 1)的趋势.不同滩位的红树林沉积物分形维数呈现向海侧红树林外光滩(2.322 1~2.560 2)<向海侧红树林林带(2.513 0~2.590 9)<红树林林带中心(2.557 0~2.595 6)<向陆侧红树林带(2.618 1~2.649 1)的规律.沉积物类型、粘土组分、滩位等是影响防城港湾红树林沉积物分形维数的主要环境因子.
梁文李智范航清谭趣孜黎广钊黎广钊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红树林粒径分布分形维数
涠洲岛珊瑚礁分布特征与环境保护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9
2002年
根据历年来对涠洲岛珊瑚礁所观测的资料 ,初步研究了该岛珊瑚的种群结构及其分布特征 ,以及珊瑚礁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
梁文黎广钊
关键词:珊瑚礁环境保护
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的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采用2019年5月14−22日开展的断面法调查数据,分析了涠洲岛西南部海域的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共有9科38种,优势种为滨珊瑚(Porites sp.)、秘密角蜂巢珊瑚(Favites abdita)、斯氏角孔珊瑚(Goniopora stutchburyi)等团块状珊瑚。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为5.20%~31.20%,平均值为16.66%,远离海岸或靠近海岸但水较深的站位覆盖率较高。石珊瑚补充量较低、病害少、死亡率较低。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互相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靠近岩壁的站位,水较深且船舶通行和游客潜水等影响较少,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和多样性程度均较高。受侵蚀海岸悬浮泥沙和潜水旅游影响较大的砂质岸段站位,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最低、优势种的优势度最高、多样性程度相对较低。人为活动、西南季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悬沙、极端气候是影响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梁文周浩郎王欣黄荣永余克服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
近50年北海市海岸线变迁及其环境效应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研究近50年来海岸线变迁的规律及其环境效应。【方法】以北海市1955—2004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并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南流江三角洲河口区沿岸海岸线变化最大。海岸线长度除1977—1988年略有增加外,整体上呈递减趋势,1998年至2004年变化减缓。北海市海岸线变化的环境效应表现为引起冲淤变化。【结论】海岸线变迁主要是受围海工程影响,海岸的自然侵蚀、淤积作用不明显,海岸线变化总体上是趋于平直,长度减少。环境效应变化较明显的是南流江三角州河口区河道改道导致河道自然冲刷拓宽、部分江心岛受到冲刷侵蚀;人工堤坝保护了海岸,但滩涂可能遭受侵蚀影响,或海浪翻腾沙滩底部影响了沙滩质量。
梁文胡自宁宋垠先余克服黎广钊
关键词:海岸线变迁遥感
广西红树林海岸现代沉积初探被引量:19
2002年
广西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于广西东部的英罗港、丹兜海、铁山港 ,西部的暗埠口江及江平一带 ,以溺谷湾、三角洲潮滩分布为主 ,其中大部分为软底型红树林海岸 ,北海大冠沙白骨壤灌丛为硬底型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首先只是追随海岸沉积过程 ,然后生长后再促进淤积过程 ,而不是首先生长红树林 。
梁文黎广钊
关键词:地貌
廉州湾重矿物组合区与泥沙来源被引量:10
2002年
对廉州湾 5 0多个沉积物样品 0 .12 5~ 0 .0 6 3mm粒级的重矿物 (比重大于 2 .89的碎屑矿物 )分析 ,发现 3个重矿物组合区 :(1)南流江口矿物区即电气石—锆石—钛铁矿—浅渌角闪石组合区 ;(2 )西南部大风江口矿物区即钛铁矿—电气石—锆石组合区 ;(3)东南部北海港矿物区即电气石—钛铁矿—锆石—黑云母组合区。陆相径流 (南流江流域 )来沙是廉州湾的主要物源 ,也有部分物源是来自南部海岸的侵蚀物质 ,海相来沙是很少的。海湾泥沙运移总趋势是自东北向西南运移 ,但南部沿岸泥沙自西南向东北运移。
黎广钊梁文刘敬合
关键词:泥沙来源泥沙运移海洋矿产资源
一种适合珊瑚礁生态区用海项目的礁系生物群落调查方法被引量:4
2012年
对国内常用的3种珊瑚礁生态系生物群落调查方法:Reef Check、截线样条法、HY/T 082-2005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方法的生物指标、主要调查内容、工作效率、适用范围等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一种适合珊瑚礁生态区用海项目的珊瑚礁生物群落的调查方法。
梁文黎广钊谭趣孜农华琼
关键词:珊瑚礁生物群落
廉州湾沉积动力作用与泥沙运移被引量:2
2002年
利用近年来廉州湾所观测的水文、悬沙资料,分析了廉州湾的泥沙运动与沉积动力作用。结果表明:(1)湾内主要泥沙来源于河流输沙,落潮输沙量大于涨潮输沙量,在丰水期河流输沙量更为显著;(2)河口区悬沙运动呈现出上出下进、西出东进的趋势,湾内水下三角洲仍缓慢向前淤进。
梁文黎广钊
关键词:泥沙运移悬沙运动
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多样性
2024年
珊瑚礁体中隐藏着大部分珊瑚礁生物,其中软体动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对珊瑚礁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为了解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本研究于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标准化自主珊瑚礁监测装置(Autonomous Reef Monitoring Structures,ARMS)对涠洲岛珊瑚礁区的隐居软体动物进行收集和分析。ARMS被分别放置在涠洲岛西南部、北部和东部海底,3年后取回,从ARMS中分类鉴定出隐居软体动物53种,其中多板纲(Polyplacophora)2科2属2种,腹足纲(Gastropoda)21科26属33种,双壳纲(Bivalvia)11科15属18种;53种隐居软体动物中有18种为空壳,其中腹足纲9科11属15种,双壳纲2科2属3种。优势种为豆荚钳蛤(Isognomon legumen),其次依次为粗糙真蹄螺(Euchelus scaber)、头巾牡蛎(Booneostrea subucula)和布纹蚶(Barbatia decussata)。香农威纳(Shannan Wiener)多样性指数(H′)、马格列夫(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皮洛(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3.51、9.59和0.99。本研究初步获得了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丰富了该海域的底栖生物数据,可为涠洲岛的珊瑚礁生态监测和保护提供数据来源。
林明晴周浩郎廖馨高霆炜高霆炜王欣梁文王何健
关键词: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
涠洲岛全新世珊瑚礁的形成和演变
2024年
涠洲岛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界,是我国珊瑚礁重要分布区之一。本研究采集涠洲岛各珊瑚礁区海滩岩中沉积的珊瑚碎屑等生物样品,挑选未经过成岩改造的原生珊瑚文石部分,进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测年和海洋储库效应校正后,建立涠洲岛全新世珊瑚礁发育的年代框架;通过对比我国各全新世珊瑚礁发育情况,推演出涠洲岛全新世珊瑚礁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涠洲岛珊瑚礁的起始发育时间与我国其他全新世珊瑚礁基本一致,均属于全新世大暖期。涠洲岛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及演变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在早全新世时期(12000-8000 a B.P.),涠洲岛全岛的火山碎屑岩台地形成,这为珊瑚附着生长提供了附着基质;在中全新世早期(8000-4000 a B.P.),涠洲岛北面沿岸的珊瑚岸礁及沙坝潟湖沉积体的雏形最先形成;在中全新世晚期(4000-2000 a B.P.),涠洲岛东面和西北方向的沿岸形成沙坝潟湖沉积体;在晚全新世时期(2000-900 a B.P.),涠洲岛东面至东北和西南方向沿岸的珊瑚礁开始广泛发育。可以推断,涠洲岛珊瑚礁形成于早全新世时期,从岛北岸开始发育,然后到岛的东面以及东北和西南方向,最终演变成涠洲岛现代珊瑚礁分布格局。
骆雯雯王欣黎广钊黎广钊梁文蓝军南梁文
关键词:全新世珊瑚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