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永伟

作品数:15 被引量:149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公共服务
  • 2篇政府
  • 2篇农村
  • 2篇农村公共服务
  • 2篇农业
  • 2篇农业产业
  • 2篇农业产业化
  • 2篇贫困
  • 2篇网络化治理
  • 2篇网络治理
  • 2篇公共
  • 2篇公共服务供给
  • 2篇风险社会
  • 2篇扶贫
  • 1篇淡漠
  • 1篇地方政府
  • 1篇多维性
  • 1篇血缘
  • 1篇血缘关系
  • 1篇研究范式

机构

  • 14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作者

  • 14篇杨永伟
  • 5篇陆汉文
  • 5篇夏玉珍
  • 1篇王耀强

传媒

  • 2篇学习与探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求实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社会科学动态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网络化及机制研究——基于网络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公共服务的供给是政府治理领域的一项核心内容,有效地公共服务供给被视为“善治”的表现。中共十八大以后,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思路上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公共服务成为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中心话语。在城...
杨永伟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
文献传递
服务购买中政社关系研究的范式转换与超越被引量:2
2017年
国外关于服务购买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研究经历了多元主义、法团主义、治理主义三种理论范式的转换。尽管三种范式各不相同、不断论争,但都得到国内学界的积极回应,成为解释我国服务购买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主流工具。这种将中国经验现象置于西方理论范式下的分析虽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但事实上属于主体缺席的研究,无法描绘出我国服务购买中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关系的复杂图像。循着"以中国为方法"的理论研究路径,从理解社会组织的性质差异、公共服务的性质差异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目标差异三方面现实出发,提出我国服务购买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的"三轨分析"新视角:政府、市场、公益三种逻辑分别从传统社会中分化出来,其力量格局决定了服务购买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性质与状态。
杨永伟陆汉文
关键词:社会组织研究范式多元主义法团主义
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贫困影响评估:一个初步框架--以沙县小吃就业创业培训为例被引量:10
2016年
贫困影响评估对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具有重大价值。研究构建了包含投入、活动、产出、直接影响、最终影响等环节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贫困影响评估框架,并以沙县小吃培训为例,对各环节的关键变量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贫困影响的逻辑链条。研究发现,若没有特殊措施,公共培训资源总是首先惠及那些条件相对较好的人口,贫困人口很容易被挤出或边缘化。推进并规范贫困影响评估,是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的一个重要抓手。
陆汉文杨永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培训贫困影响
风险社会的理论阐释——兼论风险治理被引量:36
2016年
现代社会的高度风险性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风险社会理论以现代性发展为切入点,将社会风险嵌入风险社会中进行分析,认为风险社会的生成源于自反性现代化。在风险社会中,现实建构主义的风险认知视角使得风险社会理论沿着制度主义与文化主义两条路径对风险社会的出路进行深入探讨,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风险社会理论在风险出路探索上也存在缺陷与不足,这需要对风险规避的理念与方法进行补充。结合风险社会理论,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风险社会的根本选择在于风险治理。从风险治理所遵循的行为法则出发,可以从文化治理、协同治理、复合治理、全球治理与科技治理等五个治理维度建立风险社会中风险治理的多元机制。
杨永伟夏玉珍
关键词:风险社会
科学技术的风险后果与治理——一项风险社会理论视角的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问题。科技风险的两重性说明科技风险是可以被有效治理的。科技风险虽然根源于科技理性内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断裂,但却存在于科技理性与社会理性断裂的社会境域中。对此,应构建科技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以促进科技理性内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以及科技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
夏玉珍杨永伟
关键词:社会理性内部控制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基于网络化治理框架的解释被引量:19
2014年
"治理"概念的出现,意味着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供给思维的转变,公共服务逐渐占据社会治理的核心并成为"元叙事"话语。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建构受到了社会治理历史类型的制约,形成了政府治理、市场治理以及社会治理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为治理理论发展的新形态,网络治理理论创新了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构的新思维。网络治理理论,以信任和合作为组织间的核心协调机制,以政府、市场、社会如何基于一定的集体行动规则进行互动博弈作为其探讨的主题,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
夏玉珍杨永伟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网络治理政府
现代宗族变迁及其复兴原因被引量:1
2013年
改革开放后,宗族组织快速复兴,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宗族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农村宗族的发展,会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道路的障碍,但是这无助于解释宗族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和现代化浪潮后依然方兴未艾的问题。抛开传统研究视角,探讨宗族是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问题,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杨永伟王耀强
关键词:宗族血缘关系
发展视角下的个体主体性和组织主体性:精准脱贫的重要议题被引量:16
2017年
农村精准脱贫实践既是国家建构和发展干预的过程,更是贫困人口参与和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从反贫困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脉络可以看出,贫困人口作为发展主体的认识是在反贫困实践中不断反思建构的结果。对贫困人口主体性的分析,需从个体(家庭)主体性和组织(社区)主体性两个层面展开。S村的案例表明:一方面,贫困人口虽在个体层面处于"在场"状态,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个体主体性的发挥比较有限;另一方面,贫困人口在组织层面处于"被动在场抑或缺席"状态,组织主体性的缺失导致了贫困人口参与脱贫实践的表面化现象。将贫困人口的主体性需求分别从个体与组织层面嵌入农村反贫困实践的逻辑中,实现贫困人口与外部干预主体的协商共治,是破解扶贫困境、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
陆汉文杨永伟
关键词:贫困人口主体性
制度、技术与市场分工:农业产业化组织分析的新视角被引量:2
2017年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过程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组织现象。从现有的产业组织理论来看,主要形成了三种分析视角,即产业化组织的微观个体分析视角、组织层次分析视角以及超组织层次分析视角。三种产业组织分析视角分别从不同的理论预设出发,对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现象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与分析优势,但也存在其固有的理论解释缺陷。因此,关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现象的分析,需要进行产业化组织理论视角的融合,产业化组织理论视角的融合在农业产业化组织分析中体现为制度—技术—市场分析维度的形成。
杨永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交易成本
多重制度逻辑与产业扶贫项目的异化--组织场域的视角被引量:34
2018年
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产业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瞄不准或瞄准了但效果不突出的情形,组织场域为揭示其中的奥秘提供了有益视角。Y村的案例表明,在产业扶贫的组织场域内,地方政府与烟草公司在各自领域制度环境的制约下对自身参与产业扶贫的行为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改变了产业扶贫场域内的资讯交换渠道与资源传递方式,进而形成了组织行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隐形运行逻辑。循此逻辑,非正式权力与利益的勾连固化了组织行为主体的权力关系与场域位置,扶贫资源经由村委会与合作社的承接更多流向村干部及种植大户等村庄精英群体,贫困农户则处于边缘位置。组织场域内中心—边缘关系结构的形成最终导致产业扶贫实践中制度表达与项目实践的背离。
杨永伟陆汉文
关键词:产业扶贫组织场域制度逻辑扶贫效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