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汉文
- 作品数:74 被引量:831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公益型小额信贷促进农户生计发展的嵌入式机制研究——以山西省左权县S村为例被引量:5
- 2020年
- 信贷资金如何转化成农户的内生发展能力,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公益型小额信贷双重目标兼容问题的关键。从嵌入性视角出发,采取“可分析策略”和“双重嵌入”的分析路径,对中和农信在S村的发展实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和农信深嵌产业发展与制度化扶贫体系,并在体系内扮演补益性角色。一方面,中和农信持续嵌入S村核桃产业链条,为处于市场化竞争环境的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满足其生产性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中和农信嵌入S村制度化的扶贫过程,为贫困农户维持基本生活提供信贷服务,满足其消费性金融需求。无论生产性还是消费性信贷服务,中和农信都注重对S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这种双重嵌入既塑造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安全网,又构成了信贷资金转化为农户内生发展能力的耦合机制。
- 杨永伟陆汉文
- 关键词:嵌入性金融需求
- 相对贫困的界定:国际经验与启示被引量:35
- 2020年
- 相对贫困的界定是相对贫困治理实践的逻辑起点,亦是相对贫困研究的基础问题。相对贫困最突出的特征是相对性和主观性,一是纳入比较的资源或维度,二是对资源或维度进行比较的标准,三是贫困与非贫困分界点的确定。欧洲福利国家主要以相对收入为贫困测量标准,美国采用绝对与相对相结合的差异性贫困标准,以墨西哥为代表的一些拉美国家则使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不论哪一种标准,都是由相应国家的政策传统、社会意识等因素共同建构出来的,在政策实践中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建构性为中国选择相对贫困的界定标准并制定切合实际的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视角。
- 郭之天陆汉文
- 关键词:相对贫困贫困标准建构性
- 社会流动:现状、趋势、定位与规划——武汉市千户居民调查被引量:4
- 1999年
- 我国的社会流动正由行政型向市场型过渡,上向流动的特征明显,且有继续凸现的趋势。这种流动是新时期独特而重要的社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与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同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制定积极、合理的现实对策。目前,主要应从流动机会、流动方向与规模。
- 陆汉文
- 关键词:社会流动社会结构社会整合
- 组织创新与贫困地区“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运行——河南、安徽试点案例研究被引量:27
- 2008年
-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关键在于通过组织创新实现农村基层社区的权利调整。政府、"村两委"与农民之间的权利调整涉及的是对农民的赋权,农民与农民间的权利调整涉及的则是对农民中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农民间合作及农民与政府的合作对基层社区的权利调整实践具有重大影响。河南、安徽试点在国家向农民赋权的一些关键环节未能真正给予农民自主权利,使得试点难以真正将农民动员和组织起来;在农民之间权利安排的环节又给予农民太大的自主讨论空间,使得讨论制定出来的规则有利于社区精英,而不利于贫困农户。以有效的权利调整为依托,"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可以缓解农民发展经济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推动农民能力建设和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这种组织形态蕴涵着推动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
- 陆汉文钟玲
- 打好“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机制创新”系列笔谈之二 贫困退出机制完善的有效途径被引量:2
- 2017年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评价精准扶贫成效,既要看减贫数量,更要看脱贫质量。”贫困问题复杂多样,贫困测量困难重重,如何科学评估脱贫成效,如何有效提升评估可靠性与客观性,如何有力发挥评估结论的反馈作用,是建立完善贫困退出机制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关键切入点。
- 陆汉文
- 关键词:贫困问题攻坚战脱贫中共中央
- 从脱贫攻坚到相对贫困治理:变化与创新被引量:56
- 2020年
- 扶贫形势决定扶贫战略与政策选择,形势变化要求战略与制度的适应性创新。脱贫攻坚是一场在指定时间节点前必须完成的任务,采取的是超常规举措。与脱贫攻坚不同,相对贫困具有长期性等特征。从脱贫攻坚到相对贫困治理,扶贫开发工作需要实现由超常规向常规化转变、由短期攻坚战向长期持久战转变。具有陷入绝对贫困较高风险的特殊群体,是相对贫困治理的重点对象;城乡关系、区域关系是认识和治理相对贫困的两个重要维度;构建社会力量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组织生态和制度环境,是推进相对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 陆汉文杨永伟
- 关键词:脱贫攻坚相对贫困
- 新时代“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发展被引量:21
- 2023年
- “三农”是百年党建与中国城乡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为推进新时代的“三农”问题破解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邀请“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10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历史过程与制度情境、城乡系统与跨尺度空间、政策理论—技术方法—实践路径相融合等三大视角,围绕“三农”战略阶段与制度变迁、“三农”问题的本质与新“三农”问题破解、乡村振兴机制与乡建实践等三条主线展开。主要结论有:(1)时空过程和制度语境下的“三农”问题本质、关键领域与体制机制创新。“三农”发展的规律认知与政策调控需要放在全球时空尺度与城乡地域系统中综合把握。“三农”问题是城乡地域系统整体框架下乡村地域系统功能提升的优化决策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人地业”的不协调发展。新时代的“三农”发展体制和工作机制,需在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等关键领域,抓好两个“底线”、做好两个“衔接”、促进两个“融合”。(2)城乡系统互动与人民共同富裕要求下的乡村振兴理论与“三生”空间规划。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与破解,根植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区位理论、部门经济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发展经济学理论、社会功能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的多学科沃土。在“三农”问题研究实践中也发展出了土地利用转型理论、乡村重构理论、乡村发展多体多极理论、界面理论、乡村吸引力以及乡村可持续性等理论。从区域发展理论和宏观战略政策来看,城乡融合发展与人民共同富裕,是区域均衡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果表征与应有之义。“让乡村生活具有吸引力”的民间表达与“2035�
- 周国华龙花楼龙花楼林万龙乔家君杨开忠岳文泽岳文泽黄贤金黄贤金陆汉文
-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建设
- 发展视角下的个体主体性和组织主体性:精准脱贫的重要议题被引量:15
- 2017年
- 农村精准脱贫实践既是国家建构和发展干预的过程,更是贫困人口参与和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从反贫困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脉络可以看出,贫困人口作为发展主体的认识是在反贫困实践中不断反思建构的结果。对贫困人口主体性的分析,需从个体(家庭)主体性和组织(社区)主体性两个层面展开。S村的案例表明:一方面,贫困人口虽在个体层面处于"在场"状态,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个体主体性的发挥比较有限;另一方面,贫困人口在组织层面处于"被动在场抑或缺席"状态,组织主体性的缺失导致了贫困人口参与脱贫实践的表面化现象。将贫困人口的主体性需求分别从个体与组织层面嵌入农村反贫困实践的逻辑中,实现贫困人口与外部干预主体的协商共治,是破解扶贫困境、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
- 陆汉文杨永伟
- 关键词:贫困人口主体性
- 连片特困地区低碳扶贫道路与政策初探被引量:12
- 2012年
- 全球性资源、环境和气候问题给扶贫开发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为碳融资和生态环境服务价值化开辟了广阔空间。选择恰当政策工具,可以促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走出一条低碳扶贫道路。开展规划类清洁发展机制(PCDM)项目试点,是利用碳交易市场推进扶贫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
- 陆汉文
-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
- 生活质量研究的两种取向被引量:4
- 2008年
- 生活质量研究的兴起与工业化社会所存在的深层危机相关。理性化发展观和人性化发展观构成了生活质量研究的两种取向。人性化发展取向的生活质量研究旨在将生活世界从"理性化"的遮蔽下解放出来,是一种未受到重视但更有生命力的研究。
- 陆汉文
- 关键词:生活质量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