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 作品数:26 被引量:57 H指数:4 供职机构: 天津市胸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天津市卫生局科技攻关项目 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 天津市卫生局科技重点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右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经胸CT确定心室电极位置,分析右室间隔起搏与心尖起搏对左心功能及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82例需安装永久起搏器并需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室间隔起搏组(RVS组,40例)和右室心尖起搏组(RVA组,42例)。RVS组术后行胸CT检查并分析测量电极顶端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两组均于术后1个月和9个月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动脉流速积分(AVTI),测量并计算室间机械延迟(IVMD)及左室各节段的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结果:经胸CT确定在后前位下,电极的理想位置为横向上三分之一和纵向三区之间的区域;术后1个月及9个月随访时,两组LVEDD、LVEF和AVTI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9个月两组IVMD及Ts-S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RS波时限与达峰时间差及Ts-SD呈正相关。结论:对心功能正常的起搏依赖患者,右室间隔起搏与心尖起搏短中期时左室功能未见明显不同,但右室间隔起搏有益于维持室间及室内收缩同步性。 孙建美 李琼 吴冬燕 关欣 卢凤民 付乃宽 许静关键词:右室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多普勒组织成像 大鼠心房肌细胞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特性及伊布利特对其影响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通过膜片钳技术研究大鼠心房肌细胞延迟整流钾通道(IKur)的电流特性,以及伊布利特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Kur的影响。方法大鼠离体心脏行主动脉插管,应用Langendorff装置恒流灌流,依次用无钙台氏液、Ⅱ型胶原酶,分离出大鼠单个心房肌细胞,采用标准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Kur的电流图,计算电压电流曲线(I-V曲线),采用伊布利特配成2μg/L溶液灌流3 min,记录IKur。结果大鼠心房肌细胞超速激活的IKur电流特性:激活迅速,几乎无延迟现象,失活缓慢,峰电流呈现出外向整流特征,该电流约在-20 m V被激活,峰电流存在明显的电压依赖性,峰值(2.01±0.27)p A/p F。对于去极化至-10 m V^+20 m V时,伊布利特没有对IKur产生影响;伊布利特降低了+30 m V^+50 m V时IKur的电流密度数值,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心房肌细胞的IKur电流特性:超速激活,无延迟现象,失活缓慢,峰电流呈现出外向整流特征,表现为显著的快速全动作电位时程的外向整流特征。2μg/L伊布利特灌流没有对IKur产生影响。 李琼 李健 吴冬燕 任静 卢凤民 许静关键词:延迟整流钾通道 膜片钳术 伊布利特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9 2017年 摘要: 目的 评价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319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需要进行磁共振扫描的起搏器进行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后参数评估.结果 有12例患者需要进行磁共振扫描,只有10例患者完成了11例次磁共振扫描,扫描部位包括头、胸、腹部,检查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检查前后起搏器的感知振幅、起搏阈值[心房起搏阈值:MRI扫描前(0.7±0.2)V对MRI扫描后即刻(0.7±0.2)V;心室起搏阈值:MRI扫描前(0.7±0.2)V对MRI扫描后即刻(0.7±0.2)V]和导线阻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磁共振扫描后平均7个月,未发现起搏器工作异常及电池提前衰减.结论 在正确的操作流程下,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患者可安全地完成1.5 T下的全身磁共振扫描. 吴冬燕 卢凤民 李琼 何乐 马薇 陈炳伟 许静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起搏器 磁共振成像 希氏束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鉴别隐匿性间隔房室旁道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使用希氏束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鉴别隐匿性间隔房室旁道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方法选取80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40例隐匿性间隔房室快旁道引发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常规行电生理检查术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后采用希氏束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来鉴别隐匿性间隔房室旁道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最后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采用希氏束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的方法,80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心房激动无明显提前,而40例隐匿性间隔房室快旁道引发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心房激动提前均超过10ms(20~43ms),最后行射频消融术成功。此方法鉴别AVNRT及AVR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达到100%。结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采用希氏束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鉴别AVNRT及AVR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很高;但行此检查时需要有心动过速持续发作,反复多次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张鹏 吴冬燕 李琼 卢凤民 许静关键词:希氏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中测试腔内心电图参数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测定腔内心电图参数,尤其是左心室激动延迟时间是否可以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逆重构发生.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37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植入CRT,术中测试窦性心律自身传导情况下右心室-左心室导线的激动时间差(△t),测试右心室导线起搏到左心室导线感知时间(RVp-LV)及左心室导线起搏到右心室导线感知时间(LVp-RV).随访观察1年,比较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变化,以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15%或射血分数提高5%为标准分为CRT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结果 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与术中测试腔内心电图△t、RVp-LV、LVp-RV等参数均无明显关系,△t与术前QRS时限有关,RVp-LV、LVp-RV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75 mm的患者中长于LVEDD≤75 mm的患者(P<0.05).左心室导线植入在左心室基底部、中段、心尖部的患者发生左心室逆重构的比例分别为71.4%、90.4%、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部位的△t、RVp-LV、LVp-R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测定腔内心电图相关参数不能预测CRT是否应答,左心室导线位置仍是决定CRT疗效的关键因素. 吴冬燕 卢凤民 骆永娟 马薇 李琼 许静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 房性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对定位的诊断意义 孙建美 李琼 卢凤民 信庭文 许静老龄患者房室结双径路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及消融特征 被引量:2 2013年 射频消融改良慢径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文献报道其消融的成功率98.8%,复发率2.3%,并发症仅为0.8%,并且适用于老年人,其消融成功率及并发症与其他各年龄组一致[1-3]。但老年人传导系统功能减退[4],其房室结电生理特点与非老年人群有何异同以及消融放电反应、消融终点的选择对老年人房室结慢径消融术的成功率、复发率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有何影响,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我们结合临床治疗的病例进行探讨。 燕威 李琼 许静关键词:房室结双径路 射频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 老龄 单相动作电位记录结合起搏研究在体触发活动的电生理特性 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利用实验动物犬将在体心脏单相动作电位与程序电刺激相结合,验证在体触发机制的存在及其电生理特性。方法:同步记录13只犬体表Ⅱ、Ⅴ_1、右房、右室、希氏束电图、左室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和股动脉血压。采用直流电电击希氏束制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模型。于哇巴因应用前后进行程序电刺激(PES)。结果:哇巴因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有室早、室速及室颤。MAP记录表明,10/13(76.9%)的犬诱发出延迟后除极(DADs)。起搏周长(PCL)与室性恢复周长(RCL)之间存在直线正相关(Y=437.9+0.998x,r=0.6243,P<0.01)。哇巴因(40μg/kg)应用后期前逸搏的发生率(58.0%)高于给药前(24.1%,P<0.01)。结论:在哇巴因所致的在体犬室性心律失常中期前逸搏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及PCL与RCL呈正相关,均符合在体DADs所致触发活动的电生理学特征。 姚朱华 周金台 王文秀 万征 刘维宇 王志毅 李琼关键词:动作电位 人工心脏起搏 电生理 非折返房性心动过速P波形态的定位诊断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分析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时心电图P波形态特征判定房速起源。方法:对37例成功行单靶点消融治疗的房速患者的P波形态和参数与消融靶点进行对比分析。计算房速时PR与PP间期比值(PRI)评价激动在房室结传导的时程变化;计算P波与PR间期的比值(PCI)评价激动在房内传导的变化。结果:29例靶点位于右房,8例位于左房。左房房速在下壁导联P波振幅显著增高。右房后壁的PR(I0.52±0.05)数值在各部位中最大,无冠窦、冠状窦口和右房侧壁的PCI(0.24±0.04)值最小。结论:aVL和V1导联P波形态对区分左房和右房房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Ⅱ、Ⅲ、aVF导联可为起源点位于心房上下提供线索,PRI、PCI有助于房速起源的判定。 孙建美 李琼 卢凤民 许静关键词:心动过速 心电描记术 导管消融术 房性心动过速 P波 三种永久起搏电极慢性阈值的比较 被引量:3 1996年 为比较激素电极、靶头电极和螺旋电极的慢性阈值,并探讨其优缺点,对激素电极(26条)、靶头电极(14条)和螺旋电极(20条)的慢性阈值进行了观察。60条电极与单腔或双腔起搏器均系同一公司生产。为提高可比性,仅有5.0 V 电压输出的起搏器不作观察对象。激素电极、非激素电极分别随访18(3~60)和64(3~122)月。结果显示2.5 V 时激素电极的慢性脉宽阈值(0.07±0.03 ms)低于靶头电极(0.11±0.05 ms),后者又低于螺旋电极(0.25±0.13 ms),P 均<0.01。全部病例心房和心室感知均良好。电压输出均采用2.5 V,激素电极、靶头电极和螺旋电极起搏分别置脉宽输出于0.2,0.4和0.8 ms,则80%以上(分别为85%、86%及80%)的病例可达到能量阈值的3倍以上的安全范围。激素电极中有19条可置于1.6 V 和0.3 ms 起搏,其耗能仅为5.0V和0.5 ms(25μJ)的6.1%。即每个脉冲可节能93.9%,从而可延长起搏器的工作寿命。 周金台 万征 刘维宇 王志毅 仉毓书 李琼 张殿芬 石嘉玲 赵菁关键词:螺旋电极 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