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楠
-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医务人员向未生育青少年提供长效可逆避孕措施的知信行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向未生育青少年提供长效可逆避孕(LARC)措施的知信行。方法 2018年9-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41家医院的410名医生进行调查。结果参加过"未生育青少年使用LARC"相关培训的比例仅为21%,总体上医生的LARC知晓度较高,对向未生育青少年提供LARC持较积极态度。加强培训虽然对她们知识态度都有积极影响(P <0.05),但对她们的行为无影响(P> 0.05)。来自医务人员、服务对象和社会环境的因素都可能阻碍医务人员向未生育青少年提供LARC。结论加强培训更新医务人员知识,在知情选择的前提下将LARC作为第一线的避孕措施向已婚未生育但2年内无生育计划,或者未婚未生育反复做流产的青少年推荐,同时医院要增加避孕药具服务种类、提供人员和岗位的政策保障,扩大社会宣传和青少年人群健康教育。
- 陈海楠许洁霜
- 关键词:青少年
- 欣母沛在预防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后出血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观察欣母沛预防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行剖宫产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术中宫体注射欣母沛250μg,对照组38例术中宫体注射催产素20U。观察术中、用药后2h内、用药6h内、产后24h内出血量及总出血量情况。结果用药后2h及24h内平均出血量治疗组为(35.0±20.2)ml和(113.9±64.0)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8.1±43.5)ml和(158.0±116.7)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h内治疗组平均出血量为(35.3±30.5)ml,略小于对照组的(44.6±43.9)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各阶段出血量都较对照组少,尤其在用药2h内以及24h内出血量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欣母沛在预防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后出血方面切实有效,尤以用药后2h更明显。
- 陈海楠郑涛杨祖菁
- 关键词:欣母沛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后出血
- 卡贝缩宫素预防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后出血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了解卡贝缩宫素预防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104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孕妇(子宫肌瘤直径≥2cm)随机分成2组,卡贝缩宫素组(51例)在术中单次宫底肌内注射卡贝缩宫素100μg(1mL),对照组(53例)宫底肌内注射缩宫素20U,产后持续静脉滴注缩宫素20U维持6h。观察术中和产后2、6和24h内的出血量,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卡贝缩宫素组手术时出血量多于对照组[(268±s 95)mL vs.(233±48)mL,P<0.05],2组在产后2h和产后24h内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6h内的出血量卡贝缩宫素组少于对照组[(53±23)mLvs.(67±35)mL,P<0.05]。2组产前及产后的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别(p>0.05)。卡贝缩宫素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卡贝缩宫素能加强和保持合并子宫肌瘤的妊娠子宫的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可选择作为预防产后出血的一种新的药物治疗措施。
- 郑涛杨祖菁林建华裘佳敏程海东骆月娥陈海楠王磊
- 关键词:产后出血妊娠平滑肌瘤卡贝缩宫素
- 卡贝缩宫素预防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 目的了解卡贝缩宫素预防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104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子宫肌瘤直径≥2cm),其中51例在术中单次宫底肌肉注射100ug(1mL)卡贝缩宫素,53
- 杨祖菁林建华程海东裘佳敏骆月娥郑涛陈海楠王磊
- 文献传递
- 残角子宫妊娠3例报告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残角子宫妊娠的早期诊断。方法分别对3例孕10周,16周,28周残角子宫妊娠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例均因腹腔内出血,“失血性休克”行剖腹探查,手术中发现残角子宫妊娠破裂。结论残角子宫妊娠应重视早孕时B超,追踪随访,早期诊断后立即在内窥镜下行刮宫术,以免引起残角子宫妊娠破裂出血。
- 叶伟萍陈海楠王磊虞荷莲
- 关键词:残角子宫妊娠
- p16、β-catenin、CyclinD1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检测p16、β-catenin和CyclinD1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以及宫颈癌(CC)中的表达,研究其在宫颈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System二步法检测p16、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非恶性肿瘤原因切除)、CIN和CC中的表达情况,比较三种蛋白在三组间的表达强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16、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CIN和CC组三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0,P=0.00)。在正常宫颈组中三种蛋白互相之间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性(P=0.00,P=0.000,P=0.02);在CIN组中,p16和β-catenin、β-catenin和CyclinD1之间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性(P=0.03,P=0.00),p16和CyclinD1蛋白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42<0.05);在CC组中三种蛋白互相之间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性(P=0.01,P=0.01,P=0.01)。结论 p16、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在宫颈组织中异常表达可能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 陈海楠杨祖菁
-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Β-连接素细胞周期蛋白D1P16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