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立超
- 作品数:37 被引量:113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建党90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征与基本经验
-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转变,内容不断丰富,经历了以显性教育为主到隐性教育凸显,并要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经历了从运动式向规范化,从经验到科学和学科的发展演变。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
- 刘基闫立超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 文献传递
-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批判论纲被引量:2
- 2015年
-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必须经历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洗礼才得以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需要坚持、发展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坚持资本批判、形而上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统一;运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回应社会热点,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语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体系,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方式。
- 闫立超
- 关键词:现代性建构
- 五四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历程、特征和基本经验被引量:3
- 2014年
- 中国共产党从青年运动中脱颖而出,并发展壮大。在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以青年为先锋队的革命队伍反抗"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主要通过共青团来动员青年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党始终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青年运动。随着对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和青年运动规律认识的深化,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逐步走向成熟:从直接领导到渗透性领导,从争取青年到组织青年、团结青年、引导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党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用科学、完整、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青年运动,通过青年的核心组织——共青团来领导青年运动;党必须不断改进、改善领导方式和方法,照顾好青年的特点,关心青年,始终代表和维护最广大青年的利益,才能领导好青年运动。
- 闫立超
- 关键词:青年运动中国共产党
- 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问题研究
- 闫立超
- 青年社会建设参与中的政策、法律与习惯法被引量:1
- 2012年
- 在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政策、法律与习惯法是三种不同的制度支撑因素,三者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政策曾在青年社会建设参与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法律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的支撑制度;民间习惯是对青年社会建设参与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青年社会建设参与支撑制度,需要正确处理政策、法律与习惯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 闫立超高中建
- 关键词:法律习惯法
- 养成教育视角下青少年法律信仰的生成被引量:1
- 2009年
- 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法律信仰对整个法治来说更具有基础性、发展性、未来性;同时,法律信仰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而养成教育对青少年法律信仰具有特殊的借鉴作用和价值。青少年法律信仰养成教育的途径应在实践中有所侧重。
- 闫立超
- 关键词:法律信仰青少年养成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论要被引量:11
- 2014年
- 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界定应当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关联性、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的关系、其他学科对"现代性"界定的借鉴参考等角度进行分析和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精神气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手段、方式、方法和载体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的路径选择应当从指导思想、对待中西文化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等方面着手。
- 闫立超
-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 学习和弘扬“史来贺精神”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1
- 2018年
- 回顾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习弘扬"史来贺精神"历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的初步展开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广泛开展的第二阶段、21世纪以来的深入转进阶段。回顾学习弘扬"史来贺精神"的历程应当从学习弘扬"史来贺精神"的总体规划、方式方法载体、学先进典型教育的意识、深入理论研究"史来贺精神"主体等方面展开反思。
- 闫立超郭德荣
- 关键词:史来贺
- 养成教育定义考辨被引量:22
- 2010年
- 当前的学界有多种不同的养成教育定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成教育具有自我教育的生态学意义。从养成教育出场的背景看,赋予了道德要求和阶级要求于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养成教育中,习惯的养成不是强制的行为训练,自我教育不是放任自流。
- 刘基闫立超
- 关键词:养成教育德育自我教育
- 关系性存在的考察与和谐“社会”的理解
- 2011年
-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不是实体性存在而是关系性存在。通过考察广义的社会、狭义的社会、市民社会等概念的内涵及其演变,通过对和谐社会出场语境、和谐的内在结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可知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概念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和谐社会的重心在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只有从狭义的社会概念出发,才能科学、准确地理解和谐社会。
- 刘基闫立超
- 关键词:社会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