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林
- 作品数:9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下颌下腺切除对大鼠胃溃疡愈合的影响被引量:1
- 1994年
- 在大鼠胃体前壁近胃窦处浆膜下注射冰醋酸造成溃疡模型,并进一步切除双侧下颌下腺,以观察其对大鼠体重和溃疡愈合的影响。术后14、28、35和50d观察溃疡愈合状况,发现下颌下腺切除明显延迟了溃疡的愈合。术后14和28d,胃溃疡大鼠体重增长减缓。结果提示,下颌下腺产生的某些物质可能是维持机体生长和促进溃疡愈合的重要因素。
- 赵培林李肇特
- 关键词:胃溃疡愈合
- 下颔下腺切除对大鼠胃粘膜影响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被引量:13
- 1994年
-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下颌下腺切除对大鼠胃粘膜结构和代谢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下颌下腺切除术后10d,胃体和胃窦粘膜均明显薄于对照组(P<0.01)(分别减少16.63%和19.77%);壁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术后10~28d,胃粘膜酸性粘液物质有所减少。术后4~28d,胃粘膜表面粘液细胞和膝上皮细胞Feulgen染色均减弱。术后2~10d,壁细胞内SDH活性增强,至术后21d恢复正常。术后2d,胃粘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Mg++-ATPase活性略增强;术后10~28d,活性略减弱。胃粘膜表面粘液细胞和晚上皮细胞AcP活性在术后4~21d增强,术后28d恢复正常。本实验结果提示,下颌下腺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是维持胃粘膜正常结构和代谢活动的必需因素,其中表皮生长因子或许更为重要。
- 赵培林王慧敏李肇特
- 关键词:胃粘膜颌下腺切除组织化学
- 下颌下腺切除对大鼠胃窦粘膜G、D细胞影响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12
- 1995年
-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下颌下腺切除后,胃窦粘膜胃泌素细胞(G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及G/D细胞比值的变化。结果显示:下颌下腺切除后10~21d,G细胞密度增大,常三五成群,分布区域变宽。细胞计数显示,术后10~21d,G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1)。术后14d,D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术后21d,D细胞数量有所增加,但仍少于正常组(P<0.05)。术后10d,G/D细胞比值上升(P<0.05);术后14~21d,比值明显升高(P<0.01)。实验结果表明:下颌下腺切除可致G、D细胞的分布、数量和G/D细胞比值发生明显变化,这可能提示下颌下腺与G、D细胞之间有功能上的联系。
- 王慧敏赵培林李肇特
- 关键词:颌下腺切除胃窦粘膜免疫组化
- 大鼠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GCT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3
- 1994年
- 在家兔实验性胃溃疡等内脏疾患自愈过程的研究中,证实了机体存在着自然抗病机制.近十余年的一系列研究证明,内分泌是实现这个机制的重要因素.已知颌下腺是小鼠和大鼠体内含生物活性多肽最多的器官之一,在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调节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这些多肽主要定位在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内,其中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胃肠道及溃疡关系十分密切,而GCT细胞又是EGF合成的主要所在.
- 赵培林李肇特
- 关键词:胃溃疡颌下腺自愈
- 大鼠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EGF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5
- 1994年
- 以往的研究证明,机体存在着自然抗病机制,并且这一机制主要是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调节而实现的.随着内分泌概念的扩展,机体自然抗病机制可能涉及到更多的调节肽,表皮生长因子(EGF)很可能是这个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EGF是由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在小鼠和大鼠主要由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合成,并贮存在分泌颗粒内,随唾液进入消化道.已知EGF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调节有关,但其与消化系统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已有的研究表明,EGF对整个胃肠道及肝脏都有生物效应.
- 赵培林李肇特
- 关键词:EGF免疫组织化学胃溃疡
- 大鼠胃粘膜EGF受体基因表达的原位杂交定位被引量:3
- 1994年
-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与胃粘膜的关系十分密切,对胃粘膜主要的生物效应是刺激细胞增殖和抑制胃酸分泌.已从分离的胃腺检测到EGF受体的存在,揭示EGF可能通过结合胃粘膜腺细胞上的 EGF受体而发挥其生物效应.本文首次用核酸杂交组织化学放射自显影法在胃粘膜原位证实了EGF受体基因的表达.活性表达主要在胃腺颈部细胞,并可见壁细胞内呈现EGF受体基因表达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胃粘膜腺细胞具有合体EGF受体的功能.本实验为EGF对胃粘膜的效应提供了可靠而直接的证据.
- 赵培林李肇特庄惠歆
- 关键词:胃粘膜EGF受体原位杂交基因表达
- 表皮生长因子与胃粘膜被引量:6
- 1991年
- 本文介绍了表皮生长因子对胃粘膜的生物效应,着重阐述这一生物活性物质在胃粘膜保护中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 赵培林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胃粘膜细胞保护溃疡
-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的形态变化被引量:1
- 1994年
- 用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的变比,GCT细胞可分为三种类型:宽暗颗粒细胞、亮颗粒细胞和狭窄无颗粒细胞.溃疡术后4天,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明显减少;术后10天.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略增多;术后14~21天,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均明显增多,颗粒更加粗大,含颗粒少的细胞向含颗粒多的细胞过度明显,这些变化尤以术后14天更明显;至术后28天,各项变化趋于恢复.结果表明.GCT细胞的变化与溃疡修复密切相关.此外,也表明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是观察GCT细胞形态变化的好方法.
- 李肇特赵培林马淑霞
- 关键词:分泌颗粒胃溃疡
-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GCT细胞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被引量:1
- 1993年
- 实验用成年雄性 Wistar 大鼠46只,分为溃疡组、盐水组和空白组。溃疡组和盐水组各又分为术后2、4、10、14、21和28天组。分别于术后相应时间取颌下腺,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溃疡术后2~4天。多颗粒细胞和颗粒明显减少;术后10天略增多;术后14~21天,多颗粒细胞和颗粒明显增多,尤以术后14天明显;术后28天,上述变化趋于恢复。溃疡术后2~4天,GCT 细胞 PAS 反应明显减弱;术后14~21天,反应增强,以术后14天更明显;术后28天恢复;溃疡全过程中 GCT 管腔内容物 PAS 反应均强于对照组,溃疡术后2~4天,GCT 细胞 SDH 活性由略弱到略强,ACP、NE 活性略减弱;术后10~21天,SDH、NE 活性强于空白组;术后28天,SDH、NE 趋近恢复,ACP 于术后10天恢复,Mg^(++)—ATPase 活性于术后14~28天增强。作为反映 GCT细胞功能重要指标的颗粒多少和各类型细胞相对数量以及与 GCT 细胞分泌物的形成、物质转运和分泌等活动有关的酶活性.在溃疡愈合过程中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提示 GCT 细胞可能参与了溃疡愈合的调节作用。
- 赵培林李肇特
- 关键词:实验性胃溃疡组织化学GCT颌下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