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特
- 作品数:38 被引量:81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大鼠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GCT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3
- 1994年
- 在家兔实验性胃溃疡等内脏疾患自愈过程的研究中,证实了机体存在着自然抗病机制.近十余年的一系列研究证明,内分泌是实现这个机制的重要因素.已知颌下腺是小鼠和大鼠体内含生物活性多肽最多的器官之一,在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调节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这些多肽主要定位在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内,其中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胃肠道及溃疡关系十分密切,而GCT细胞又是EGF合成的主要所在.
- 赵培林李肇特
- 关键词:胃溃疡颌下腺自愈
- 大鼠实验性腹膜炎自愈期间腺垂体ACTH细胞的免疫电镜研究被引量:2
- 1996年
- 用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在大鼠实验性腹膜炎自愈期间,垂体前叶ACTH细胞的变化。结果发现,注射后1、3、5、7dACTH细胞内分泌颗粒被标记的胶体金颗粒均有增多(P<0.05),而以注射后3d最多(P<0.01)。注射后3d和5d可见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高尔基复合体发达。注射后7d粗面内质网仍有扩张,其分泌颗粒上所标记的金颗粒数较正常对照增多,而较第3d和5d略有减少。结果表明,在大鼠实验性腹膜炎自愈过程中,ACTH细胞功能明显增强,参与了腹膜炎自愈过程的调节。
- 虞培玲李肇特
- 关键词:ACTH细胞免疫电镜
- 家兔实验性腹膜炎期间腹水细胞的组织化学观察
- 1987年
- 本文以腹腔注射松节油致腹膜炎后1、3、8、14 d,分别以瑞氏染色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急性非特异性化学炎症期间(实验组,雄性家兔50只)渗出的腹水细胞和正常家兔(对照组,雄性家兔10只)腹水细胞进行了动态观察。瑞氏染色下,正常家兔腹水细胞为小淋巴细胞(87.1%),少量巨噬细胞(9.7%)和极少数多形核粒细胞。炎症后1 d,多形核粒细胞数目明显增高,3 d后逐渐下降。炎症后巨噬细胞数日逐渐增高,14 d后达到高峰,至30 d后仍未降至正常水平。淋巴细胞于炎症8 d后开始相对增多,14 d后尚未回至正常。组织化学观察:多形核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于炎症后第l d呈强阳性,3 d开始减弱。巨噬细胞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炎症后3 d增强,5 d最强,8 d后开始减弱。脂类反应可见多形核粒细胞与巨噬细胞均呈阳性,巨噬细胞3 d反应增强,同时在胞质内存有未着色的空泡。T淋巴细胞的酸性醋酸萘酯酶(ANAE)反应,5 d时阳性反应率明显增高(从2%升至19.5%)。观察表明,在松节油所致家兔急性非特异性腹膜炎期间各种腹水细胞比例改变,功能增强,提示在炎症期间有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
- 吴江声孙品伟李肇特
- 关键词:实验性腹膜炎腹水细胞组织化学
- 大鼠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方式的免疫电镜研究被引量:5
- 1997年
- 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以在无菌条件下腹腔注射松节油的方法制成急性非特异性腹膜炎,取大鼠腺垂体用免疫电镜方法进行染色.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内分泌颗粒向细胞表面突起,并可见细胞间隙内完整的金标记的内分泌颗粒,实验结果表明,ACTH细胞除传统认为的胞吐分泌外还有其它分泌方式.
- 虞培玲李肇特
- 关键词:腺垂体分泌ACTH免疫电镜
- 大鼠胃窦粘膜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体视学研究被引量:4
- 1992年
-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SD大鼠胃窦部含5-HT的细胞,并用Weibel体视学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下:大鼠胃窦部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仅存在于腺上皮和胃小凹上皮中。该细胞在胃窦粘膜中的体积密度(V_v)为0.0038±0.0004,面数密度(N_A)为42.86±3.20个/mm^2,数密度(N_V)为2627.11±200.42个/mm^3。该细胞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从胃小弯至胃大弯部,细胞密度逐渐降低。小弯区密度最高,两侧壁密度次之;胃大弯区密度最低。大部分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位于粘膜深1/3段,该段密度最高,粘膜中1/3段密度次之,粘膜浅1/3段密度最低。此外,本文还对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形态,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
- 刘桂香卫兰纪中生张叔行李肇特
- 关键词:胃窦粘膜免疫组织化学
- 显微曝光控制器对大鼠肾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可行性探讨
- 1997年
- 采用大鼠肾皮质新鲜冰冻连续切片,厚6μm,对相邻切片进行不同时间、pH值和底物浓度的Gomori钙—钴法显示碱性磷酸酶(AKP)。反应后的标本用图像分析仪测试上述不同组织化学反应条件下肾小管AKP反应产物的灰度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随着反应时间延长,灰度相应增加;②在pH7和pH11条件下无反应产物,pH9和pH9.4时反应产物的灰度值最大;③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灰度值相应增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绘制出不同时间、pH值、底物浓度的反应曲线,可得最佳反应时间、最适pH值和米氏常数。
- 刘桂香王洪德张叔行纪中生李枫李肇特
- 关键词:肾脏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
- 人及大鼠胃、小肠CGRP的定位研究被引量:2
- 1996年
- 本实验选用成年健康男性尸体和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各4例,死后迅速取胃、小肠各段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CGRP在人及大鼠胃、小肠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胃粘膜内可见CGRP免疫反应阳性的内分泌细胞,其数量人多于大鼠;胃、小肠各段均可见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大鼠小肠粘膜下层及内环、外纵肌间可见单个存在的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细胞.这些结果表明,胃和小肠中的CGRP有两种来源,即来源于神经和内分泌细胞.文内还对CGRP在胃和小肠中的可能功能进行了讨论.
- 李质馨蒙一纯苑普庆李肇特
- 关键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组织化学
- 大白鼠心脏心房肽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2
- 1986年
-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白鼠心脏心房肽免疫活性物质的分布。心房肽免疫反应颗粒存在于大部分心房肌细胞内,以核周肌浆部最为丰富。右、左心耳的肌细胞,有较强的免疫反应。右心房的大多数细胞,常含有较多的免疫反应颗粒,而且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较多。部分心房肌细胞不含有免疫反应颗粒,主要位于左房背侧壁、房间隔和冠状窦等部位。
- 纪中生李肇特
- 关键词:心房肽免疫组织化学大鼠心脏
-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甲状腺的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的研究
- 1987年
- 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分成溃疡组、盐水组和空白组。溃疡组在无菌条件下打开腹腔,将少量冰醋酸注入胃粘膜下层,造成实验性胃溃疡;盐水组模拟手术,用等量生理盐水注入胃粘膜下层;空白组为正常大鼠。在手术后1~28天分批取材,进行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观察。盐水组:手术后2~21天,甲状腺滤泡细胞的AcP、AlP、α-GPD、SDH、G 6 PD和NsE的活性减弱,并且比空白组的低,手术后4~21天,滤泡细胞变低,滤泡腔变大;溃疡组:手术后2~21天的AlP活性比盐水组略高,但比空白组的稍有减弱,α-GPD、SDH和G6 PD活性都比盐水组高,与空白组的相同。NsE与盐水组的相似,在手术后4~21天,此酶活性有所减弱。手术后4~10天溃疡组的滤泡细胞变低,滤泡腔变大。手术后14天,滤泡细胞高度恢复正常,滤泡腔大小与空白组的相似。本实验结果与家兔实验性胃溃疡期间甲状腺滤泡细胞功能活性增强基本一致。从而提示,在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大鼠和家兔的甲状腺滤泡细胞可能都参与了胃溃疡修复的代谢活动。
- 张叔行李肇特
- 关键词:实验性胃溃疡酶组织化学甲状腺滤泡细胞
- 鼠胚和新生大鼠心房肌心房肽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2
- 1987年
-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鼠胚和新生大鼠含心房肽免疫反应颗粒的心房肌细胞的发生和分布。结果表明,心房肽免疫反应颗粒出现于胚13天的少数心房肌细胞。随胚胎发育,含免疫反应颗粒的心房肌细胞增多,胞质内反应颗粒也增多,它们主要位于细胞核周围。大部分含反应颗粒的心房肌细胞分布在心房腔侧的小梁内,而在心外膜侧则逐渐减少。无反应颗粒的肌细胞主要位于靠心房外膜侧和房间隔内。本文的结果提示,心房肌细胞的特殊分化在胚胎早期业已开始,在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分化成心房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有些细胞仍为心房肽免疫反应阴性。这种分化特点可能与心房的功能发育有关。
- 王文青王文青李肇特
- 关键词:心房肽免疫组织化学鼠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