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赫杰

作品数:34 被引量:143H指数:7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肿瘤
  • 8篇术后
  • 7篇胃癌
  • 6篇切除
  • 6篇超声
  • 5篇造影
  • 5篇直肠
  • 5篇手术
  • 5篇超声造影
  • 4篇切除术
  • 4篇胃切除
  • 4篇腹膜
  • 4篇腹膜后
  • 4篇腹腔
  • 4篇腹腔镜
  • 4篇并发
  • 4篇并发症
  • 3篇外科
  • 3篇胃癌根治
  • 3篇胃癌根治术

机构

  • 33篇武汉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34篇赫杰
  • 13篇童仕伦
  • 11篇郑勇斌
  • 8篇谭海燕
  • 7篇马书进
  • 6篇陈文卫
  • 6篇罗建飞
  • 5篇盛余敬
  • 5篇刘勤
  • 5篇陈倩
  • 5篇姚峰
  • 5篇张玉国
  • 4篇闫瑞承
  • 4篇孙彬
  • 4篇邹力
  • 3篇罗和生
  • 3篇王琦
  • 3篇徐英
  • 3篇陈孝义
  • 3篇吴红学

传媒

  • 6篇临床外科杂志
  • 4篇腹部外科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普外基础与临...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1
  • 1篇1998
  • 1篇1996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80 例右半结肠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手术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获取淋巴结数目和开腹手术无明显区别,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P<0.05),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流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都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 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切除术能获得和开放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同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上值得推广.
罗建飞赫杰童仕伦闫瑞承马书进谭海燕王琦邹力
关键词:腹腔镜结肠肿瘤疗效比较研究
双直线切缝器进行肠吻合的临床应用体会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通过与管状吻合器(EEA)肠吻合进行比较,分析双直线切缝器(DGIA)进行肠吻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肠吻合患者109例,按随机化原则分成EEA(n=47)和DGIA(n=62)肠吻合组。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吻合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的差异。结果EEA组的下列指标明显高于DGIA组:手术时间[(170.4±61.9)minvs(127.7±38.0)min,P=0.011]、吻合时间[(28.8±8.1)minvs(9.6±3.9)min,P=0.000],肠功能恢复时间[(71.7±60.3)hvs(42.3±38.6)h,P=0.001]、禁食时间[(87.1±52.9)hvs(79.3±46.6)h,P=0.000],住院时间[(15.0±7.5)dvs(10.6±5.4)d,P=0.003],住院费用[(21614.3±13869.2)元vs(15795.4±10221.9)元,P=0.031];两组间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7vs3/32,P=0.692)。结论DGIA肠吻合手术应用于临床安全、经济,疗效优于EEA肠吻合手术,且符合现代外科的发展方向。
郑勇斌童仕伦马书进赫杰
关键词:肠吻合外科技术吻合器技术
结直肠癌血管生成三维模型的体外构建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构建人体外结直肠癌三维血管生成模型。方法原代培养HUVEC,通过Matrigel形成三维细胞培养系统,并在该系统内共培养HUVEC和结直肠癌LoVo细胞,观察HUVEC的血管生成。结果HUVEC和结直肠癌LoVo细胞成功共培养,形成了不连续的三维类毛细血管样结构。结论所构建的结直肠癌血管生成体外三维模型能为研究直结肠癌的血管生成过程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体外模型,也能为直结肠癌血管生成干预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筛选提供了一个更接近体内生理状态的研究平台。
郑勇斌陈道达谭海燕赫杰
关键词: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结直肠癌
超声造影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腹膜后占位性病变30例(良性10例,恶性20例)常规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描述病灶内造影剂灌注情况、造影剂进入方式(分为周边型和中央型两型)、血管形态级别(分为0级、1级、2级及3级4个级别),比较这些指标在腹膜后良、恶性占位性病变中有无差异,并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腹膜后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造影剂灌注情况,1/5例良性实质性病变造影剂灌注缺损,而恶性实质性病变11/20例病灶内可见造影剂灌注缺损。造影剂进入方式分析,恶性病变中中央型14/20例,良性病变中周边型9/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2)。血管形态级别分析,血管形态级别良性病变中0级7/10例,1级2/10例,3级1/10例;恶性病变中0级1/20例,1级3/20例,2级8/20例,3级8/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5)。常规超声诊断恶性病变的漏诊率为40.00%,准确度为66.67%;超声造影将造影剂进入方式和血管形态级别并联,恶性肿瘤的漏诊率为10.00%,准确度为86.67%。结论超声造影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盛余敬陈文卫刘勤张玉国赫杰郑勇斌沈士强
关键词:超声检查造影剂
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急性逆行性胃套叠诊断及治疗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总结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急性逆行性胃套叠(ARJGI)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10-2014-09我院收治的6例ARJG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以腹痛及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入院,于术中得以确诊,手术方式为肠切除5例,套叠还纳1例。结果:术后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瘘、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的并发症,术后9~12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无类似症状发生。结论:有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史的患者,出现腹痛及上消化道出血,辅助检查不能排除ARJGI可能时,应及时手术探查,避免肠坏死、肠切除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ARJGI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极为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应早期诊断并尽早手术。
俞建雄谭海燕马书进赫杰童仕伦
手术治疗老年残胃癌临床分析
2004年
目的 分析和总结老年残胃癌的外科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993 -0 1~ 2 0 0 3 -0 6普外科收治的2 5例老年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 ,Ⅰ期 3例 ,Ⅱ期 5例 ,Ⅲ期 8例 ,Ⅳ期 7例 ;根治性手术 12例 ( 4 8 0 % ) ,姑息性手术 9例 ( 3 6 0 % ) ,剖腹探查术 2例 ,全部手术切除病例均在术中行空肠营养造口 ,2例因术前发现肿瘤已广泛转移而未作手术。根治性切除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1 2 %、41 5 %、2 8 6%。结论 纤维胃镜加胃黏膜活检是确诊老年残胃癌的主要手段 ,应特别重视老年残胃癌的围手术期处理 ,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老年残胃癌的合理选择 ,也是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
姚峰赫杰陈倩
关键词:残胃癌老年肿瘤手术治疗预后根治性手术
35例原发性胃淋巴瘤临床分析
2010年
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较少见,仅占胃恶性肿瘤的1%~7%,属非上皮性恶性肿瘤。本文对我院2005年至2009年诊治的PGL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吴红学童仕伦赫杰
关键词:原发性胃淋巴瘤
胃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障碍应用改制三腔二囊管的体会被引量:1
2001年
丁佑铭杨笔耕赫杰严际慎王竹平
关键词:胃切除术后
腹茧症合并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腹茧症合并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总结1例腹茧症合并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诊治经验并复习文献。结果:本患者为69岁男性,因阵发性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伴呕吐1d入院。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及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茧症,7 d后出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3月正常。结论:腹茧症手术时广泛的粘连分离易导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该并发症的治疗应以保守治疗为主;传统的腹茧症手术原则应视情况灵活掌握,不必强求过分的粘连分离,以预防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
郑勇斌童仕伦赫杰谭海燕
关键词:腹茧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转染RhoA基因对树突状细胞抗胃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转染RhoA基因对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修饰后的DC在体外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免疫效应.方法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RhoA重组腺病毒载体作为介质,将RhoA基因转染入DC,用RT-PCR法检测培养上清RhoA基因的表达。检测这种DC分泌细胞因子IL-12、TNF-α的功能,以及表面分子CD1α、CD83、MHC-Ⅱ、CD80、CD86的表达,用MTT法诱导人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能力。结果培养上清中均可以检测到RhoA基因表达;在这种转基因DC的上清中IL-12、TNF-α含量分别为(301±24)和(418±64)pg/ml,明显比非转染的DC组高,P〈0.05;转基因DC表面离表达CD1α(70.13±0.03)、CD83(68.10±0.03)、MHC-Ⅱ(69.73±0.13)、CD80(78.73±0.25)、CD86(74.20±0.05),而在非转染的DC中是低表达的;经转染RhoA基因的DC提呈的T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率为87%,而未修饰的DC杀伤作用较低。结论RhoA基因转染修饰的DC能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显著地提高DC的抗原提呈功能,在体外能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免疫效应。
孙华文李敏邹力童仕伦赫杰
关键词:胃肿瘤基因转染细胞因子类树突状细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