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聂三安

作品数:22 被引量:99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土壤
  • 7篇水稻
  • 6篇有机碳
  • 5篇水稻土
  • 5篇土壤有机
  • 5篇土壤有机碳
  • 5篇
  • 4篇微生物
  • 3篇氮素
  • 3篇厌氧
  • 3篇厌氧氨氧化
  • 3篇有机碳库
  • 3篇碳库
  • 3篇土壤有机碳库
  • 3篇氨氧化
  • 2篇稻草
  • 2篇有效氮
  • 2篇栽培
  • 2篇增效剂
  • 2篇生物量碳

机构

  • 16篇湖南农业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湖南省土壤肥...
  • 2篇西安建筑科技...
  • 2篇日本高知大学
  • 1篇集美大学
  • 1篇遵义师范学院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城...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湖南财政经济...

作者

  • 22篇聂三安
  • 7篇吴金水
  • 6篇葛体达
  • 6篇肖和艾
  • 5篇童成立
  • 4篇盛浩
  • 4篇张杨珠
  • 3篇孙耿
  • 3篇余展
  • 2篇丁龙君
  • 2篇石辉
  • 2篇罗尊长
  • 2篇李苗苗
  • 2篇袁红
  • 2篇周清
  • 2篇盛荣
  • 2篇孙梅
  • 1篇王华
  • 1篇陈晓娟
  • 1篇张玉平

传媒

  • 5篇土壤通报
  • 3篇环境科学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湖南农业
  • 1篇遵义师范学院...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0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发展特色种养 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
近年来,沅江市坚持走生态、高质、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着力推动精品粮油、绿色蔬果、生态水产、健康畜禽等特色农业一体化发展。据统计,各类特色综合种养可减少化肥用量65.4%、农药用量48.6%,节约用水25%以上,节省人力50%左右。
王韬聂三安刘建华刘钰锋
关键词:农业一体化农药用量化肥用量综合种养
不同栽培管理方式下土壤DTPA浸提态铁、锰、铜、锌含量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为探讨不同栽培管理方式下土壤DTPA浸提态铁(Fe)锰(Mn)铜(Cu)锌(Zn)含量的特征,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对上海郊区大棚及露地栽培体系下有机和常规农业生产系统中土壤不同土层DTPA-Fe、Mn、Cu、Zn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生产系统的DTPA-Fe、Mn、Cu、Zn含量均高于常规生产方式,露地有机园艺管理耕作层DTPA-Mn、Cu、Zn浓度高于常规管理,而DTPA-Fe则反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培管理方式对DTPA-Fe、Mn、Cu、Zn含量具有显著性影响,且大棚条件下更为明显。因此,不同栽培管理方式改变了土壤DTPA浸提态铁锰铜锌的分布及其特性。
李苗苗石辉聂三安葛体达童成立肖和艾Kozo Iwasaki
关键词:有机栽培常规栽培土层深度土壤微量元素
~(14)C连续标记下水稻同化碳向土壤有机碳库传输的定量研究
作物同化碳是“大气-植物-土壤”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同化碳在土壤中的分配及转化,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研究选取亚热带区的4个典型水稻土进行密闭系统模拟水稻同位素标记(14C-CO2)生长的实验...
聂三安
关键词:水稻水稻土土壤有机碳
文献传递
施稻草土壤氮素增效剂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施稻草土壤氮素增效剂及制备方法,它由下述原料一定配比制成:放线菌酮或纳他霉素、四环素或土霉素、链霉素、二氧化硅、湿润剂NNO和拉开粉。其步骤是:A.将放线菌酮或纳他霉素、四环素或土霉素、链霉素、二氧化硅按比...
肖和艾丁龙君吴金水盛荣聂三安
文献传递
新农科背景下“专创融合”育人体系构建与路径优化被引量:1
2024年
新农科背景下的“专创融合”育人体系构建与路径优化,对新时代知农爱农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阐述了新农科建设宣言对“专创融合”的意义,分析了新农科背景下“专创融合”的时空优势,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了新农科背景下“专创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农科背景下“专创融合”路径优化策略。
余展颜雄聂三安范佳李文昭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光照与黑暗培养对亚热带区稻田及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对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分别选取亚热带区4种典型稻田和旱地土壤,设置裸土光照和裸土黑暗处理,探讨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对光照和黑暗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培养前相比,培养80 d后,光照和黑暗培养下稻田及旱地土壤SOC含量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土壤SOC含量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关.光照和黑暗培养均显著提高了土壤DOC含量(与培养前相比,光照和遮光培养平均分别提高73.37%和80.58%),而MBC显著降低(与培养前相比,光照和遮光培养平均分别降低35.58%和32.32%)。相关分析表明,培养后的土壤DOC含量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而与土壤原有碳氮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MBC则恰好相反,MBC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原有碳氮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短期(80d)的光照和黑暗培养对稻田及旱地土壤SOC含量变化影响不大,而显著改变了有机碳活性组分(DOC和MBC)含量,进一步说明了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土壤中活性化学组分,随环境条件变化表现出强烈的变化趋势。
聂三安葛体达肖和艾童成立吴金水张杨珠
关键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
水稻土厌氧氨氧化对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响应被引量:2
2022年
研究稻田土壤厌氧氨氧化微生物活性、丰度和群落结构对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响应,可为稻田土壤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设3个不同耕作方式(翻耕、旋耕、免耕)+秸秆还田处理,以翻耕+秸秆不还田处理作为对照,采用15N示踪法、荧光定量PCR及Illumina测序分析厌氧氨氧化菌潜在活性、功能基因hzs B拷贝数及群落组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与不还田相比,土壤有机质、全氮、容重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尤其是免耕还田条件下差异显著。秸秆还田条件下,厌氧氨氧化菌潜在活性表现为免耕>旋耕>翻耕(P<0.05),对照与旋耕+秸秆还田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各处理之间厌氧氨氧化菌功能基因(hzs B)拷贝数无显著性差异。Illumina测序从属水平鉴定出Kuenenia和Scalindua两种已知的厌氧氨氧化菌及部分未鉴定属,且各处理间二者的相对丰度具呈负相关(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厌氧氨氧化菌活性与土壤反硝化活性显著相关,与功能基因拷贝数及群落组成无显著相关性。试验表明,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显著提升了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氧化势,可能是其厌氧氨化活性强的重要原因。与无机氮含量和土壤全氮等理化性质相比,水稻土氧化还原状况可能更好解释水稻土厌氧氨氧化活性,长期秸秆还田和不同耕作方式改变了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和群落组成,但其数量未发生显著变化。水稻田秸秆还田加翻耕可在一定程度提高土壤透气性,降低厌氧氨氧化活性,而秸秆还田与免耕结合则可能降低土壤通透性并导致更多的土壤氮素损失。
孙梅聂三安龙泽东李超王华肖小平罗尊长孙耿
关键词:厌氧氨氧化秸秆还田翻耕免耕
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被引量:39
2011年
减缓大气"温室效应"是目前最重要且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自养微生物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不容忽视的固碳潜力,研究微生物固定CO2的分子生态机理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目前发现的5条主要生物固碳途径中,卡尔文循环是自养生物固定CO2的主要途径,其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卡尔文循环中的关键酶,因此RubisCO及其编码基因被许多学者用于不同生态环境中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生态系统,揭示了不同水生生态系统中固碳微生物的群落特点及其对不同生境的响应规律。近几年,随着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发现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固碳自养微生物,它们在土壤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和贡献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至今,国内针对土壤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还未见报道。论文对固定CO2的微生物种类、固定机理以及近年来关于微生物固定CO2的分子生态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讨论了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中国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袁红朝秦红灵刘守龙聂三安魏文学吴金水
关键词:温室效应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
“一种两收”下3种糯高粱生长及镉吸收的比较研究
2024年
【目的】为探究3种糯高粱生长及其对镉污染农田土壤中的镉吸收移除效果。【方法】选用“川糯粱1号”、“兴湘粱2号”和“晋糯梁5号”为实验材料,以休耕为对照,采用“一种两收”种植方式,研究3种糯高粱的生长和镉吸收差异及其对土壤养分和镉含量的影响。【结果】兴湘梁2号的两季秸秆生物量最高(19461.0 kg hm^(−2)),其次为晋糯梁5号(19143.5 kg hm^(−2)),川糯梁1号最低(18982.5 kg hm^(−2))。兴湘梁2号的两季籽粒产量最高(11887.0 kg hm^(−2)),其次为川糯粱1号(11527.5 kg hm^(−2)),晋糯梁5号最少(10929.5 kg hm^(−2))。兴湘梁2号秸秆和籽粒镉吸收量分别为15342.0 mg hm^(−2)和186.0 mg hm^(−2),其秸秆两季镉吸收量显著高于川糯粱1号和晋糯梁5号。3种糯高粱品种头季和再生季植株镉含量、土壤pH值和有效镉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镉轻度污染农田中,“一种两收”的糯高粱种植方式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可为区域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另外,兴湘梁2号是本地区更适宜推广的糯高粱品种。
贺昊聂三安孙梅邓耀辉罗尊长尹颛斌龙泽东孙耿
关键词:糯高粱一种两收
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土壤改良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土壤改良方法,所述土壤改良剂包含如下组分:食用菌菌渣50‑120重量份,秸秆50‑150重量份,蚯蚓粪10‑20重量份,EM菌1‑3重量份。该土壤改良剂能够改善土壤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
聂三安李晓静钟俊杰周清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