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战芳

作品数:21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细胞
  • 9篇白血
  • 9篇白血病
  • 7篇急性
  • 4篇骨髓
  • 3篇预后
  • 3篇疗效
  • 3篇淋巴
  • 3篇弥漫
  • 3篇急性白血
  • 3篇急性白血病
  • 2篇蛋白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血液
  • 2篇增生
  • 2篇真菌感染
  • 2篇沙利度胺
  • 2篇髓系

机构

  • 17篇平顶山市第一...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遵义医学院
  • 1篇商丘市第一人...

作者

  • 18篇王战芳
  • 7篇王敏芳
  • 3篇吴剑涛
  • 3篇陈超华
  • 3篇韩阳利
  • 3篇张晓丽
  • 2篇许惠丽
  • 2篇杨海
  • 1篇王根杰
  • 1篇胡凯
  • 1篇田磊
  • 1篇万伟
  • 1篇马晓苗
  • 1篇姚贝
  • 1篇许慧丽
  • 1篇彭媛媛
  • 1篇李楠

传媒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2篇癌症进展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药品评价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白血病合并自发性颅内出血4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合并自发性颅内出血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出血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随之出现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巴彬斯基征阳性,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2例以精神行为异常为先兆症状;6例无颅内高压先兆症状,以昏迷为首要表现,排除低血糖。单一出血部位3例;2处及以上部位出血部位37例。1例经脱水降颅压、输血小板等治疗后意识清醒;34例24 h内死亡;5例24~48 h死亡。结论急性白血病合并颅内出血后进展快、多部位出血、死亡率极高,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类型是主要原因,临床上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出血。
张晓丽王敏芳许惠丽吴剑涛王战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并发症自发性颅内出血
应用亚胺培南、去甲万古霉素联合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疗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临床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去甲万古霉素、伊曲康唑口服液联合应用在粒缺患者合并感染中的临床研究。方法:粒细胞缺乏患者,一旦出现发热(T>38.5℃),即应用亚胺培南、去甲万古霉素、伊曲康唑口服液,并与单独应用亚胺培南或亚胺培南联合去甲万古霉素对照。结果:3药联合应用患者,均未发生致命性感染,更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均顺利度过粒细胞缺乏期;而单独应用亚胺培南或亚胺培南联合去甲万古霉素,发生肺部真菌感染30.6%,消化道致命性感染20.4%,治疗相关性死亡13.1%。结论:3药联合应用,抗菌谱广,早期能起到预防真菌感染的作用,使患者顺利度过粒细胞缺乏期。
马晓苗王战芳冀烜静
关键词:亚胺培南去甲万古霉素伊曲康唑口服液粒细胞缺乏
微小RNA-149-5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机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微小RNA-149-5p(miRNA-149-5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50例DLBCL患者和7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检测两组患者中miRNA-149-5p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患者中核因子κB(NF-κB)/p65、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依据miRNA-149-5p表达水平,将DLBCL患者分为miRNA-149-5p高表达组和miRNA-149-5p低表达组,比较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iRNA-149-5p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NA-149-5p表达情况可能与DLBCL患者的Hans分型有关(P﹤0.01)。观察组患者的NF-κB/p65、Bcl-2、Ki-67蛋白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aspase 3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NA-149-5p高表达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46.4%,明显高于miRNA-149-5p低表达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LBCL患者中miRNA-149-5p表达下调,可能通过凋亡途径影响肿瘤的发生,miRNA-149-5p低表达可能与DLBCL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王战芳张芳芳韩阳利王敏芳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核因子ΚBKI-67
不同TKI靶向药物对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对比不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对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血液学缓解率以及细胞遗传学缓解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盲法将68例CML-CP患者均分为伊马替尼组(n=34)与尼罗替尼组(n=34),治疗1年后,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均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尼罗替尼组3个月后达到BCR-ABL^(IS)≤10%、治疗6个月后达到BCR-ABL^(IS)≤1%以及治疗12个月达到BCR-ABL^(IS)≤0.1%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主要分子学反应(MMR)获得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尼罗替尼组MMR获得率均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P<0.05)。两组治疗3、6、12个月后,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获得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尼罗替尼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中水钠潴留、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伊马替尼组(P<0.05),其余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尼罗替尼在初诊CML-C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高于伊马替尼,有望成为CML-CP的一线用药。
韩阳利王双玲王战芳
关键词:慢性髓性白血病
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骨病48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6年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并骨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8例MM并骨病患者,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联合MP(马法兰+地塞米松)或VAD(阿霉素+长春新碱+地塞米松)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 3个疗程后,骨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5.8%,MM缓解有效率为87.5%。未出现发热、颌骨坏死、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骨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能减少骨相关事件发生,建议MM患者早期应用。
张晓丽许惠丽王敏芳吴剑涛王战芳
关键词:唑来膦酸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化疗
比阿培南经验性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粒细胞缺乏并发热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评估比阿培南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8月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4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粒细胞缺乏并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痊愈25例,显效9例、进步5例、无效3例,有效率80.9%。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4.76%。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好转。结论比阿培南0.3g q6h 3h输注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粒细胞缺乏并发热患者安全有效。
王战芳张芳芳王敏芳李楠李伦
关键词:比阿培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
全血细胞减少97例临床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97例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7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中造血系统疾占84.5%,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AA)占31.9%,其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占18.6%,巨幼细胞贫血(MA)占12.4%,急性白血病占(AL)10.3%。非造血系统疾病占15.5%,不同疾病有各自特点。结论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较多,其中造血系统疾病占多数,依据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可进行鉴别,降低误诊率。
王战芳杨海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病因分类
MA方案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2012年
目的评价米托蒽醌、阿糖胞苷(MA)方案作诱导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初治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米托嗯醌(mitoxantrone)和阿糖胞苷(cytarabine)对35例成人ANLL患者进行联合化疗。结果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CR)15例(42.9%),部分缓解(PR)9例(25.7%),总有效率68.6%。结论在强力支持治疗的基础上,MA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其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王战芳陈超华
关键词:白血病非淋巴细胞急性米托蒽醌诱导疗法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4年
目的 比较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BCD)和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VRD)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化疗方案的不同将105例MM患者分为BCD组(n=55)和VRD组(n=5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VRD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高于BCD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B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ORTC QLQ-C3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VRD组患者EORTC QLQ-C3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B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BCD方案相比,VRD方案治疗MM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韩阳利王战芳张芳芳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来那度胺环磷酰胺硼替佐米临床疗效
初治急性白血病应用氟康唑预防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氟康唑在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者粒细胞缺乏期预防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3年1月住院的58例初治AL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氟康唑胶囊100 mg/d,口服,白化疗开始至脱离粒细胞缺乏时停止;对照组未常规应用预防性抗真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真菌感染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化疗后并发真菌感染率为7.4%(2/27),对照组并发真菌感染率为29.0%(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预防性治疗对于预防初治AL患者真菌感染有显著疗效。
王战芳冀烜静吴剑涛王敏芳
关键词:氟康唑急性白血病真菌感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