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丽
- 作品数:22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米托蒽醌、托泊替康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成人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观察米托蒽醌、托泊替康联合阿糖胞苷(MT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20例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均采用米托蒽醌、托泊替康联合阿糖胞苷(MTA)方案诱导化疗,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2例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8例,包括难治6例及复发14例。结果①疗效:20例患者中11例(55.00%)获得完全缓解(CR),3例(15.00%)获得部分缓解(PR),6例无效(30.00%);总有效率70.00%;②化疗不良反应: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白细胞计数(wBc)耋1.0×10,/L的时间为6~23d,中位时间为10d;中性粒细胞(ANC)耋0.5X109^/L的时间为6-23d,中位时间为10d;血小板计数(PLT)s20×109^/L的时间为2~25d,中位时间为12d。所有患者均出现发热,2例(10.00%)于骨髓抑制期死于严重感染。结论MTA方案对于复发及难治AL均可取得良好的诱导缓解疗效,但其骨髓抑制较重而持久,应用该方案时应结合强力的支持、对症治疗及血液学监测。
- 张晓丽刘延方谢新生刘林湘孟小莉王芳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难治复发米托蒽醌托泊替康
-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医院感染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314例白血病化疗患者,按照完成化疗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将其分为中性粒细胞正常组142例、减少组89例、缺乏组83例,分析3组患者化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变化及完成化疗周期后1个月内并发医院感染情况,并探讨白血病化疗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化疗后,缺乏组的趋化指数、粘附率、吞噬率、杀菌率、NK细胞绝对计数、百分率及NK细胞杀伤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减少组(P<0.05),减少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化疗后1个月内,正常组并发医院感染率为10.56%,减少组患者为43.82%,缺乏组为97.59%,缺乏组显著高于减少组和正常组(P<0.05);中性粒细胞缺乏与是否并发医院感染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并发医院感染高度相关,化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及时调整患者化疗方案,降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许惠丽王敏芳张晓丽李楠吴剑涛庞晓丽
- 关键词:白血病化疗中性粒细胞缺乏医院感染
- 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符合条件的38例住院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案和疗效。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56(38-79)岁。双侧病变4例(10.5%),左侧病变13例(34.2%),右侧病变21例(55.3%)。有B症状者2例(5.3%)。生发中心型(GCB型)6例(15.8%),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型)32例(84.2%)。3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其中采用CHOP方案10例,R-CHOP方案21例(含R-CHOP方案化疗间歇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7例),其他方案5例。36例患者中,初始化疗最佳疗效评估ORR为86.1%,CR 29例(80.6%),PR 2例(5.5%)。R-CHOP和CHOP方案组ORR分别为95.2%和60.0%(P=0.027),CR率分别是90.4%和50.0%(P=0.022)。36例患者中,出现中枢复发7例,对侧睾丸复发4例,与CHOP方案组相比,R-CHOP方案组中枢复发率显著降低(4.8%vs 50.0%,P=0.007),睾丸复发率也低于CHOP方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vs 30.0%,P=0.087)。中位随访时间27(3-135)个月,5年的PFS和OS分别是71%和74%。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CHOP方案组相比,R-CHOP方案组患者的PFS(P=0.024)和OS(P=0.025)显著延长。结论:PT-DLBCL以综合性治疗为主,R-CHOP方案组CR率及ORR高于CHOP方案组,且减少了中枢及对侧睾丸复发,改善了患者的生存。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对预防中枢复发可能有益。
- 张晓丽俞文娟俞文娟许惠丽许惠丽杨春梅肖峰
- 关键词:原发性睾丸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HOPR-CHOP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及淋巴结活检确诊的4例BPDCN患者的临床特征、骨髓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中均有骨髓及脾脏、淋巴结累及,2例皮肤浸润,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骨髓中异常细胞形态可见拖尾状,免疫分型显示4例患者均表达CD56、CD4和CD123,3例患者表达CD304。1例患者拒绝化疗早期死亡;2例患者初始应用DA+VP方案治疗后均达完全缓解,其中1例在复发后应用该方案再次达完全缓解;1例患者应用减低剂量DA+VP化疗无效,之后应用维奈克拉+阿扎胞苷达完全缓解。4例患者无疾病生存期为2-7个月,总生存期为2-33个月。结论:BPDCN患者的恶性细胞多浸润骨髓、脾脏及淋巴结并具有特殊表型,且预后差。治疗方案应兼顾髓系及淋巴系,含新药的方案如BCL-2抑制剂联合去甲基化药物值得尝试。
- 张晓丽刘冰李楠李录克冀烜静周雪芳王敏芳许惠丽
- 关键词:免疫分型化疗
- 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预防血液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对比观察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比较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预防血液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的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格拉司琼组(格拉司琼,3 mg,q.d.)和帕洛诺司琼组(帕洛诺司琼,0.25 mg,q.o.d.),各42例。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急性呕吐完全有效:帕洛诺司琼组37例(88.1%)、格拉司琼组34例(8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8>0.05)。延迟性呕吐完全有效:帕洛诺司琼组30例(71.4%)、格拉司琼组20例(47.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以腹胀、便秘为主。结论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对急性呕吐疗效近似,对于迟发性呕吐帕洛诺司琼治疗效果优于格拉司琼,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程度均较轻。
- 张晓丽许惠丽赵伟万伟
- 关键词:帕洛诺司琼格拉司琼化疗止吐
-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对不同病程脉络膜新血管形成的疗效
- 2018年
-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不同病程的特发性脉络膜新血管形成的效果。方法临床回顾性研究。特发性脉络膜新血管形成(ICNV)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54例(54只眼),分为早期组(30例,病程≤3个月)、中期组(24例,病程4—6个月)。随访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视力、眼压及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后1、3、6及12个月的视力和CM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随访时间点两组间视力和C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早期组的平均注射次数明显少于中期组(t=2.668,P=0.009),FFA示两组间病灶渗漏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60,P=0.004)。随访期间未发现明显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对改善ICNV患者视力、减轻其黄斑水肿是有效而安全的,早期治疗可以减少注射次数、更有效控制CNV病灶渗漏。
- 张晓丽陈悦
- 关键词:玻璃体内注射疗效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 <正>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8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为我院2008年5月至2008年12月的住院患...
- 张晓丽刘延方孙慧谢新生姜中兴孙玲万鼎铭刘林湘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4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IU/(kg·d),疗程14 d或血小板>100×109/L后停药.结果 24例患者rhTPO治疗后,显效12例,有效5例,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10±5)×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的升高的最高值为(129±97)×109/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2,P<0.01).多数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结论 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微.
- 张晓丽刘延方孙慧谢新生姜中兴孙玲万鼎铭刘林湘
- 关键词:血小板生成素紫癜
- 急性白血病合并自发性颅内出血4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合并自发性颅内出血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出血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随之出现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巴彬斯基征阳性,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2例以精神行为异常为先兆症状;6例无颅内高压先兆症状,以昏迷为首要表现,排除低血糖。单一出血部位3例;2处及以上部位出血部位37例。1例经脱水降颅压、输血小板等治疗后意识清醒;34例24 h内死亡;5例24~48 h死亡。结论急性白血病合并颅内出血后进展快、多部位出血、死亡率极高,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类型是主要原因,临床上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出血。
- 张晓丽王敏芳许惠丽吴剑涛王战芳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并发症自发性颅内出血
-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长春新碱、地塞米松和表柔比星注射液治疗。3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钙(Ca)、磷(P)、Dickkopf蛋白-1(DDK1)、碱性磷酸酶(ALP)、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水平,采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疼痛情况;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显著性(χ~2=4.356,P=0.037)。治疗后两组N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Ca、P、DDK1、RANKL及TRACP-5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AL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884,P=0.347)。结论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给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明显缓解机体骨疼痛,改善血清Ca、P水平,并有助于纠正DDK1、RANKL、TRACP-5b、ALP水平,且不良反应小。
- 李楠许惠丽王敏芳张晓丽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生化指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