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凌
- 作品数:36 被引量:94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HBV-DC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观察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简称抗HBV-DC)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HBeAg阳性和5例HBeAg阴性的慢性HBV携带者接受临床试验。取外周静脉血25ml,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扩增出DC,并予HBsAg致敏DC。第7天收获DC静脉回输,1次/周,共4次。治疗前后检测HBV标志物定量、HBV-DNA定量及肝功能。结果:治愈1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19/20),治愈率5%(1/20)。结论:抗HBV-DC静脉回输可有效地抑制慢性HBV携带者的病毒复制,降低并清除病毒抗原,促进HBeAg/HBeAb的血清学转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HBV携带的方法。
- 吴邦富杨江英周赟张大维温凌肖间开王巧瑜吴伟鸿张美华潘洁彭英宇杨军吴荧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 肝硬化患者合并肝性脑病与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措施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临床发病特点及诊断治疗措施等,分析脑出血与肝功能分级、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平均动脉血压等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合并脑出血发生率为10.8%,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脑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2×109/L的患者脑出血风险增加(P<0.05),血压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不影响脑出血发生率。肝硬化合并脑出血患者死亡率高达33%,联合止血药物与甘露醇治疗有一定效果。结论肝硬化合并脑出血并不罕见,肝功能减退、血小板减少及凝血时间延长等因素与脑出血风险增加相关,及时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
- 吴伟鸿温凌王巧瑜李翠琼沈丽新
- 关键词:肝硬化肝性脑病脑出血
- 急性轻型胰腺炎进食营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比较轻型胰腺炎病人早期摄食与禁食两种治疗措施的安全性和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轻型胰腺炎病人随机分为A(早期摄食)组与B(禁食治疗)组。对入选病人治疗过程中,淀粉酶水平、炎症反应和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评价。结果:A组病人淀粉酶水平、C反应蛋白、WBC计数、腹痛或消化道症状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急性轻型胰腺炎病人的治疗过程中,采取早期摄食不仅不会加重病情,而且还会促进病人康复。
- 吴伟鸿温凌王巧瑜李翠琼沈丽新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病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溃疡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消化科门诊73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1例,胃溃疡22例)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样本。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h5iCD1h2ig7h调节性T细胞水平。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溃疡组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h5iCD1h2ig7h调节性T细胞水平。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外周血Tre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但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组外周血Treg水平低于健康对照者。胃溃疡组外周血Treg水平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诱导Treg反应性增多。Treg的增加可能在阻止Hp感染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胃溃疡中起保护作用。
- 黄建伟余卫温凌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调节性T细胞
- 抗HBV-DC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7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临床试验。取外周静脉血25mL,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扩增出树突状细胞,并予HBsAg致敏树突状细胞。第7天收获树突状细胞静脉回输,每周1次,共4次。治疗前后检测HBV标志物定量、HBV-DNA定量及肝功能。结果治愈4例,好转13例,有效率为100%,治愈率23.53%。治疗前后HBsAg为(106.68±116.45)ng/mL和(37.68±55.25)ng/mL(t=3.70,P=0.002),平均下降65%,4例HBsAg转阴。治疗前后ALT为(20.86±5.15)U/L和(26.61±13.80)U/L(t=2.154,P=0.047);HBsAb、HBeAb、HBcAb及TBIL无显著变化。结论抗HBV-DC静脉回输可显著降低并清除HBsAg,彻底治愈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方法,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吴邦富杨江英周赟张大维温凌肖间开王巧瑜吴伟鸿张美华潘洁彭英宇杨军吴荧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肝炎病毒乙型携带者
- 血必净联合血液净化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研究血必净联合血液净化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方法从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共有3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血必净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血液净化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转手术率和病死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肌酐、血尿素氮、淀粉酶、转氨酶、C反应蛋白等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转手术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肌酐、血尿素氮、淀粉酶、转氨酶和C反应蛋白等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血液净化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的疗效显著,可较好的保护患者身体内重要脏器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张美华黄建伟温凌王巧瑜潘洁
- 关键词:血必净血液净化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
- 康复新液联合四联根除方案治疗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四联根除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确诊的82例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含质子泵抑制剂的四联2周根除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观察组Hp清除率为75.61%(31/41),与对照组63.41%(26/41)对比,无统计学差异(χ^(2)=1.439,P>0.05)。两组治疗14d后的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症状评分、PCT和CRP水平均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的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症状评分、PCT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四联2周根除方案治疗可提高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有效缓解相关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 伍淑英温凌宋慧东
- 关键词:康复新液质子泵抑制剂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
- 腺苷蛋氨酸治疗白毒伞中毒的初步探索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SAMe)治疗白毒伞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白毒伞中毒病例资料,按是否使用SAMe治疗分为两组:A组接受洗胃、导泻、补液、利尿、护肝、抗感染及血液净化等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SAMe。比较两组病例中毒后第1、3、5及7天肝功能变化及病死率。结果A组6例患者中毒后2人死亡,病死率为33.3%(2/6),2例死亡病例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在3、5d持续增加(5d时〉2000U/L),在7d下降;总胆红素(TBIL)则3、5及7d持续增加。B组6例患者中毒后无死亡病例。SAMe治疗后7d,TBIL下降,5例ALT升高,3例AST降低。结论腺苷蛋氨酸可能对降低白毒伞中毒的病死率起到重要作用。
- 温凌刘薇薇黄建伟余卫
- 关键词:蕈中毒
- 平胃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体外机制初步研究
- 2024年
- 目的建立溃疡性结肠炎体外细胞模型,通过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平胃散干预,检测处理RAW264.7细胞18 h、24 h后Occludin、Claudin-1、ZO-1、ERK的mRNA表达及其蛋白表达,探讨平胃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外机制。方法运用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平胃散处理溃疡性结肠炎体外模型,同时利用q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Occludin、Claudin-1、ZO-1、ERK的mRNA表达及其蛋白表达,探讨平胃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体外机制。结果平胃散治疗18 h、24 h,不同剂量组Occludin、Claudin-1、ZO-1 mRNA与模型组对比表达量均增加。不同剂量组ERK mRNA与模型组对比表达量均减少。平胃散治疗18 h、24 h,不同剂量组Occludin、Claudin-1、ZO-1蛋白灰度值与模型组对比表达量均增加,其中治疗24 h不同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组ERK蛋白灰度值与模型组对比表达量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胃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外机制可能与增加Occludin、Claudin-1、ZO-1等mRNA和蛋白表达量从而修复肠道屏障有关,而修复肠道屏障机制可能与ERK被抑制有关。
- 张宇澄张凌温春秀麦绮彬赵芯梅温凌
- 关键词:平胃散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屏障
- 抗HBV-DC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HBV感染者的初步临床研究
-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 (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HBV 感染者的近期临床效果。
- 吴邦富杨江英温凌肖间开周赟彭英宇鲁何珍杨军
- 关键词:感染者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