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 作品数:20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港口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健康人和脑梗死患者纤溶活性的性别差异被引量:1
- 1999年
- 张志强李元培张东菊黄繁嫱刘丽王江川吕颖坤金泉华杜大勇
- 关键词:脑梗死纤溶活性性别差异
- 临床医师对常见医疗争议的防范
- 医疗争议成为医务人员社会关注要点,争议焦点来自医院管理,医务人员业务技术、责任心服务、道德品质问题。病员缺乏对医疗专业知识了解、各方面不配合;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也有利益驱动。社会对医疗新技术高风险了解少,把...
- 张志强
- 文献传递
- 蚓激酶预防急性脑梗死复发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观察蚓激酶、抵克立得、阿司匹林加潘生丁预防急性脑梗死复发的疗效。方法 蚓激酶组84例,抵克立得组81例,阿司匹林加潘生丁组100例,观察期分别为12个月。结果 治疗1年后蚓激酶组复发4例(4.76%),抵克立得组复发8例(9.88%),阿司匹林加潘生丁组复发11例(11.00%),三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蚓 激酶胶囊是预防急性脑梗死复发的较好药物。
- 张东菊张志强孟虹媛
- 关键词:蚓激酶急性脑梗死复发疗效观察
- 抗凝因子基因突变与血栓形成
- 2002年
- 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原因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近年来文献报道,由这类原因引起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约占总静脉血栓栓塞症的596~15%.其病因多与抗凝血酶(AT)、蛋白C(PC)和蛋白S(PS)缺陷有关[1,2].90年代中后期,新的与血栓形成有关的遗传性危险因子不断被发现.强调通过对危险因素在血栓形成中的发病机理研究,可使人们认识到检测这些抗凝因子有助于因这类因子缺陷所导致的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本文目的在于对抗凝因子所致的血栓形成,并结合当前在基因水平上对本类疾病的研究进展和认识综述如下.
- 张志强包承鑫
- 关键词:基因突变血栓形成抗凝因子静脉血栓栓塞症蛋白C蛋白S
- 桥脑出血生命预后的有关临床指征
- 2001年
- 王江川张志强
- 关键词:桥脑出血急性脑血管疾病CT诊断预后临床指征
- 缺血性卒中后痴呆相关因素分析
-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及临床决定因素等有关问题。方法:本组共纳入362例自2001年10月- 2004年10月的住院病人。入选年龄≥60岁,住院前必须经门急诊确诊为脑梗死,必须有头部影像学检查(CT、MRI)...
- 王江川张志强
- 关键词:卒中脑梗死痴呆
- 文献传递
- 带教老师在医学生实习中的作用及体会被引量:2
- 2004年
- 张志强张东菊王江川许航李元培
- 关键词:医学生带教老师医务工作者精神关怀
- 老年脑梗死后痴呆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 2007年
-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后痴呆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于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入住天津港口医院的脑梗死患者共362例,其年龄≥60岁,男性192例,女性170例,包括其住院时及发病后2个月的病史、化验结果、神经病学、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幕入选362例患者中诊断为痴呆者102例(发生率为2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教育、脑卒中史、糖尿病、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左半球脑梗死、前循环脑梗死等因素为脑梗死后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脑梗死后约有1/4患者出现痴呆,其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梗死部位及严重程度、血管性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脑卒中史)、患者的特征(如高龄、文化程度低)等。
- 王江川张志强沈世鑫
- 关键词:脑梗塞痴呆脑血管意外
- 锥颅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0例报告
- 1999年
- 脑出血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且致残率、病死率较高。现就我院1995~1997年行锥颅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0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例住院患者,男15例,女5例,年龄50~70岁,平均60岁,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诊断按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 张志强李元培王江川金泉华
- 关键词:锥颅穿刺脑出血高血压
- 细胞因子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8
- 2003年
-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是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局部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及粘附分子的表达上调构成了缺血损伤向炎症性损伤转变的基础,随后白细胞向缺血区的聚集和浸润导致了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和梗死面积的扩大[1].
- 张东菊张志强包承鑫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