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江
- 作品数:39 被引量:217H指数:9
- 供职机构: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1996-2002年成都市吸烟人群戒烟行为学研究被引量:14
- 2005年
- 贾勇杜长慧魏咏兰王琼张文静廖江
- 关键词:吸烟戒烟影响因素
- 1996-2001年成都市35岁以上居民规律测量血压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 2006年
- 目的对成都市35岁以上居民规律测量血压行为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在成都市锦江、金牛、青羊、武侯、成华5个城区随机抽取15~69岁人群,以出生日期最接近调查日期且年龄在35岁以上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与评价。结果成都市35岁以上居民规律测量血压正确态度持有率从1996年的53.37%上升到2001年的56.81%,行为发生率从1996年的43.87%上升到2001年的52.64%;且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行为干预对于居民规律测量血压行为有促进作用(RR=0.817)。结论成都市对35岁以上居民规律测量血压行为干预是有效的。
- 贾勇鹿茸魏咏兰张文静廖江
- 关键词:高血压
- 成都市近20年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变化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成都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的变化,探讨不同年龄和死因对期望寿命变化产生的影响。方法利用1990-2010年成都市死因监测户籍人群的死亡数据,和公安局公布的同期同范围人口数,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户籍人口期望寿命,采用期望寿命的年龄分解法、期望寿命的死因分解法计算年龄别死亡率和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结果成都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在提高,男女性别差异扩大;低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小,高年龄组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影响增大;对期望寿命变化影响较大的疾病主要是如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等。结论降低高年龄组死亡率,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控制,降低其死亡率,有助于提高期望寿命。
- 廖江鹿茸何燕冯曦兮
- 关键词:户籍人口
- 成都市2013年居民死亡地点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分析2013年成都市居民死亡地点,为制定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成都市居民死亡病例死亡地点进行分析。结果成都市居民2013年家中死亡占59.46%,医院病房死亡占34.43%,急诊死亡占1.29%,赴医院途中死亡占1.08%,其他地点死亡占3.73%。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死亡地点分布构成有显著差异。结论需要关注女性居民、郊县居民、30岁以上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救治。
- 廖江冯曦兮何燕
- 1990~2010年成都市前三位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1990~2010年成都市前三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流行病学趋势和分布特征,以了解成都市主要恶性肿瘤的发病危险因素、肿瘤类别及顺位情况,为制定地区肿瘤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成都市1990年以来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监测数据,采用ICD-10编码进行疾病分类,统计不同年龄、性别、地区、种类的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 1990~2010年成都市发病率报告前三位的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肝癌、肠癌,与1990~2005年死亡率报告相同;但2005~2010年间,胃癌超过肠癌成为死亡率第三的恶性肿瘤。前三位恶性肿瘤的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城市和农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结论肺癌、肝癌和胃癌是危害成都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几种主要肿瘤的早诊早治等防控措施。
- 冯曦兮廖江何燕李蕾孙丁
- 关键词: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流行病学特征
- 成都市2005年居民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6
- 2007年
- 死亡原因分析是为了确定居民的死亡模式,分析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变动趋势,找出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从根本上防治疾病,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笔者对成都市2005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
- 廖江贾勇
- 成都市2016年恶性肿瘤登记发病与死亡情况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分析成都市2016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为开展恶性肿瘤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肿瘤中心制定的审核方法和评价标准,对成都市2016年重点慢性病监测系统和居民死亡原因直报系统中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国际死因分类法(ICD-10)进行死因分类,采用Excel 2007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都市2016年恶性肿瘤(全部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总报告发病病例36 508例,总报告发病率为260.97/10万,其中,男性为316.52/10万,女性为205.94/10万。恶性肿瘤总报告死亡病例26 267例,总报告死亡率为187.77/10万,其中,男性为248.09/10万,女性为127.97/10万。成都市2016年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是肺癌、肠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的60.17%。恶性肿瘤死因的前5位依次是肺癌、肠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79.18%。结论肺癌是成都市2016年居民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应引起高度重视。男性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建议针对男性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开展干预。
- 何燕廖江
- 关键词: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
- 成都市流动人口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卫生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自制问卷和SAS量表在8个劳动力市场面对面询问调查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1100人。EPI3.0建库录入数据,SPSS13分析数据。结果共完成调查1100人,有效问卷1097份,有效率99.73%,男性538人,女性559人,平均年龄27.36岁;SAS量表20项总分均值为42.48±9.50,远远高于常模;人群焦虑发生率为23.06%,其中男性23.42%,女性22.72%;中度及以上焦虑的发生率为5.47%,焦虑发生的影响因素有过去12个月干过几份工作、上个月工作并得到报酬的时间、每个星期工作时间、工作压力、按时支付工资情况、家庭月收入和自觉健康状况。结论成都市流动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且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提示卫生工作者应加强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干预,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保护流动人口的健康。
- 王琼傅小鲁魏咏兰贾勇廖江何燕鹿茸
- 关键词:流动人口焦虑
- 成都市2009年自杀死亡分析
- 2011年
- 目的了解成都市自杀死亡分布特征。方法对成都市死因监测系统中2009年所有自杀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成都市自杀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χ2=18.15,P〈0.05),农村高于城市(χ2=74.38,P〈0.05),60岁以上人群高于15~59岁人群(χ2=107.87,P〈0.05)。离婚人群自杀死亡率最高,丧偶人群次之。自杀死亡率随受教育程度增加而降低。杀虫剂自毒最多,占43.44%,其次是上吊,占22.32%。近60%发生在家中,其次有近32%发生在医疗救治过程中。结论自杀死亡多发生在经济、社会关系存在障碍的人群中。加强自杀医疗救治和农药管理有助于降低成都市自杀死亡率。
- 廖江冯曦兮何燕
- 关键词:自杀
- 成都市2004年运输事故死亡分析
- 2006年
- 目的:评价和分析2004年成都市运输事故死亡特征。方法:基于ICD-10的外部原因,按运输事故中受害者的模式,将运输事故分为4种类型;应用减寿分析方法。结果:行人和骑脚踏车人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为主要的致死和减寿类型,市区标化死亡率为4.51/10万。标化减寿率为129.53/10万,郊县标化死亡率为9.77/10万,标化减寿率为229.75/10万。郊县的各类运输事故人群死亡率和减寿率明显高于市区;男性的各类运输事故死亡率和减寿率均高于女性;60岁及以上年龄组运输事故人群死亡率为46.85/10万.15~59岁组运输事故人群死亡率为19.03/10万.0~14岁组运输事故人群死亡率为3.66/10万。高年龄组运输事故死亡率明显高于低年龄组运输事故死亡率;相对于其他职业人群,学生人群的运输事故死亡占其总死亡的比重较高,男性为11.81%.女性为17.05%。结论:行人和骑脚踏车人员、老年人群和学生人群的运输事故死亡是值得关注的。
- 廖江张文静魏咏兰王琼杜其筠何燕
- 关键词:运输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