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琳

作品数:42 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7篇肾上腺
  • 17篇肾上腺素
  • 16篇抗体
  • 14篇肾上腺素受体
  • 13篇自身抗体
  • 13篇细胞
  • 9篇心肌
  • 8篇干细胞
  • 7篇Β1肾上腺素...
  • 6篇心脏
  • 6篇细胞外
  • 6篇小鼠
  • 6篇梗死
  • 6篇SCA-1
  • 5篇肾上腺素能
  • 5篇肾上腺素能受...
  • 4篇蛋白
  • 4篇心肌梗死
  • 4篇脏器
  • 4篇鼠肝

机构

  • 4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天普大学
  • 2篇蚌埠医学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山西省儿童医...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太原钢铁(集...

作者

  • 42篇左琳
  • 16篇刘慧荣
  • 7篇贺忠梅
  • 7篇李端端
  • 5篇燕子
  • 5篇王瑾
  • 5篇王可
  • 4篇宋峰
  • 4篇马秀霞
  • 3篇张苏丽
  • 3篇包海军
  • 3篇马秀瑞
  • 3篇郑荣华
  • 3篇周密
  • 2篇张炜芳
  • 2篇殷丽天
  • 2篇白克华
  • 2篇杜芸辉
  • 2篇杨小迪
  • 2篇吕婷婷

传媒

  • 6篇中国心血管病...
  • 4篇基础医学教育
  • 3篇生理学报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中国生物制品...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2018(第...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β1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自身抗体长期存在对大鼠心肌组织钙调蛋白激酶Ⅱδ亚型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抗β1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环抗体(抗β1AR-ECⅡ抗体)长期持续存在对心肌组织钙调蛋白激酶Ⅱδ亚型(CaMK Ⅱδ)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筛选血清抗β1AR-ECⅡ抗体阴性的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通过背部皮下定期给人免疫佐剂和针对β1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环(β1AR-ECⅡ)抗原多肽的混合物建立主动免疫模型,定期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过程中大鼠血清中抗β1-AR-ECⅡ抗体水平及大鼠心功能的变化情况;利用荧光法检测心肌组织caspase-3活性;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CaMK Ⅱδ的表达情况.结果 用β1AR-ECⅡ抗原肽段长期主动免疫大鼠可导致心功能下降及心肌组织凋亡的增加,同时伴随有大鼠心肌组织中CaMKⅡδ表达增加,并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 抗β1AR-ECⅡ抗体长期存在可导致大鼠心肌组织CaMKⅡδ表达的增加,CaMKⅡδ可能是抗β1AR-ECⅡ抗体诱发心肌细胞凋亡,进而导致心功能障碍过程中的关键信号分子.
左琳王可田珏包海军熊海燕贺忠梅程牛亮刘慧荣
关键词: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
小鼠c-Kit和Sca-1阳性干细胞的多器官年龄分布特征
2018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c-Kit和Sca-1两种干细胞亚型在小鼠多脏器的年龄分布规律,为后续进行相关组织的干细胞抗损伤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取C57/BL6雄性成年小鼠(3月龄、6月龄、9月龄),分离其骨髓、肝脏、肾脏、肺及胰腺组织,采用组织块酶解法分选各脏器中直径小于30μm的细胞,用CD45、c-Kit及Sca-1荧光抗体标记细胞,流式细胞仪记录CD45^-c、-Kit^+以及CD45^-Sca^-1^+细胞百分比。结果在小鼠骨髓中,CD45^-c-Kit^+细胞数显著多于CD45^-Sca-1^+(P<0.05);而在肝、肾、肺和胰腺组织中,CD45^-Sca^-1^+的细胞数量远多于CD45^-c-Kit^+干细胞(P <0.05)。除胰腺组织,9月龄CD45^-Sca-1^+的细胞数目较3、6月龄有所升高外,其他组织中干细胞的年龄分布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D45^-c-Kit^+和CD45^-Sca-1^+两种干细胞亚型在小鼠多脏器中均有存在,尤其是数量上占据优势的CD45^-Sca-1^+干细胞可能在多数器官的发育及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周密李端端吕定超石山慧马秀霞李燕楠陈思宇左琳
关键词:干细胞C-KITSCA-1
抗β<,1>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自身抗体导致大鼠多脏器损伤及其相关机制
研究背景和目的:β肾上腺素受体(β—adrenoceptor,β—AR)是交感神经系统的重要成员,通过介导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的生理效应,在调节心脏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β—A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目前已确认的β1、β...
左琳
关键词:多脏器损伤Β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心肌重构
蛙心灌流实验流程的优化及应用
2022年
蛙心灌流实验是医学生理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在医学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的蛙心灌流方法已沿用多年,但其中有一些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极易导致失误。文章对该流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毁髓后的牛蛙开胸、暴露心脏,先结扎左主动脉干,继之做蛙心插管,随后结扎左右主动脉干及蛙心插管,并从静脉窦远端游离心脏。改进后的蛙心灌流实验流程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牛蛙心脏功能;与传统方法相比,操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也极大提升,为本科生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左琳李圆郭永强孙腾曹济民
关键词:生理学实验教学离体心脏灌流
小鼠Sca-1^+干细胞对心肌梗死模型小鼠的疗效及其基因调控机制
2020年
目的探讨小鼠干细胞抗原-1阳性(stem cell antigen-1-positive,Sca-1^+)干细胞(stem cells,SCs)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模型小鼠的疗效及其基因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急性分离2日龄及3、6、9、12月龄小鼠心脏Sca-1^+SCs;通过结扎8周龄小鼠心脏冠状动脉左主降支,建立小鼠急性MI模型,于心梗边缘区分别注射PBS和Sca-1^+SCs悬液。术后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Masson三色染色、心重/体重比(HW/BW)用于评价各组Sca-1^+SCs对心脏结构的影响。将各组小鼠心脏Sca-1^+SCs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STEM软件对转录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聚类及GO富集分析,筛选出乳鼠和成年鼠差异表达的基因类型,并采用qRT-PCR法进一步验证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MI术后,与PBS组比较,乳鼠心脏Sca-1^+SCs治疗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均明显升高(P <0. 05),HW/BW明显降低(P <0. 05),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internal diameter,LVIDd)明显减小(P <0. 05);与成年鼠比较,乳鼠心脏Sca-1^+SCs移植治疗可降低心肌梗死面积,缓解心腔扩大。在乳鼠心脏Sca-1^+SCs中高表达,而成年鼠表达降低的基因共185个,regulation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条目上富集基因有38个,其中肌球蛋白重链6(myosin heavy chain6 cardiac muscle alpha,Myh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Igf2)、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periostin,Postn)、神经元再生相关蛋白(neuronal regeneration related protein,Nrep)基因在乳鼠心脏Sca-1^+SCs中具有较高转录水平。与乳鼠比较,成年小鼠心脏Sca-1^+SCs中Myh6、Igf2、Postn、Nrep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 <0. 05)。结论乳鼠心脏Sca-1^+SCs移植对MI的疗效优于成年小鼠,其原因可能是乳鼠心脏Sca-1^+SCs中Myh6、Igf2、Postn、Nrep等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成年小鼠。
马秀霞李端端申晶陈思宇李燕楠颉丽英高尔和左琳
关键词:小鼠干细胞基因调控
改良成年小鼠心室肌细胞分离方法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改进小鼠成体心肌细胞的分离方法,以提高小鼠心室肌细胞的成活率和收获量.方法 采用心脏在体主动脉插管,行独创的前加压灌流法冲洗心脏后接入改进的langendorff装置,用胶原酶液Ⅱ灌流、消化心脏后,将心脏剪碎并用吸管吹打,经200目滤网过滤后获得单个小鼠心室肌细胞.检测并对比在体和离体主动脉插管获得的心肌细胞的状态:梯度复钙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杆状心室肌细胞的数目.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改良的主动脉逆行灌流法在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小鼠心室肌细胞收获量和存活率.本课题组利用医用三通管,独创倒置灌流排气法,可以迅速排空灌流装置中的气体;利用注射器和灌流针结合,独创前加压灌流法,可以快速彻底地冲洗心脏中的血液;并采用实验室常规眼科镊和血管钳巧妙组合成协助装置,可以单人独立完成插管,不需要助手协助,节约人力,节省经费开支.结论 成年小鼠心室肌细胞分离方法的改进使整个实验流程简化,缩短了实验时间,操作简便易学;同时该分离方法稳定、可靠、有效,可以为同类型实验提供思路和借鉴.
石山慧吕定超翟旭雯李端端周密左琳
关键词:成年小鼠心室肌细胞LANGENDORFF胶原酶
新生小鼠Lin^- Sca-1^+心脏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案的优化被引量:1
2017年
心脏原位干细胞(cardiac stem cells,CSCs)治疗心肌梗死具有公认的疗效,但是其分离及培养技术尚不完善,这是制约其临床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旨在优化Lin^-(lineage-negative)Sca-1^+(stem cell antigen-1-positive)CSCs分离方案。用组织块酶解法(混合酶液)分离C57BL/6J新生(出生0~3天)小鼠Lin^- Sca-1^+ CSCs。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严格控制消化时间、次数、温度、搅拌速度、离心时间和转速等多重因素,结合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纯度较高的Lin^- Sca-1^+ CSCs。此后,对分离纯化的原代细胞进行培养,优化培养基成分、换液时间和方式。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分选细胞的纯度及传代培养细胞中Sca-1^+细胞的百分比。结果显示:(1)本法分离获得的Lin^- Sca-1^+ CSCs纯度高达(85.03±5.60)%;(2)离体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原代培养5天开始有干细胞克隆球生成,培养7天即可铺满皿底,生长曲线显示,离体培养第3天细胞进入对数增长期;(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干细胞特异性标志Sca-1的表达随着传代的进行有一定的衰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第一代、第三代和第五代培养细胞的Sca-1阳性率分别为(71.82±2.63)%、(58.38±3.70)%、(46.19±4.72)%。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组织块酶解法结合免疫磁珠分选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Lin^- Sca-1^+ CSCs,同时干细胞离体培养体系相对稳定。本研究所建立的分离及培养方法简单稳定、可靠有效,为进一步研究Sca-1^+ CSCs治疗心肌梗死奠定了良好的方法学基础。
李端端石山慧周密马秀霞高建忠张雅琼杨丽文左琳
关键词:干细胞原代培养
抗β1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环抗体致大鼠肝脏损伤
目的:观察抗β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环抗体长期存在是否会对大鼠肝脏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方法:建立主动免疫模型;通过Masson三色染色及反映肝功能的血清学指标,观察抗β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环抗体长期存在对肝脏结构和功...
杜芸辉左琳熊海燕张苏丽权琳张熙刘慧荣
关键词:大鼠肝脏损伤肾上腺素受体
文献传递
食管癌患者31例放射治疗后发生心脏病的类型分析
2015年
目的初步分析放射治疗中发生率最高的心脏疾病及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种类和构成,为临床食管癌术后放射性心脏病的防治提出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山西省长治地区31例放射性治疗后出现放射性心脏病的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各种放射性心脏疾病做出种类及构成分析。结果 31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胸闷、胸部不适等症状。其中17例(54.84%)出现不同程度与类型的心电图异常,6例(19.35%)患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6例(19.35%)出现心包积液,2例(6.45%)出现冠心病,1例心肌梗死。31例中有22例(70.97%)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肌酶谱改变。结论 31例食管癌术后放疗发生放射性心脏病的患者,全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胸闷、胸部不适等症状。同时辅助检查方面以心肌酶谱改变(22例,70.97%)和心电图异常(17例,54.84%)发生率较高。因此,针对食管癌术后进行放疗的患者,应密切关注患者心脏相关不适主诉及各种心脏病的症状及体征,及时做好各项辅助检查,特别是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检查,以便尽早发现放射性心脏病的发生。
吕定超朱慧忠左琳燕子梁峰
关键词:食管肿瘤心脏病
冠心病患者血清抗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的分布特性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抗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31例,正常健康体检者100名,采用链酶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A-ELISA)测定其血清中抗G-蛋白偶联型β1AR、Μ2R、α1AR自身抗体。结果①冠心病患者血清抗G-蛋白偶联型β1AR、Μ2R、α1AR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0.6%(27/131)、16.8%(22/131)、39.7%(52/13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0%(7/100)、8.0%(8/100)、15.0%(15/100)(P<0.05);②冠心病组抗β1AR、Μ2R、α1AR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平均抗体滴度分别为1:(87.3±3.1)、1:(92.5±2.4)、1:(101.2±2.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4.6±2.7)、1:(21.4±2.2)、1:(26.6±3.8)(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不仅存在抗G-蛋白偶联型β1AR、Μ2R和α1AR自身抗体,而且抗体阳性率和滴度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这些自身抗体的出现及其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贺忠梅左琳李美霞刘慧荣汤嘉宁魏书庆
关键词:冠心病血清自身抗体病理生理免疫反应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