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凤
- 作品数:6 被引量:11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被引量:38
- 2012年
- 基于全国农区527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逐年农作物病害发生面积以及产量资料,从气温、降水、日照等角度,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各气象要素变化对中国农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各气象因子变化总体有利于病害发生,年平均温度以0.27℃·10a-1的速率升高,其每升高1℃,可导致病害发生面积增加6094.4万hm2次;年平均降雨强度以0.24mm·d-1·10a-1的速度增加,其每增加1mm·d-1,可导致病害发生面积增加6540.4万hm2次;年平均日照时数以47.4h·10a-1的速率减少,其每减少100h,可导致病害发生面积增加3418.8万hm2次;在气候变化导致的光、温、水变化中,温度增加对病害发生面积增加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日照时数减少、第三为平均降雨强度增大,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依次为0.508、-0.374、0.112。
- 王丽霍治国张蕾姜玉英肖晶晶卢小凤
-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作物降水
- 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被引量:37
- 2011年
-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气象环境成因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最新进展,包括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单一、多个气象因子和大尺度气候因子及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温度、雨湿条件、光照、风等气象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当温、湿等气象要素,菌源数量与花期在一定程度吻合时,会导致该病的大流行;El Nino和SST异常对赤霉病的发生流行有前兆性指示作用;结合地面气象因子、海温和500HPa高空环流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赤霉病。还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肖晶晶霍治国李娜辛明月王丽卢小凤
-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
- 稻飞虱发生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技术研究
- 本文用历史及试验观测的稻飞虱发生与虫情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全国水稻种植资料,通过对稻飞虱发生与地面气象因子相关关系的分析,筛选出影响稻飞虱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影响时段。基于前期稻飞虱发生情况、前期气象条件以及相应时...
- 卢小凤
- 关键词:稻飞虱气象等级
- 文献传递
- 冬小麦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被引量:12
- 2012年
- 基于农田水分平衡原理、非充分灌溉理论和调亏灌溉理论,利用全国5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43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3—2008年(其中84个站为1980—2008年)逐旬土壤湿度,以及实际灌溉量、逐年作物产量等资料,结合FAO-1979作物产量-水分关系函数,分析全国冬小麦种植区播种-拔节、拔节-抽穗、抽穗-成熟和全生育期的水分亏缺率、水分亏缺量与减产率之间的关系,构建冬小麦不同发育期和全生育期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节水灌溉气象Ⅰ~Ⅲ级水分亏缺率和水分亏缺量(辅助指标)指标分别为[15%,30%)、[30%,50%)、≥50%和1~2水、2~4水、>4水;播种-拔节为[20%,40%)、[40%,60%)、≥60%和1水、1~2水、>2水;拔节-抽穗为[15%,30%)、[30%,45%)、≥45%和0.5水、1水、>1水;抽穗-成熟为[15%,30%)、[30%,50%)、≥50%和1水、1~2水、>2水。指标体系可以为优化农业灌溉、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支撑。
- 肖晶晶霍治国金志凤李娜王丽卢小凤张蕾
- 关键词:冬小麦节水灌溉气象指标
- 桂林地区稻飞虱发生等级气象预报模型被引量:5
- 2013年
- 利用广西桂林地区稻飞虱历史虫情以及相应站点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因子膨化技术对气象因子进行逐候膨化组合,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与虫害发生相关性最为显著的关键因子及其组合时段,利用SPSS软件建立稻飞虱发生程度等级逐候气象预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建立稻飞虱发生程度等级逐候气象预报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因子膨化技术的两种模型达到"一致"和"基本一致"的预报准确率在88%以上;其中人工神经网络在历史回代检验中对稻飞虱发生程度等级达到"一致"和"基本一致"的预报准确率比线性回归模型提高4%,在外推预报中对稻飞虱发生程度等级达到"一致"的预报准确率比线性回归模型提高14%;可见,利用因子膨化技术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短期预报预警模型,不仅可实现稻飞虱发生程度等级的逐候动态预报,而且预报准确率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 卢小凤霍治国
- 关键词:稻飞虱气象条件
- 气候变暖对中国褐飞虱越冬北界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2年
- 基于GIS技术,利用1951—2010年中国南方地区289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和褐飞虱历史越冬考察资料,通过采用典型年褐飞虱越冬实况调查资料进行检验,对前人研究的褐飞虱越冬北界指标进行优选,最终选择1月10℃等温线作为中国褐飞虱越冬北界位置确定的指标,分析了最近60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褐飞虱越冬北界年代际变化以及前后30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由于暖冬年份频次的增加,使得每隔10年、30年褐飞虱越冬北界平均界限均不同程度北移,与冷冬年相比,暖冬年褐飞虱越冬北界位置可向北推移2~3个纬度;年代际变化以20世纪80年代最为明显,80年代之后的30年较之前的30年北移显著;空间北移较明显的地区为云南中部和福建南部,其中云南境内最大位移处60年约向北移动了近90km。
- 卢小凤霍治国申双和黄大鹏王丽肖晶晶于彩霞
- 关键词:褐飞虱越冬气候变暖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