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英
- 作品数:262 被引量:3,070H指数:37
- 供职机构:北京印刷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昆虫雷达建制技术的发展方向被引量:14
- 2018年
- 昆虫雷达是开展迁飞害虫监测与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也是较早自主建设与应用昆虫雷达的国家之一。为促进我国昆虫雷达事业的发展,本文对扫描昆虫雷达和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体制和特点进行了总结,介绍了今后昆虫雷达建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有关的初步实践与应用。
- 张鹿平张智季荣季荣姜玉英张云慧封洪强谢爱婷周春江
- 关键词:昆虫雷达
- 小麦赤霉病物联网实时监测预警技术试验评估被引量:9
- 2020年
- 2017—2019年,在长江流域及黄淮沿淮麦区6个县(市)开展小麦赤霉病物联网实时监测预警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小麦赤霉病物联网实时监测预警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发生程度的平均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9.9%和67.1%。其中,对赤霉病发生程度的预测准确率在黄淮沿淮麦区平均为84.3%,高于长江流域的50%;对病穗率的预测准确率在黄淮麦区平均为86.8%,高于长江流域的73.0%。模型对黄淮及沿淮麦区小麦赤霉病的短期预测效果较好。
- 黄冲刘万才姜玉英吴佳文邱坤杨俊杰彭红杨桦胡小平
-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预报器
- 新型诱捕器及其自动计数系统在棉铃虫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3
- 2015年
- 采用新型诱捕器及其自动计数系统在新疆沙湾县棉田进行了诱测棉铃虫试验。诱测结果证明,新型诱捕器诱虫量高、虫峰明显、自动计数准确,满足了害虫测报的技术要求;供电设备锂电池和太阳能充电电池能保证一定时间的用电量,设备达到了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总体性能要求;分析了温度和诱捕器放置位置对诱测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完善和稳定诱捕器性能的建议。
- 姜玉英曾娟高永健王惠卿
- 关键词:自动计数棉铃虫
- 新型小麦秆锈病菌Ug99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威胁和应对措施被引量:6
- 2007年
- 小麦秆锈病由禾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是世界范围内的禾谷类重要病害之一。1999年首次在乌干达(Uganda)出现该病菌的一种新型致病性小种,以发现地英文名称的前两个字母加出现年份通称为Ug99,按照北美小麦秆锈病生理小种命名法定名为TTKS。
- 姜玉英陈万权赵中华曾娟
- 关键词:小麦秆锈病锈病菌小麦生产生理小种柄锈菌
- 温度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被引量:62
- 2019年
- 草地贪夜蛾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为了弄清其入侵生物学特性,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光照培养箱内设置6个温度(17、22、27、32、37、42℃)饲养草地贪夜蛾,测定其不同阶段的存活率、发育历期、体重及繁殖力等,探究温度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2℃条件下仅能短暂存活,在17~32℃范围内可正常生长发育,其幼虫期、蛹期及世代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7℃条件下世代历期和幼虫期分别为(58.73±1.46)d和(21.79±1.03)d,37℃条件下则分别仅为(22.57±0.84)d和(11.12±0.31)d。成虫寿命在17~27℃范围内差异不大,之后随温度升高而缩短,37℃下成虫寿命仅为27℃下的1/4左右,且在该温度下成虫无法正常羽化,雌成虫不产卵。17~32℃下雌成虫产卵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产卵期则随温度升高而有所延长,平均单雌产卵量在27℃下最高,为(565.50±143.40)粒。说明温度升高会导致草地贪夜蛾发育历期缩短,年发生世代数增加,幼虫取食量增大,对作物的为害加重。
- 鲁智慧和淑琪严乃胜赵文杰姚万福陈亚平杨通姜玉英桂富荣
- 关键词:温度发育历期产卵量
- 小麦中后期草地贪夜蛾为害特征观察被引量:8
- 2021年
- 自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以来,多地出现其幼虫为害麦苗的报道,但其对小麦中后期的为害特征未有明确的描述。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幼虫期与黄淮海麦区小麦生育期吻合时能否造成危害,本文通过在河南新乡、北京延庆进行田间笼罩和网室接虫试验,对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中后期的为害特征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4月-6月草地贪夜蛾可以为害小麦;罩网情况下草地贪夜蛾可以取食小麦叶片、叶鞘,钻蛀小穗,造成蛀孔,还可以啃食小麦籽粒。在平均百株虫量为6头的网室内,平均被害穗率为11.0%。被害穗剥检发现,蛀孔率平均为17.80%,最高可达35.48%。研究结果为麦田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了参考。但本结果仅为笼罩条件下的数据,在田间自然状态下草地贪夜蛾幼虫对中后期小麦的为害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 张智林培炯陈智勇巴吐西姜玉英姜玉英郭书臣王绍林卢润刚祁俊锋张云慧
- 关键词:小麦为害
- 草地螟2007年越冬代成虫迁飞行为研究与虫源分析被引量:48
- 2008年
-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危害我国北方农牧业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明确草地螟的虫源地及迁飞路线对其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长期观测,迁飞高峰期雌虫卵巢解剖、大区环流分析、各地虫情信息收集和利用Hysplit_4模型进行轨迹分析,研究了2007年越冬代草地螟的空中迁飞行为和东北地区严重暴发的草地螟虫源。结果表明:6月7-9日,雷达观测点诱虫灯内草地螟具有典型迁飞昆虫生理特征;草地螟主要在夜间迁飞,飞行高度集中在300-500m,400m是主要飞行高度,迁飞高峰期夜间迁移可持续9h。东北地区严重发生的草地螟虫源,一部分来自内蒙古乌盟地区,一部分来自蒙古共和国中东部及中俄边境地区。据此推测我国与国外草地螟存在虫源交流。
- 张云慧陈林程登发姜玉英吕英
- 关键词:草地螟迁飞雷达观测虫源
- 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及演变分析被引量:35
- 2020年
- 本文总结分析了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及其演变情况。蚜虫、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和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是当前我国小麦上的主要病虫害。2011年-2018年这8种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4416.45万~6051.42万hm 2,占小麦全部病虫发生面积的74.89%~86.07%。通过防治,每年挽回小麦产量损失307万~2136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60%~18.44%,平均年挽回损失1134.94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0.56%,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经防治后平均挽回损失分别为598.13万、1056.42万、1272.8万和1612.35万t;防治后每年仍造成小麦产量损失220万~640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97%~6.52%;平均年实际损失346.95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23%,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分别实际损失378.11万、337.31万、355.50万和316.90万t。2000年以来,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迁和品种更替等因素影响,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演变呈现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提高、发生区域呈北抬西扩趋势,蚜虫上升为黄淮海麦区最重要的害虫,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小麦常发性病虫害发生相对平稳,小麦条锈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趋降,新发病虫害在局部麦区扩散危害等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小麦病虫害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小麦病虫害长期灾变规律、集成和完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建议措施。
- 黄冲姜玉英李春广
-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
- 东北地区粘虫的季节性迁飞行为(英文)被引量:15
- 2013年
- 粘虫Mythimna separata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为了明确其季节性迁飞行为参数, 本研究采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vertical-looking radar, VLR)及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 结合基于GIS的大区环流和轨迹模拟, 调查分析了2005年东北地区粘虫季节性迁飞行为。结果表明: 粘虫在不同季节和夜间不同时间空中飞行高度具有明显差异, 空中飞行行为受气象条件尤其是空中风场影响较大; 春季和秋季主要借助气流运载进行大规模长距离迁飞, 夜间持续飞行时间可达9 h, 多数个体能完成整夜飞行, 春季迁飞高度主要在300~600 m, 秋季飞行高度相对较低主要在300 m以下和400~500 m。夏季雷达回波有明显的成层现象, 最高可达1 000 m, 主要集中在500 m和700 m两个高度层。轨迹分析显示: 5月29日由山东潍坊、 临沂等虫源地起飞的黏虫, 顺西南气流越海迁飞, 6月1日在气旋天气影响下, 在吉林省白城等地降落; 7月中旬主要为当地黏虫受对流天气影响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 9月11日虫源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 顺西北气流向吉林省东南方向迁飞。研究结果为东北地区粘虫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 张云慧张智李超姜玉英曾娟程登发
- 关键词:粘虫迁飞雷达监测灯诱虫源
- 2016年全国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被引量:8
- 2018年
- 为监测病原和病害发生发展动态、病菌发育与作物感病和适合发病天气的吻合度,及时发布病情预报,指导适时防治,2016年全国15个省(区、市)86个区域测报站按照《油菜菌核病测报技术规范》开展油菜菌核病病情调查,结果发现,2016年全国油菜菌核病发生面积大、区域集中、发生程度重;前期病情接近常年,后期病情扩展迅速。病害流行的原因主要有:田间菌源充足,子囊盘萌发早;子囊萌发盛期与油菜盛花期高度吻合;气候因素适宜,品种抗性低,栽培管理不科学等。可通过加强监测预警,科学用药,选育抗性品种等措施减轻发病程度,降低危害损失。
- 杨清坡刘杰姜玉英刘万才
-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