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腾飞

作品数:39 被引量:144H指数:7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矿业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15篇鼻咽
  • 14篇鼻咽癌
  • 13篇基因
  • 12篇细胞
  • 9篇肿瘤
  • 8篇荧光
  • 6篇蛋白
  • 5篇荧光蛋白
  • 5篇胃癌
  • 5篇绿色荧光
  • 5篇绿色荧光蛋白
  • 4篇细胞模型
  • 4篇淋巴
  • 4篇基因组
  • 3篇血管
  • 3篇荧光定量
  • 3篇脂质体
  • 3篇脂质体转染
  • 3篇转染
  • 3篇淋巴瘤

机构

  • 2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6篇南华大学
  • 6篇中南大学
  • 4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广东岭南职业...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深圳市疾病预...
  • 1篇深圳市龙岗中...
  • 1篇医学部
  • 1篇华夏职业学院
  • 1篇广州凯普医学...

作者

  • 37篇刘腾飞
  • 19篇姚开泰
  • 10篇方唯意
  • 10篇谢卫兵
  • 8篇王爽
  • 6篇刘求真
  • 6篇尹志华
  • 6篇谢思明
  • 5篇丁彦青
  • 5篇李欣
  • 5篇刘真
  • 4篇甘润良
  • 4篇黄仲曦
  • 3篇刘莉
  • 3篇冬毕华
  • 3篇李祖国
  • 3篇沈丽佳
  • 3篇赵彤
  • 3篇江庆萍
  • 2篇任彩萍

传媒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第一军医大学...
  • 2篇南华大学学报...
  • 2篇广东药学院学...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肿瘤预防与治...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基础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国外医学(遗...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精细定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精细定位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其常见缺失区域,并初步探讨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q21区域7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结合PCR技术,精细分析了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胃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利用χ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初步探讨了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30例胃癌标本中,有18例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占60%(18/30),7个微卫星位点D1S514、D1S2696、D1S498、D1S305、D1S2624、D1S2635和D1S2707的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3.3%、10%、20%、23.3%、33.3%、40%和23.3%,常见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区域位于D1S2624-D1S2707之间,即共同缺失区在D1S2635附近;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原发灶的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细胞染色体1q21存在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D1S2635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刘腾飞尹志华甘润良赵强董琳周建国冬毕华
关键词:胃癌微卫星标志杂合性缺失
EBV病毒全基因组cDNA探针的设计与制备(英文)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设计和克隆所有EB病毒(EBV)已知和预计的编码基因作为cDNA探针用于构建EBV微阵列,以促进研究EBV在其相关疾病中的发病学作用.方法cDNA探针首先由Oligo6.0,Blast和Primer Primier软件设计和筛选全 EBV基因组探针,它们的长度被定在300~600 mer并且具有高度特异性.从B95-8细胞和NPC组织的基因组DNA和 RNA中,通过PCR和RT-PCR方法扩增这些探针,之后克隆入T/A克隆载体.所有的探针被测序鉴定.结果除LF1和LF3基因在B95-8细胞的EBV基因组中不存在外,其余85个基因片段(BWRFl基因有7个重复阅读框架)和两个EBERs基因被成功克隆.结论EBV cDNA探针的设计和克隆为制备EBV微阵列和进一步研究EBV基因组在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方唯意郑文岭马文丽刘腾飞王爽谢卫兵李虹任彩萍姚开泰
关键词:CDNA探针基因克隆
可视化人鼻咽癌细胞模型5-8F-EGFP的建立
2009年
目的:利用pEGFP-N1质粒转染鼻咽癌细胞株,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鼻咽癌细胞株5-8F-ECFP,为整体鼻咽癌可视化研究提供良好的试验材料。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N1质粒转染鼻咽癌细胞株,通过G418抗性筛选、亚克隆扩增获得GFP稳定表达的人鼻咽癌细胞株5-8F-EGFP。结果:成功获得稳定表达GFP的人鼻咽癌细胞5-8F-EGFP细胞株,比较5-8F和5-8F-EGFP发现,两者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分布、裸鼠成瘤能力等都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们建立了非G418依赖、稳定表达GFP且保持母株细胞特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5-8F-EGFP,为鼻咽癌整体可视化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腾飞谢卫兵刘莉姚开泰
关键词:鼻咽癌绿色荧光蛋白脂质体转染
可视化人鼻咽癌细胞模型6-10B-EGFP的建立
2009年
目的利用pEGFP-N1质粒转染鼻咽癌细胞株,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鼻咽癌细胞株6-10B-EGFP,为整体鼻咽癌可视化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材料。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N1质粒转染鼻咽癌细胞株,通过G418抗性筛选、亚克隆扩增获得GFP稳定表达的人鼻咽癌细胞株6-10B-EGFP。结果成功获得多个稳定表达GFP的人鼻咽癌6-10B-EGFP细胞株,比较6-10B和6-10B-EGFP发现,两者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分布、裸鼠成瘤能力等差异都没有显著性。结论成功建立了非G418依赖、稳定表达GFP且保持母株细胞特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6-10B-EGFP,为鼻咽癌整体可视化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腾飞谢卫兵刘莉姚开泰
关键词:鼻咽癌绿色荧光蛋白脂质体转染
30例配对新鲜胃癌标本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胃癌标本中p53基因外显子5~8的突变情况及其与胃癌各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银染PCR—SSCP检测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p53基因外显子5~8的突变。结果:p53基因突变检出率为46.7%(14/30),p53基因外显子5—8的突变率分别为10%、16.7%、23.3%、16.7%;p53基因突变与病人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及肿瘤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O.05);但是,p53基因突变与胃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进展期胃癌p53基因突变高于早期胃癌,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结论:p53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早期胃癌一进展期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制之一。
刘腾飞尹志华甘润良赵强董琳周建国冬毕华
关键词:胃癌P53基因突变
胃癌组织中ERCC1、TS和TUBB3与化疗药物体外药敏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分析体外胃癌细胞中ERCC1与顺铂、TS与5-氟尿嘧啶及TUBB3与紫杉醇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外科手术的胃癌患者的新鲜标本48例,每份癌组织标本均分成两份:一份用于原代培养细胞,ATP-TCA法检测体外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另一份用于免疫组化检测ERCC1、TS和TUBB3蛋白的表达。结果:45例有效的胃癌组织中,ERCC1高表达21例(46.67%),低表达24例(53.33%)。21例ERCC1高表达组敏感例数7例(33.33%),24例低表达组敏感例数17例(70.83%),ERCC1高表达者对顺铂的敏感有效率要明显低于低表达者。TS高表达19例(42.22%),低表达26例(57.78%)。19例TS高表达组敏感例数5例(26.32%),26例低表达组敏感例数18例(69.23%),TS高表达者对5-氟尿嘧啶的敏感有效率要明显低于低表达者。TUBB3高表达22例(48.89%),低表达23例(51.11%)。22例TUBB3高表达组敏感例数5例(22.73%),23例低表达组敏感例数16例(69.57%),TUBB3高表达者对紫杉醇的敏感有效率要明显低于低表达者,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实验证实ERCC1、TS和TUBB3的表达与化疗药物耐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低表达组的耐药发生率低于高表达组。ERCC1、TS和TUBB3有望成为判断胃癌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刘新福尹婵张辉孙建群刘腾飞
关键词:胃癌ERCC1TS
宫颈癌多阶段多途径演进的树模型构建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基于宫颈癌比较基因组杂交资料构建宫颈癌的树模型,探讨宫颈癌发展演进的多途径模式。方法根据收集的58例宫颈癌完整比较基因组杂交资料,利用Desper等建立的肿瘤树模型软件平台,构建宫颈癌的树模型。结果宫颈癌树模型提示,有6个非随机的染色体扩增或者缺失事件发生在宫颈癌变过程中:+1q,+3q,+5p,+17q,+20q和+20p,其中+3q和+1q可能是宫颈癌癌变中的重要早期事件;+3q要先于+17q发生,并且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先后依存关系;而且,+1q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发生的事件;这些扩增染色体上可能存在与宫颈癌发生、发展演进密切相关的瘤基因。结论基于比较基因组杂交资料构建的宫颈癌树模型,提示宫颈癌多阶段、多途径的发展演进模式,也为后续宫颈癌相关基因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刘腾飞黄仲曦尹志华姚开泰
关键词:宫颈癌比较基因组杂交树模型
案例式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1
2014年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在研究案例教学的定义和内涵基础上,针对病理学教学的特点重点介绍了案例式教学方式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应用,同时也针对性提出了案例式教学在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周军王爽刘腾飞
关键词:病理学案例式教学教学环节
TUBB3的表达对晚期胃癌紫杉类药物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检测晚期胃癌组织中β-微管蛋白Ⅲ(classⅢβ-tubulin,TUBB3)的表达,分析TUBB3的表达与紫杉类药物化疗疗效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邵阳市中心医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含多西他赛或紫杉醇为基础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49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胃癌组织中TUBB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TUBB3的表达与化疗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49例患者接受含多西他赛或紫杉醇为基础的化疗,有3例患者因组织标本太少被剔除,化疗疗效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7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22例、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6例,化疗总有效率(CR+PR)为39.13%(18/46),TUBB3低表达组有效率为54.17%,TUBB3高表达组有效率为22.7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6,P=0.029)。TUBB3低表达组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5.9个月和11.6个月,TUBB3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3.9个月和7.9个月,TUBB3低表达组较高表达组的PFS和OS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S:P=0.032;OS: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TUBB3均为晚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晚期胃癌组织中TUBB3的表达与紫杉类药物化疗疗效及预后具有相关性,低表达组的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好于高表达组。可为临床上晚期胃癌个体化治疗的制定及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刘新福尹婵张辉刘腾飞
关键词:胃肿瘤化学治疗免疫组织化学
EBV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构建与初步验证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高发于中国南方,是一种恶性度较高的肿瘤,与EB病毒关系非常密切。本研究利用前期已经设计和克隆好的EB病毒(EBV)已知和预计的编码基因作为cDNA探针,用于研制EBV微阵列。利用能高产EBV病毒颗粒的B95-8细胞作为检测对象,观测基因芯片检测的效果,已确定是否将来用于临床检测。方法:87个EBV基因探针通过一对设计于载体多克隆两端的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探针被打印在Corning玻片上。通过与Cy3标记的B95-8细胞cDNA进行杂交反应,检测B95-8细胞内EBV基因表达。RT-PCR验证检测。结果:利用构建的EBV芯片,成功地在B95-8细胞中检测到了几乎所有的EBV潜伏基因的表达,随后RT-PCR验证了该结果。结论:我们成功地构建了EBV微阵列,且设计的EBV探针检测是有效的。但EBV微阵列是否可以用于鼻咽癌标本的检测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方唯意刘真李欣刘求真刘腾飞姚开泰
关键词:NPC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