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胜全

作品数:37 被引量:161H指数:7
供职机构: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学研究项目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动脉
  • 8篇心肌
  • 8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5篇心肌梗死
  • 5篇介入
  • 5篇梗死
  • 5篇冠状动脉介入
  • 5篇病变
  • 4篇动脉介入治疗
  • 4篇血管
  • 4篇体层摄影
  • 4篇球囊
  • 4篇介入治疗
  • 4篇急性心肌梗死
  • 4篇冠状动脉介入...
  • 4篇X线
  • 3篇血管成形
  • 3篇血管成形术
  • 3篇影像

机构

  • 18篇大庆油田总医...
  • 11篇泰山医学院附...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大庆龙南医院
  • 1篇大庆市人民医...
  • 1篇郑州市第七人...

作者

  • 32篇刘胜全
  • 10篇黎辉
  • 6篇闫呈新
  • 6篇邢丽娜
  • 6篇伊洪艳
  • 5篇李云
  • 5篇李长勤
  • 5篇王满庆
  • 4篇李彦红
  • 4篇王巧玲
  • 3篇王柏颖
  • 2篇于宏颖
  • 2篇付建斌
  • 2篇李琪
  • 2篇张付龙
  • 2篇李艳红
  • 1篇吉巧莲
  • 1篇庞亚平
  • 1篇邓锁琴
  • 1篇吴晓棠

传媒

  • 3篇中国社区医师...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社区医学杂志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国CT和M...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6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磁共振DTI与MIP后处理的膝部神经三维成像显示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利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对膝部周围神经扩散张量成像(DTI)原图行三维重建,探讨不同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MPGs=6、25)成像效果的差异。方法对32名健康志愿者膝部行DTI扫描,MPGs设为6个方向(MPGs=6)、25个方向(MPGs=25)两组。以两种DTI原图行三维MIP重建:(1)DTI序列自动生成T_2-weighted Trace(T_2-WT)图像;(2)垂直神经走行长轴方向(垂直方向)的图像。由两名医师处理图像行可视化评价。结果同一种DTI原图MPGs=6、25两组三维MIP重建膝部神经成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成像评分垂直方向图像明显高于T_2-WT图像(P<0.01)。结论 MPGs=6、25 DTI序列垂直方向图像三维MIP重建均能清晰地显示膝部神经,前者评定周围神经效率高,T_2-WT图像MIP三维重建显示膝部神经欠清晰。
张付龙胡潇方闫呈新刘胜全付建斌朱建忠
关键词:扩散张量成像周围神经
冠状动脉旋磨术在真性分叉病变PCI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将冠状动脉旋磨术应用于真性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PCI)术中,探讨其在分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7~10月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非左主干、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并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50例。其中应用旋磨术预处理者30例作为旋磨组,余未应用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旋磨组靶血管支架置入数量、术中发症(边支受严重影响、冠状动脉夹层及支架膨胀不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磨组院外随访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及晚期管腔丢失或再狭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旋磨术可改善真性分叉病变患者PCI术即刻临床效果和预后。
邓锁琴刘胜全靳元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旋磨术
21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边支球囊保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7
2014年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操作中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1],而分叉病变又分为真性分叉病变及非真性分叉病变,真性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ain vessel,MV)和分支血管(side branch,SB)开口存在大于50%的狭窄。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治疗分叉病变仍是比较公认的方法,主支(main branch,MB)植入一枚支架是最广泛采用的方法,与非分叉病变比较,分叉病变手术成功率较低,再狭窄发生率高,且存在“铲雪效应”,易导致SB受累闭塞,特别是在SB开口出现夹层的情况下,交换导丝有时变得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占据SB开口部位空间,减少MV植入支架时斑块移位进入SB,避免SB闭塞,我们收集了21例患者24处真性分叉病变实行SB球囊保护技术,成功避免SB闭塞,初步探讨此技术在处理真性分叉病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王满庆马振晶吉巧莲刘胜全黎辉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分叉病变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增强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提高该病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1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6例加做CT延时扫描。结果15例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病灶伴肝内胆管扩张8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4例,合并钙化2例;增强扫描呈线样强化7例,呈网格样强化6例,结节样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1例;病理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纤维组织丰富,血管稀少。结论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而增强扫描呈线样及网格样强化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李云付建斌刘胜全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病理学
跗骨窦区断层解剖与其影像表现对照
目的 观察跗骨窦外口区层次及相互关系;CT扫描观察颈韧带走行特点,测量跗骨窦容积;对照自然体位跗骨窦不同断层标本及其MRI图像,描述跗骨窦的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探讨颈韧带在MRI上显示的最佳层面。 ...
刘胜全
关键词:跗骨窦断层解剖学MRI
文献传递
肾上腺损伤的CT表现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肾上腺损伤的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临床或随访证实的肾上腺损伤的CT检查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2例,14例均行CT常规扫描,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9例CT随访。结果单侧肾上腺损伤13例(右侧12例,左侧1例),双侧肾上腺损伤1例。其CT主要表现为肾上腺区类圆形或卵圆形血肿11例,肾上腺区弥漫出血3例,肾上腺周围脂肪内出血呈条束状或局限性密度增高10例,膈脚增粗2例,单纯肾上腺损伤1例,余均合并其他脏器损伤。CT复查表现为肾上腺血肿密度逐渐降低,肾上腺形态逐渐恢复正常。结论CT检查能显示肾上腺损伤的多种病理改变,对肾上腺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刘胜全王巧玲李云闫呈新
关键词:肾上腺
ACIST血管造影注射系统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索ACIST血管造影注射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570例,随机分为三联三通组和ACIST组两组,分别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术后心功能改变情况及术后对比剂肾病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在57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的患者中,ACIST组在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射线剂量、对比剂用量及冠状动脉气体栓塞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低于三连三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CIN发生率及心功能不全加重情况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IST血管造影注射系统操作简单,可减少医护人员的放射线损伤,降低手术风险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治疗成本。
刘胜全伊洪艳邢丽娜李彦红王满庆黎辉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骶丛、坐骨神经盆腔段在磁共振神经成像术的解剖特征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神经成像序列,探讨骶丛、坐骨神经盆腔段MRI表现及解剖学特点。[方法]观察40例(80侧)健康成年志愿者骶丛、坐骨神经盆腔段在磁共振图像上的表现,并利用GE公司AW4.6工作站对磁共振3D-BRAVO序列、3D-FIESTA序列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取得最佳显示层面,观察其影像学解剖特点。[结果] 3D-BRAVO序列、3D-FIESTA序列能够完成骶丛、坐骨神经盆腔段的显示,并且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清晰显示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在MRI神经成像序列上测量双侧骶丛神经的长度,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双侧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孔的前后径、左右径,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MRI神经成像及多平面重建同层显示技术可以理想地显示骶丛、坐骨神经盆腔段的解剖特征,清晰地描述梨状肌下孔的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组成。3D-BRAVO序列结合3D-FIESTA序列可以应用于外周神经的显示,对骶丛、坐骨神经正常解剖、相关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赵红金李强刘胜全李长勤
关键词:骶丛
MSCT重组同层显示胫神经及其分支的影像表现及解剖特点探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胫神经及其分支MSCT多平面重组同层显示的影像学表现及解剖学特点。方法选取50名正常成年人下肢MSCT图像,均采用GE Br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扫描。在GE AW 4.4工作站上对胫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多平面重组,取其同层显示层面,观察其影像学解剖特点。结果每条胫神经均能显示主要分支、走行的起止点、走行方向、整体形态、粗细、张力及毗邻关系。结论 MSCT多平面重组同层显示可理想地显示胫神经及其分支的解剖学特征及准确地定位,它对胫神经相关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奠定了基础。
张彦刘胜全李晓楠林井副孙忠洋
关键词:胫神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用瑞替普酶溶栓后早期行补救性PCI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
2006年
目的:应用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冶疗急性心肌梗死,对未能溶通的病例,及时进行补救性经皮冠脉成形术(PCI),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2年3月~2005年3月,共计30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1~65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8例,前壁伴下壁或高侧壁心肌梗死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5例。发病6h内,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后2h内,未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绞痛未缓解或加重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50%。进行冠脉造影,显示闭塞90%以上狭窄病变,同时进行冠脉支架置入术,至术后35d,观察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血管重建;并且与既往入我科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经溶栓治疗,未溶通的30例病例做比较。结果:30例应用瑞替普酶溶栓后补救性PCI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成功率96.7%,35d内病死率(0;20,P<0.00l);心力衰竭发生率(3.4%;65%),血管重建率(0;33%),大出血发生率(3.3%;0)。结论:用瑞替普酶溶栓后对未溶通的患者行补救性PCI,初步认为是有效的、安全的。
张明秋刘胜全张桂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瑞替普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