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子平

作品数:17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牧区
  • 6篇生态
  • 3篇生态文化
  • 3篇文化
  • 3篇民族
  • 3篇教育
  • 3篇交融
  • 2篇先秦
  • 2篇先秦时期
  • 2篇寄宿
  • 2篇寄宿制
  • 2篇藏族
  • 1篇地理
  • 1篇地理环境
  • 1篇动物多样性
  • 1篇学校教育
  • 1篇意蕴
  • 1篇渊源
  • 1篇中华民族
  • 1篇撒拉族

机构

  • 17篇青海民族大学

作者

  • 17篇刘子平
  • 9篇马成俊
  • 1篇陈其斌
  • 1篇张茜

传媒

  • 3篇青海民族大学...
  • 2篇西北成人教育...
  • 2篇克拉玛依学刊
  • 2篇青藏高原论坛
  • 1篇柴达木开发研...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西藏大学学报...
  • 1篇原生态民族文...
  • 1篇湖北民族大学...
  • 1篇中华民族共同...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夷一体:先秦时期族群交往交流交融探析被引量:1
2023年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民族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概念而被使用是近代以来才有的现象,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群体自部落和部族时代就有着交往交流交融的密切联系。通过梳理浩如烟海的史籍文献,我们发现,远在先秦时期,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华夷诸族就已经有极为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关系,并通过杂居相处、互通婚姻、联合作战等打破区域与族际隔阂的多种方式,不断地进行着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往格局,进而为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成俊刘子平
关键词:先秦时期
“许乎”与“达尼希”:撒拉族与藏族关系再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许乎”与“达尼希”是存在于循化撒拉族和周边藏族间的一种特殊族际关系,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位于青海省循化县白庄镇的夕昌藏族和科哇撒拉族之间尤为密切,遂成为继续探索撒拉族和藏族关系的窗口。本文以夕昌沟为田野点,深入挖掘撒拉族和藏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建立在共同祖先隐喻的夕昌藏族和科哇撒拉族之间长期以来社会结构相似、自然资源共享、语言文化共通,彼此以诚信为本、互惠互利、彼此尊重,展现出人情味浓郁的交往交流交融场景;同时两者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也蕴含着“和而不同”的深刻哲学道理,与西方国家提倡的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大相径庭;这为我们继续探讨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的视角。
马成俊刘子平
关键词:撒拉族藏族
先秦时期生态文化述论
2024年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筚路蓝缕、开疆扩土、探索生态环境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早期阶段。在该阶段,中华大地优越的生境保证了先民的稳态延续,而先民在与纷繁的自然环境互动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生态文化。如钻木取火和刀耕火种提高了生计水平,治水保卫了生境安全,历法和节气提高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掌握,生态保护律法减小了对环境的破坏力度,专门的生态论著则使生态保护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等。而其中蕴含的敬畏自然、艰苦探索、遵德循礼、居安思危的生态理念维护了先秦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生态文化尽管历史久远,但是仍对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了诸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马成俊刘子平
关键词:先秦时期生境生态文化生态思想
与文明对话:一个藏族牧区寄宿制小学的民族学调研
藏族牧区的教育长期以来是一个难题,也一直备受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但藏族牧区的教育到底是什么现状,特别是许多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现状和问题有是什么样子的。笔者于2010年3月至8月间深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知钦乡的寄宿...
刘子平
关键词:牧区
牧区寄宿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以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为例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在提高受教育者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对传承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牧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因素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类型和模式。在这种文化类型中,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这种类型的影响。从教育...
刘子平
关键词:民族志地理环境学校教育寄宿制教育
文献传递
青海牧区寄宿制学校教育落后的理论分析
2013年
青海牧区教育长期以来是青海教育的关键,自实施“两基”政策以来,尽管牧区的民族教育事业比以往有所发展和壮大,寄宿制学校教育已经成了牧区教育的抓哟形式。青海牧区深处偏远,在传统宗教文化和生计类型的影响下,其教育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不仅对青海牧区经济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青海省整体教育的发展。青海牧区民族教育落后的原因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本文章通过综合各种因素,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对青海牧区教育落后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
刘子平
关键词:寄宿制民族教育事业牧区教育宗教文化
青海牧区藏汉双语教学研究——以果洛州班玛县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青海牧区双语教育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由于所处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其双语教学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师的专业技能不足,学生的学习成绩低下。本文通过田野调研,对班玛县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状揭示,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刘子平张茜
关键词:牧区双语教学
三江源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能、内生逻辑与实现路径——以青海省曲麻莱县为例
2024年
三江源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国之大者”的主旨回归,也是对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积极响应,更是区域社会安全稳定的保障。自古以来,三江源牧区就有各族人民共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其中形成的地理形胜枢纽、人口迁徙分布、婚姻往来层面、语言学习使用、民俗风尚和衣食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困苦生活中的同病相怜、应对灾难时的守望相助,构成了三江源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逻辑;据此,文章认为应从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社会经济、提升文化教育、建设生态文明诸方面来推动三江源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刘子平努尔东江·努尔买买提
藏族山水文化形成的渊源、内涵及其生态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藏族山水文化承继中华山水文化中的万物有灵思想和山水崇拜实践活动,并在适应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特殊性。研究发现,藏族山水文化具有自然为本、人文化成、天人合一的内涵,其中将自然万物人格化使得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时刻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因而,藏族山水文化在我国生态保护的经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上、本土性知识的价值重塑以及资源利用的方法等方面均能给予我们积极的借鉴作用,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裨益。
马成俊刘子平
关键词:渊源
和谐共生:汉藏生态文化与动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动物多样性保护是建成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的主要内容,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研究从汉藏文化中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入手,通过对比两种文化中形成相同的动物崇拜、动物禁忌、民规律令、道德劝化、宗教文化制约等五方面动物保护的类型,认为两种文化中对动物多样性保护尽管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但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从中总结出的敬畏自然、善待生命、和谐共生的共有动物保护伦理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分子,也是正确处理人与动物关系的标准,更作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和动物保护谋略,可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华民族本土的智慧和方案。
马成俊刘子平
关键词:动物多样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