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华

作品数:23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叙事
  • 5篇诗歌
  • 4篇叙事性
  • 4篇写作
  • 3篇新诗
  • 3篇诗学
  • 2篇当代诗
  • 2篇当代诗歌
  • 2篇知识分子
  • 2篇知识分子写作
  • 2篇文学
  • 2篇先锋诗
  • 2篇先锋诗歌
  • 1篇第三代诗
  • 1篇第三代诗歌
  • 1篇新浪网
  • 1篇行者
  • 1篇意象
  • 1篇隐喻
  • 1篇语言机制

机构

  • 19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19篇傅华
  • 1篇傅宗洪
  • 1篇孟川
  • 1篇何霞

传媒

  • 3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文艺争鸣
  • 2篇当代文坛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小说评论
  • 1篇北方论丛
  • 1篇艺术广角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文化创新比较...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现代中国文化...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诗意与创造:郝广才的绘本创作与编辑被引量:1
2014年
郝广才以诗意韵律的表达在自创的故事编织中得心应手,又以强强联手的组合、创意性的转换等创造在绘本的编辑出版上卓尔不群。诗意与创造的追求是其创造力的表征,也是格林文化发展的深层动因。
傅华
关键词:诗意
我们都是“世纪病人”——解读李晓桦的《世纪病人》
2015年
李晓桦的《世纪病人》记录了作家的半生阅历,以其朝鲜战场军人后代的特殊视角,融合新锐诗人和成功商人的眼光,讲述了北京大院生活,14岁从军的军旅生涯。80年代文坛的热闹多彩,90年代商场的魔幻,以及2000年后在温哥华做儿子的全职陪读,这半生阅历折射了六十年共和国的风雨历程,而其中个人心史则铺陈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何霞傅华
想象乡土的方式——“新乡土写作”片论被引量:1
2022年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推进,中国乡村进入剧烈的转型期,乡土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面临冲击。一些表现新世纪农村的作品应运而生,新乡土书写暗潮涌动。2005年6月,《佛山文艺》联合《山花》举办"黔东南笔会",讨论"和谐社会与文学承担"的话题,一系列关于"新乡土"如何契合和谐社会发展的讨论由此展开。翌年六月,由《佛山文艺》发起,《人民文学》《小说选刊》《莽原》及新浪网共同举办"新乡土文学征文大赛".
傅华董爱宇
关键词:乡土书写乡土文学乡土写作征文大赛新浪网
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形象的历史建构
2024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历来被视为研究屈原最重要的材料。该文立足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形象,在西汉时期“发现屈原”和“建构屈原”的历史语境中追溯屈原现象被形塑的历史。落足文本,从楚文“以奇为美”和想象诗学角度观照探究屈原形象在司马迁笔下具体建构的文学实践,分析其对楚文化自觉的接受。进而发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形象建构的历史因由,即司马迁将士人对其形象的“文化记忆”从“个人记忆”推向“集体记忆”。着重对源于汉武帝时期士人自下而上的“文化认同”和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政治实践的历史动因展开阐析。
刘海星傅华
关键词:文化认同司马迁美学
开放写作的书写态势和形式表征——论20世纪90年代诗歌中的叙事性书写
2009年
叙事性书写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重要的诗学表征,它以戏剧、反讽、戏拟、互文等手段丰富诗歌写作的维度,而且这一文类突破与综合创造的企图,使诗歌写作始终以未完成的、生长的态势出现,从而成为开放写作的形式表征。
傅华
关键词:戏剧反讽戏拟互文
当代先锋诗歌的叙事性书写的诗学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来,叙事性书写在以“第三代”诗歌、“女性诗歌”、“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下半身写作”为代表的当代先锋诗歌的文本实践中凸现出来。它不仅与“知识分子写作”、“个人写作”、“日常性”、“及物性”等成为90年代诗歌“自我叙述”的关键词之一,而且以抒情到叙事、隐喻到转喻的修辞纠正实现了对众多经验的容纳与诗性的转化,由此给诗坛代来独异的诗学景观。
孟川傅华
关键词:先锋诗歌诗学意义叙事性女性诗歌
“天安门”意象的纪念碑性——论中国新诗(1917—1949)中的“天安门”意象
2021年
从15世纪至今,天安门在中国文化中始终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并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而进入中国新诗,成为现代诗歌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从“纪念碑性”这一概念出发,能更好地将1917—1949这30余年间中国新诗中的“天安门”意象连续起来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理论相关概念,从文化和政治的双重隐喻之中解读新诗中的“天安门”意象的诗学表征和文化内涵。借助于对时间性的“天安门”诗歌表述史的梳理,剖析“天安门”意象纪念碑性的建构过程,这些不同书写的逻辑背后隐藏着当时人们关注点的改变。
房梦蝶傅华
关键词:空间意象
谱系、形象与病的隐喻——当代诗歌对兰波的接受与过滤
2014年
当代诗歌对兰波的接受可从三方面考察:经由译介与阅读兰波从革命的谱系进入知识的谱系;在诗歌创作中兰波形象从仰视的圣化到平视的还原;在对兰波童年经验与青春迷狂的"病的隐喻"接受中,当代诗人与之精神契合,更多接受其先锋与现代因子。在这一接受与过滤中,兰波不仅呈现出不同面目,同时作为象征主义元素丰富了当代诗歌的现代性维度,成为了中国新诗富有活力的理论资源与诗学新传统之一。
傅华
关键词:当代诗歌谱系
呼语、人称、“乱写”及其诗学的辩证——论郭沫若早期抒情诗的叙事性
2019年
如果说胡适是白话新诗的第一人,那么现代抒情诗的确立则肇始于郭沫若~②。在1921年出版的《女神》中,郭沫若抒情诗中的叙事性已初显端倪。在《女神》诗集中,很多抒情诗都在不同层面分享了事件、对话、场景描写、视点转移、人物塑造等常见的叙事因素,而此类诗歌在郭沫若早期抒情诗中成为叙事性因素凸显的标志性文本。
傅华
关键词:抒情诗抒情主体叙事性
当代先锋诗歌叙事性书写的西方诗学背景被引量:1
2010年
傅华
关键词:当代诗歌先锋诗歌西方诗学叙事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