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炯
- 作品数:64 被引量:256H指数:9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儿周围血管创伤的诊治
- 2008年
- 目的探讨小儿周围血管创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2例小儿血管创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手术处理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儿经急诊手术重建血管,8例直接修复动脉缺损,2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补片修补动脉缺损,2例采用人造血管。术后11例重建血管通畅,1例血栓形成。结论小儿血管创伤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行手术重建血管。
- 许建俞小炯胡豇
- 关键词:小儿血管创伤
- 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安全性及疗效评估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系统评价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分别对290例小切口和120例传统切口行胆总管探查术的病人,就术中意外伤、术后并发症、结石残留、术后一般情况和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浆管引流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小切口组少于传统切口组;小切口组术中意外损伤发生率为1.72%(5/290),术后结石残留率为3.45%(10/290),结石复发率为5.18%(15/290);传统切口组术中意外损伤发生率为1.67%(2/120),术后结石残留率为3.33%(4/120),结石复发率为5.0%(6/120),统计显示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小切口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7例,传统组为16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胆道探查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预后良好、恢复时间快的手术方式。
- 董科俞小炯温尔刚
- 关键词:胆总管疾病小切口结石残留
- 不同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研究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出入半肝血流阻断和改良式Belghiti肝血流阻断无血半肝切除术在肝切除中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将同期96例需行半肝切除的患者分为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A组,n=24)、出入半肝肝血流阻断(B组,n=26)组、改良式Belghiti肝血流阻断组(C组,n=26)和第一肝门阻断组(D组,Pringle,n=20)。比较各组间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术后血浆管引流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A、B、C、D4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5±115)ml、(275±95)ml、(200±120)ml和(425±125)ml;C组出血量最少,但A、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分别为(135±90)min、(145±65)min、(150±70)min和(140±85)min,4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3组术后3d和7d的血清转氨酶明显低于Pringle组,且下降程度也较之明显。4组间术后3d的血浆引流总量分别为(185±30)ml、(150±20)ml、(100±30)ml和(250±80)ml,以Belghiti组引流量最少,Pringle组引流量最多。A、B、C、D4组出现并发症分别是4例(2/24)、3例(2/26)、2例(2/16)和6例(3/20),Pringle组患者术后并发腹水显著高于A、B、C组。住院时间以D组最长,术后平均(8±4.5)d,C组住院时间最短,术后平均(6±3.5)d。A、B、C、D4组输血例数分别是4例(4/21)、2例(2/23)、0例(0/10)和(8/20)。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法比第一肝门阻断更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改良式Belghiti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实用、术后恢复快的切肝方法。
- 董科温尔刚俞小炯
- 关键词:半肝血流阻断改良式
-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方式改进的探讨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式的改进。方法 对 39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 ,采用经腹股沟内环的横切口 ,切口长 1~ 1.5cm ,行疝囊横断、高位结扎加缝扎疝囊。结果 395例患儿术后 7d拆线 ,伤口均Ⅰ /甲愈合 ,出院时阴囊无肿胀及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经腹股沟内环口的横切口 ,疝囊横断位置高 ,术中剥离少、出血少、创伤轻 ,可减少并发症机会 。
- 毛成玉胡廷泽修瑞龄俞小炯
-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外科手术手术方式儿童
- 改良式肝提拉法血流阻断无血肝切除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运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比研究第一肝门阻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和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探讨改良绕肝提拉法(liver hanging maneuver)肝切除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同期164例需行半肝切除的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第一肝门阻断组(A组,n=49),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B组,n=56)、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组(C组,n=59)。比较各组间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术后血浆管引流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A组出血最多,C组出血最少,经比较C组和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并发症例数和输血例数以C组最少,A组最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第3、7天,A组血清转氨酶明显高于B、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肝功能恢复最快。结论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肝切除和半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比第一肝门阻断肝切除更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实用、术后恢复快的肝切除方法。
- 熊伟俞小炯董科
- 关键词:半肝切除肝血流阻断
- 肠重复畸形致肠梗阻误诊分析被引量:8
- 2002年
- 温尔刚俞小炯修瑞龄
- 关键词:肠畸形肠梗阻病因学误诊肠吻合术
- 改良Duhamel’s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05例报告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对 10 5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行改良 Duhamel s手术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10 5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均用马氏环钳行结肠前壁与直肠前壁斜行吻合术。结果 10 5例患儿均获痊愈 ,无 1例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该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 ,具有良好的效果 。
- 俞小炯修瑞龄熊伟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手术
- 5-氮杂胞苷抑制肝癌细胞恶性表型和逆转甲基化状态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DNA异常甲基化与肝细胞肝癌间的相关性及5-氮杂胞苷(5-aza-CR)抑制肝癌细胞恶性表型和逆转甲基化状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5-aza-CR处理肝癌细胞株HuH-7和裸鼠移植瘤模型,然后用相差显微镜观察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形态变化,MTT法观察细胞生长速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p16基因5'CpG岛甲基化状态,RT-PCR法检测p16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5-aza-CR对肿瘤细胞HuH-7和裸鼠移植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组HuH-7细胞周期G0/G1期延长41.1%±3.2%,S期缩短39.0%±1.4%,G2期缩短2.2%±0.7%,凋亡细胞增加30.0%±4.5%;裸鼠移植瘤细胞周期G0/G1期延长27.4%±3.1%,S期缩短25.8%±2.1%,G2期缩短1.6%±1.8%,凋亡细胞增加2.9%±0.6%;对照组HuH-7与裸鼠细胞仅甲基化引物扩增出特异PCR条带,实验组HuH-7细胞仅非甲基化引物扩增出特异PCR条带,而实验组裸鼠细胞甲基化和非甲基化引物均扩增出特异PCR条带;实验组肿瘤细胞HuH-7和裸鼠移植瘤细胞的p16 mRNA均有表达,而对照组则无表达.结论:5-aza-CR在体外和体内均有抑制肝癌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周期G1/S和促进p16 mRNA表达的作用;5-aza-CR可抑制肝癌细胞恶性表型和逆转p16甲基化状态.
- 董科李波覃扬俞小炯温尔刚
- 关键词:5-氮杂胞苷P16基因甲基化特异性PCR移植瘤
- 小儿急性阑尾炎201例临床分析
- 1989年
- 本文就我院1982~1985年期间收治小儿急性阑尾炎共201例进行讨论。我们认为:对于该病的预后,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的,手术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对阑尾穿孔、腹膜炎的病人,积极采用剖腹探查切口并以1‰洗必泰冲洗切口,可以有效地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 朱壁富修瑞龄俞小炯王小东
- 关键词:小儿急性阑尾炎阑尾穿孔麦氏切口肠蛔虫症感染中毒性休克肠系膜淋巴结炎
- 横切口小儿阑尾切除术30例报道
- 2001年
- 目的 :探讨横切口切除小儿阑尾并“5 -0”可吸收线“Z”型皮内缝合术后切口愈合和患儿恢复情况 ,以及选择横切口式的适应症。方法 :总结我科 30例横切口切除小儿阑尾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切口均为甲级愈合 ,平均住院日数明显减少 ,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本术式切口瘢痕小 ,美观 ,切口不拆线 ,缩短住院天数。
- 许健俞小炯熊伟
- 关键词:横切口皮内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