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玉

作品数:9 被引量:48H指数:3
供职机构:漯河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新生儿
  • 3篇新生儿细菌感...
  • 3篇细胞
  • 3篇细菌
  • 3篇细菌感染
  • 2篇血清
  • 2篇早产
  • 2篇早产儿
  • 2篇抗生素
  • 2篇患儿
  • 2篇反应蛋白
  • 2篇白细胞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产儿
  • 1篇蛋白
  • 1篇低剂量
  • 1篇动脉
  • 1篇新生儿肺动脉...
  • 1篇新生儿呼吸
  • 1篇新生儿呼吸窘...

机构

  • 8篇漯河市中心医...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作者

  • 9篇万玉
  • 2篇刘卫平
  • 1篇赵晓红
  • 1篇徐发林
  • 1篇袁丽君
  • 1篇程秀永
  • 1篇况红华
  • 1篇郭晓燕

传媒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低剂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低剂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24例早产儿为观察组,生后6h内气管内滴注低剂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24例同期住院未应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早产儿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对两组病例不同时间段的血气分析、氧合指数进行比较,并记录两组早产儿NRDS的发生率、机械通气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12h、24h的PaO2和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12h、24h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NRDS的发生率和机械通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剂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预防早产儿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效,可改善临床症状,减少NRDS发生,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袁丽君万玉
关键词:低剂量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西地那非联合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联合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7年2月该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地那非治疗,观察组采用西地那非联合NO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及肺动脉压(PAP)等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_2、SaO_2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CO_2、PAP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情况。结论西地那非联合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动脉高压体征,且安全性较好。
万玉
关键词:西地那非一氧化氮吸入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血气分析
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C反应蛋白联合测定对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治的意义被引量:31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清IL-8和CRP联合测定对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及减少抗生素应用的意义。方法收集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新生儿150例,按有无感染分为临床感染组、可疑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各组患儿入院后均立即采集静脉血2.0 mL,进行血清IL-8、CRP、血常规等检查。临床感染组、可疑感染组在抗生素应用1个疗程(7 d)后,再行血清IL-8、CRP、血常规等检查,以决定是否继续应用抗生素,如需要,则继续应用抗生素7 d后,再行血清IL-8、CRP、血常规等检查,直至痊愈或出院。结果治疗前IL-8、CRP水平临床感染组、可疑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1),临床感染组显著高于可疑感染组(Pa<0.01);临床感染组治疗7 d、14 d及可疑感染组治疗7 d血清IL-8、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a=0.000)。临床感染组治疗14 d后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率较根据IL-8≥70 ng·L-1和(或)CRP>10 mg·L-1使用抗生素率高出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可疑感染组治疗7 d后根据抗生素应用指征使用抗生素率较根据IL-8≥70 ng·L-1和(或)CRP>10 mg·L-1使用抗生素率高出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联合测定血清IL-8和CRP水平可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以IL-8≥70 ng·L-1和(或)CRP>10 mg·L-1作为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最佳临界值,可减少新生儿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
徐发林万玉程秀永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8C反应蛋白抗生素婴儿
血清IL-8和CRP联合测定对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意义
背景和目的:细菌感染在新生儿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功的治疗取决于早期开始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但早期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是困难的,因为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并且可能一开始很微细不易发现。因此,一个通常采用的策略:对具有临床...
万玉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反应蛋白新生儿抗生素细菌感染
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取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将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对照组患儿接受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不同时段肠道杆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变化、生长发育情况及恢复情况(呕吐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观察组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14 d观察组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身长、体质量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皮疹、发热、心律失常、肝肾功能异常、腹胀、腹泻、呕吐加重、益生菌败血症等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显著,能改善胃肠道菌群环境,促进生长发育。
张会永李小召马华万玉
关键词:喂养不耐受小剂量红霉素早产儿
降钙素原测定对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治的意义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测定对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意义.方法:出生体质量>1500g的150例新生儿,按有无感染或可疑感染分为临床感染组、可疑感染组和对照组各50例.各组患儿入院后均立即采血2.0mL...
况红华郭晓燕万玉
关键词:细菌感染新生儿患者降钙素原病理诊断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临床特征及复发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研究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患儿临床特征及复发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ADEM患儿30例,将其依据临床多次发作及单次发作划分为多相型组(5例)和单相型组(25例),分析、统计学处理及比较两组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资料,且对与多相型发作危险因素予以分析.结果 此病临床症状多为意识障碍、运动障碍及发热等,而自主神经症状、视神经累及症状及惊厥等为其常见临床症状.经实验室及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可知,其中异常率指标最高依次为皮质病灶、脑电图(EEG)异常和双侧病灶.多相型组患儿复发时,存有视神经累及症状为4例(13.3%),经分析复发相关因素可知,与再发相关因素为视觉诱发电位(VEP)异常、自主神经症状及发病时间,多相型组比值比(OR)相比于单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临床特征无异于急性病毒性脑炎,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头晕、运动障碍及发热.临床改变依赖于头颅MRI,且与脑病症状结合,而构建诊断.多相型组多见VEP异常及自主神经症状,表明其可能相关于复发,而其与儿童多发性硬化或视神经脊髓炎是否存有相关,则需深研.
万玉刘卫平
关键词: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复发因素
纳洛酮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NPY β-EP水平及康复进程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研究纳洛酮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浆神经肽Y(NPY)、β-内啡肽(β-EP)水平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12—2014-12HIE患儿92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比较2组有效率、病死率,比较意识、反射、肌张力恢复时间,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2组NPY、β-E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8.26%较对照组的45.65%高(P<0.05);观察组病死率2.17%较对照组的19.57%低(P<0.05);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5.62±1.71)d,反射恢复时间(8.15±2.24)d,肌张力恢复时间(9.52±2.69)d,分别与对照组的(8.74±1.73)d、(10.38±2.58)d、(12.49±3.28)d比较均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NPY(101.69±11.58)ng/L,β-EP(74.39±6.45)ng/L,均较对照组的(125.75±13.63)ng/L、(91.08±13.42)ng/L低(P<0.05)。结论纳洛酮能提高HIE治疗有效率,减少病死率,NPY、β-EP共同参与了HIE的病理过程,而纳洛酮能有效降低NPY、β-EP水平,减轻患儿脑损伤,加快康复进程。
万玉刘卫平
关键词:纳洛酮NPYΒ-EP
纤支镜灌洗联合亚胺培南对重症肺部感染患儿肺功能及血清MIP-1α、PCT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究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灌洗联合亚胺培南对重症肺部感染患儿肺功能及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重症肺部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亚胺培南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纤支镜灌洗联合亚胺培南治疗,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治疗前后的肺功能[肺总量(TLC)、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第1秒最大呼吸容积(FEV_(1))、最大通气量(MMV)]、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血清MIP-1α水平、PCT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天数、症状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TLC、MMEF、MMV、FEV_(1)水平分别为(5.36±0.71)L、(3.27±0.52)L/s、(95.62±12.33)L、(2.97±0.43)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0.58)L、(2.40±0.44)L/s、(84.24±10.62)L、(2.24±0.26)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住院天数为(10.33±0.12)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5.42±0.16)d,症状恢复时间[发热消失(6.14±2.25)d、啰音消失(9.22±1.18)d、咳嗽消失(9.72±2.80)d、白细胞恢复(3.71±0.48)d]明显短于对照组[(10.76±3.06)d、(10.91±1.27)d、(12.62±3.53)d、(5.70±0.6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CPIS评分为(6.33±0.1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84±0.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MIP-1α、PCT水平分别为(20.63±2.24)pg/mL、(0.56±0.17)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9±3.18)pg/mL、(1.40±0.1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70%,略低于对照组的15.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支镜灌洗联合亚胺培南治疗重症肺部感
万玉车晓晴王沛赵晓红
关键词:重症肺部感染亚胺培南纤支镜灌洗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