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术后
  • 4篇康复
  • 2篇修复术
  • 2篇修复术后
  • 2篇支具
  • 2篇指背
  • 2篇指背腱膜
  • 2篇腱膜
  • 2篇肌腱
  • 1篇压砸伤
  • 1篇医院社区
  • 1篇砸伤
  • 1篇再造手
  • 1篇趾移植
  • 1篇社区康复
  • 1篇手部
  • 1篇熟练
  • 1篇熟练程度
  • 1篇损伤术后
  • 1篇平衡功能训练

机构

  • 4篇苏州大学附属...
  • 2篇苏州瑞兴医院

作者

  • 6篇龙青燕
  • 3篇钱丽芳
  • 2篇肖永涛
  • 2篇侯瑞兴
  • 1篇颜修盛
  • 1篇廖哲安
  • 1篇朱海波
  • 1篇陆金男
  • 1篇钱丽芳
  • 1篇刘敏
  • 1篇姜丽华
  • 1篇王旭豪
  • 1篇张国兴
  • 1篇王寅
  • 1篇刘敏
  • 1篇杨占宇
  • 1篇钱丽芳
  • 1篇姜丽华

传媒

  • 2篇实用手外科杂...
  • 2篇中华损伤与修...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首届全国康复...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对脑损伤后遗症期患者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以医院为主进行治疗指导,社区配合,家庭参与的医院社区家庭三层传递的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对脑损伤后遗症期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及费用支出情况。方法选取脑损伤后6个月至3年进入后遗症期患者30例,随机分为A组(15例)和B组(15例)。A组:以医院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对社区康复工作员进行定期培训,给脑损伤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讲座,医院给予患者功能评定及制定治疗计划,发放简易康复治疗图解,患者就近在社区康复室和(或)家庭里完成康复训练,以个体康复训练为主。B组:在医院里进行康复治疗,治疗师给予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两组康复训练内容均包括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辅助器具的使用等。分别在入组时、康复干预3、6个月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IM)评定、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定;并同时进行两组康复治疗总费用支出调查。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IM功能独立性评定、WHOQOL-BREF评定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2)在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功能独立性方面,治疗3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4)生存质量方面,包含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4个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费用支出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组较B组费用支出少。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三层传递的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对脑损伤后遗症期患者的治疗,能达到单纯医院康复治疗模式下的同等疗效;在提升功能独立性方面,优于单纯医院模式,优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体现;同时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龙青燕廖哲安张国兴肖永涛王旭豪钱丽芳王寅周建祖严文洁侯瑞兴
关键词:脑损伤社区康复
支具在指背腱膜修复术后的临床应用
2012年
目的探讨各式支具在指背腱膜修复术后指屈伸障碍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急诊行指背腱膜修复术后指屈伸障碍患者共29例34指,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3组,术后7周内即开始佩戴支具并功能锻炼为早期康复组(8例11指);术后7周后佩戴支具并功能锻炼为晚期康复组(12例13指);术后未佩戴支具,只行功能锻炼为对照组(9例10指)。3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法评定患指运动功能。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患指运功功能均有显著提升,早期康复组、晚期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结论指背腱膜修复术后早期应用支具对防治指屈伸障碍有着积极作用。
龙青燕肖永涛颜修盛钱丽芳朱海波侯瑞兴
关键词:外固定器康复
支具在指背腱膜损伤术后的临床应用
龙青燕
手部广泛压砸伤术后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系统康复治疗1例被引量:2
2009年
患者男,20岁,因“左手冲床压伤致严重畸形活动障碍2小时”(图1~3)急诊行左示中指近节指骨复位内固定,2~5指掌指关节囊修复,手内在肌部分切除,2~5指屈肌腱修复,游离左前臂浅静脉修复掌浅弓及第1、2、3指总动脉,手部神经探查吻合,手掌皮肤原位回植,石膏外固定术等。术后卧床制动,予抗感染、抗凝血、抗血管痉挛等治疗。术后1周左手各指成活,下床活动,并逐渐加强患侧肩、肘关节主动运动。术后2周伤口甲级愈合拆线。术后3周去除石膏外固定,左手运动和感觉障碍,开始行系统康复治疗。
龙青燕刘敏陆金男姜丽华钱丽芳
关键词:系统康复治疗感觉功能障碍手部压砸伤肌腱修复
前臂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被引量:1
2008年
我科于2004年3月-2005年11月,对5例前臂屈肌腱修复术后的患者行功能康复治疗。经过6个月~1年的随访,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满意,我们认为功能的恢复,除具体条件、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周密的康复计划外,还与良好的康复护理工作密切相关。
刘敏龙青燕姜丽华钱丽芳
关键词:功能康复治疗修复术后屈肌腱前臂熟练程度康复计划
对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早期行下肢平衡功能训练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患者早期进行下肢平衡功能训练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就诊的30例足趾再造手指患者,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不做下肢平衡功能训练,实验组术后10d开始进行四个疗程治疗,即40d的下肢平衡功能训练。两组均在术后10d及2个月时进行初期和末期评定,用B—PHY型平衡检测系统检测其患侧单腿站立平衡重心的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进而分析重心稳定性变化。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外周面积及轨迹长度末期对比初期评定分别减少(0.348±0.79804)cm^2,(0.9267±2.43265)cm;(1.912±0.348)cm^2,(5.6067±7.51907)cm,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f检验计算,外周面积P=-0.03〈0.05,轨迹长度P=-0.02〈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对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患者进行下肢平衡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重心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功能。
杨占宇龙青燕钱丽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