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连福
- 作品数:24 被引量:185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1993~1995年南海中部的硅质生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季风气候和El Nio的响应被引量:12
- 2000年
- 南海中部放射虫与硅藻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受到季风气候的控制.放射虫与硅藻在季风盛行期增加,在季风转变期减少.季风驱动的海流变化,促进不同海区的海水流动,为海洋表层生物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了放射虫与硅藻通量的增加.放射虫通量与有机碳通量、表层初级生产力和表层输出生产力的变化一致.高的放射虫通量对应于高的表层初级生产力.1994~1995年放射虫与硅藻通量的突然增加与这个时期发生的 EI Nino事件有关.
- 王汝建林隽郑连福陈荣华陈建芳
- 关键词:季风气候南海中部
- 沉积物捕获器与全球变化研究被引量:20
- 1996年
- 介绍了沉积物捕获器的产生、发展与应用,阐明了沉积物捕获器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
- 陈建芳郑连福
- 关键词:沉积物捕获器气候变化全球变化
- 南海中部浮游有孔虫通量的季节变化与季风关系探讨
- 在中德合作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南海中部沉积物捕获器于1993年6月至1996年6月连续3年间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和碳酸盐、生物蛋白石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分析结果如下: 1.1993年6月—1995年6月,...
- 郑连福陈荣华郑玉龙陈建芳翦知湣
-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冬季风南海中部
- 文献传递
- 太平洋海山钴结壳资源量估算被引量:19
- 2011年
- 为合理地估算出太平洋海山钴结壳资源量,基于我国西太平洋海山钴结壳拖网采样调查资料以及对太平洋海山钴结壳资源分布规律和钴结壳矿区圈定参数指标的深入研究,创造性地按海山不同高度、不同洋壳年龄赋予不同结壳厚度,进而首次计算出太平洋海山干结壳资源量为(507.06~1014.11)×108t,锰为(111.15~222.29)×108t,钴为(3.04~6.08)×108t,镍为(2.23~4.46)×108t,铜为(0.66~1.32)×108t,结壳分布面积为2062862km2.通过Co通量与结壳Co沉积量、结壳厚度的相关分析表明,赋予不同洋壳年龄段的结壳厚度是理论厚度的6.10%~12.20%,这与Kuetal.得出"结壳生长时间只占其整个生命史4%"的认识非常相近,说明所赋结壳厚度基本合理,得出的结壳资源量基本正确.为整个大洋海盆内海山钴结壳资源量的估算提供了新方法.
- 张富元章伟艳朱克超张霄宇倪建宇赵宏樵郑连福
- 关键词:钴结壳资源量海洋地质矿产资源
- 南海水柱微体生物壳体中氨基酸、氨基糖与糖类物质的检出及意义被引量:12
- 2000年
- 对 1 994— 1 995年南海中部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收集的微体生物壳体进行了氨基酸与糖类分析。结果表明 ,微体生物壳体中含有的氨基酸与糖类物质大致与颗粒物全样相当 ,其氨基酸与糖类组成基本保持了活体浮游生物的特征 ,而与颗粒物全样有所不同 ,推测氨基酸与糖类物质一是作为壳体本身的组成部分存在于壳体中 ;二是被包裹在有孔虫房室及放射虫、硅藻壳体纹饰或筛孔中 ,因而可以很好保存。上述结果表明生物壳体本身也是有机质从海洋表层向下输送的良好载体 ,而且生物体内氨基酸与糖类组成的原生信息可以很好地保存于壳体内 ,这对于利用壳体中的生物标志物来追索原生的有机物来源、演化及其它环境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 陈建芳陈荣华M.G.Wiesner郑连福唐运千
- 关键词:氨基酸糖类物质氨基糖
- 南海北部时间系列沉降颗粒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被引量:14
- 1997年
- 通过对南海北部用大孔径沉积物捕获器采集的时间系列沉降颗粒样品中总有机碳、总氮、氨基酸与单糖组分以及叶绿素等有机组分的分析,揭示了南海颗粒物质中有机组分的主要特征。表明沉降颗粒物质中有机质主要来自近期生长的海洋浮游生物,并进一步推断季风对南海北部沉降颗粒物质通量及有机组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 陈建芳徐鲁强郑连福How-KinWongTimJennerjahn
- 关键词:有机地球化学沉积物海洋沉积
- 基于沉积物捕获器的南海表层初级生产力及输出生产力估算被引量:37
- 1998年
- 南海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研究结果初步表明 ,南海颗粒有机碳通量受季风影响 ,其中北部的高生产力主要与东北季风有关 ,而南海中部除受东北季风影响之外 ,则更体现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据颗粒有机碳通量估算的初级生产力和表层输出生产力分别为 53.0~ 6 3.4 gC·m- 2 ·a- 1和 10 .32~ 12 .93gC·m- 2 ·a- 1.季风期间生产力与颗粒有机碳通量的增高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南海盛冰期时古生产力的增高可能是由于当时季风加强的结果 .
- 陈建芳郑连福M.G.Wiesner陈荣华郑玉龙H.K.Wong
- 关键词:沉积物捕获器初级生产力
-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被引量:10
- 2012年
- 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有机碳的δ13C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古环境再造方面探讨了陆源和海源对南海表层沉积物的贡献。南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δ13C比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偏重表明,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不可忽视,两者的δ13C差值反映了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程度。利用两者的δ13C差值,对现代陆源和海源有机碳的δ13C进行修正后,计算得到,在南海陆架周围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中,陆源的比例为48%,海源的比例为52%;在远离陆架的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中,陆源的比例为14%,海源的比例为86%。
- 陈法锦陈建芳金海燕李宏亮郑连福张海生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沉降颗粒物有机碳同位素
- 南海北部陆坡浅层沉积物捕获器硅藻记录及其与东亚季风的关系
- 冉莉华陈建芳郑玉龙陈荣华郑连福Martin G.Wiesner
- 南海北部沉降颗粒氨基酸通量及生物地球化学意义被引量:22
- 1997年
- 对1987年9月到1988年10月放置于南海北部的3套沉积物捕获器样品(共39个)进行了氨基酸通量及组成的研究.氨基酸通量与总通量的变化一致,均呈现季节性的不同,并与南海季风有显著关系.氨基酸组合特征及季节性变化指示沉降颗粒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生物,其中浅层捕获器浮游植物为主要来源,而深层则浮游动物的贡献大.颗粒物质存在着快速沉降的机制,表明由南海季风气候控制的海洋真光层季节性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引起的生物响应,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海洋颗粒物质的产生。
- 徐鲁强陈建芳唐运千郑连福
-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