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端螺旋体病脑动脉炎30例分析被引量:1
- 1995年
- 本文分析30例钩端螺旋体(钩体)病脑动脉炎的临床资料,认为本病可能与钩体或钩体L型直接损伤脑血管有密切关系;Ⅲ型变态反应及内毒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也有一定作用。甲硝唑疗效优于青霉素,且能减少本病发生。
- 张李群邓爱琼蒋惠荷杨勇敏陈艺林李英欣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甲硝唑
- 柯萨奇B组病毒所致神经系统病变临床探讨被引量:3
- 1997年
- 目的柯萨奇B组病毒(CoxsackieBvirusesCBV)所致神经系统病变目前报道较少,其实并非少见。主要因其感染后多系统损害症状复杂,很难使人们确诊为神经系统病变,如不早期确诊及时治疗,个别病人可导致失明或致残。方法所有可疑本病患者均经CBV抗体IgM、IgGI-Ⅳ型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CBVI-Ⅳ)抗原分别检查患者血清中的抗体(包括IgM和IgG)IgMI:100·IgG1;800或1:1600视为阳性。结果9例病人IgM1:100、IgG1:1600阳性,5例IgM(-)、IgG1:1600阳性确诊为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结论以上病人均给抗病毒和脑细胞活化剂治疗一个月,临床体征消失,头颅CT扫描转正常。临床实践证明病原学血清诊断是唯一先决条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已是公认的一种可靠快速可取的诊断方法。
- 宋文英郦忆文蒋惠荷陈艺林李英欣
- 关键词:B组病毒柯萨奇病毒神经病变
- 钩端螺旋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18例报告被引量:2
- 1993年
- 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系钩体感染后罕见而严重神经系统后发症,该并发症致残率高。我科1988年6月至1991年12月收治18例,现就其发病机制和治疗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侧、女2例;年龄2~55岁,其中≤10岁8例、11~60岁5例;21~30岁2例,45~55岁3例。1~3月发病4例,5~10月发病14例(其中7~8月占8例)。17例来自钩体病流行区农村,1例工人。本组均有疫水或疫源接触史。
- 马登宏蒋惠荷朱德明吴国林刘晓林顾丽英李英欣凃仲连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多发性神经炎并发症
- 儿童钩端螺旋体病后发癫痫34例诊治探讨
- 1995年
- 钩体病后发癫痫系钩体感染后引起的神经系统后发症,有许多病例发生呈隐性或轻型感染,不出现典型的急性期症状,而神经系统后发症为其唯一临床表现。钩体病后发癫痫,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单纯抗癫痫治疗而未作病原治疗,易致复发,现将我们近年来经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或病原学证实的34例钩体病后发癫痫分析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3~14岁,6例为城市儿童,28例为农村儿童,均有与猪或狗的接触史,患儿发病前无典型的钩体病史。 (二)临床表现:失神小发作24例、头痛型6例、腹型癫痫4例,发作持续时间不等,可数分钟至数小时、甚至1~2天,发作频率不定,发病时间最长为2个月,最短的3天。 (三)实验室检查: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首次MAT效价达1∶200者9例、1∶400 23例、1∶800 2例,血培养钩体阳性6例,钩体L型培养阳性4例,经抗钩体治疗一个疗程后MAT效价均有所下降,3个月复查MAT转阴9例,半年复查MAT转阴性27例。 (四)脑电图、脑地形图、CT检查:34例患儿中27例脑电图报告有痛性放电,7例患儿脑地形图出现有痫性放电,34例中有8例患儿同时做CT检查均提示局灶低密度改变。 (五)治疗与疗效 对于确诊的患儿给予青霉素10~25bu/kg/天与甲硝哒唑16~Z5mg/kg/天静脉滴注12天为一疗程,
- 陈艺林蒋惠荷李英欣张勤徐家丽杨勇敏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癫痫儿童
- 莱姆病4例
- 1997年
- 莱姆病4例邓爱琼蒋惠荷黄文琪芦艳陈艺琳李英欣莱姆病是由柏氏螺旋体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引起多系统脏器受损,临床上极易漏诊。现将我科诊治的4例予以报道。例1女,24岁。病前在大别山区经商。1994年9月初因右下腹痛在当地医院拟“急性阑尾炎”手术...
- 邓爱琼蒋惠荷黄文琪芦艳陈艺琳李英欣
- 关键词:莱姆病病例报告
- 补体系统在抗钩端螺旋体感染中的作用
- 1997年
- 本文报告感染构端螺旋体的豚鼠及正常豚鼠血清补体50%溶血(CH50)及血清对中性粒细胞(PMN)的趋化作用。结果显示感染组CH50明显降低,血清对PMN的趋化能力明显提高(P<0.01);经青霉素治疗后补体活性无明显改变(P>0.05)。提示补体系统参与了抗钧端螺旋体的感染,并对变态反应的免疫病理损伤有一定作用。
- 吴俊英陈艺林祖莹蒋惠荷李英欣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补体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所致慢性胃炎探讨被引量:3
- 1999年
- 目的:报道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所致慢性胃炎及慢性活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检查HP血清抗体IgG。结果:乙酰螺旋霉素加甲硝唑和中药方剂“六磨汤”治疗30d,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继续服中药满40d开始停药,30d后复查HP血清抗体IgG,46例转阴性,治愈率为92.0%。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抗HP感染,杀灭HP效果较好,能够根除病原菌且不易复发。
- 李英欣蒋惠荷郭兆美张祥山王力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钩端螺旋体所致神经根炎病变探讨
- 1999年
-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称钩体病)多发性神经根炎,是钩体病感染后严重的神经系统后发症。过去我们对无青霉过敏反应的患者,首选青霉素予以治疗,对有过敏史的患者改用庆大霉素等药物。近年来,我们用抗生素治疗本病的同时再加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更为良好,在临床有广阔的...
- 李英欣郭兆美蒋惠荷陈艺琳陈艺琳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 钩端螺旋体病脑动脉炎的发病机理与防治探讨(附8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 1993年
- 本文报告钩端螺旋体(钩体)病脑动脉炎87例临床资料,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钩体或钩体L型直接损伤脑血管密切相关。甲硝哒唑疗效优于青霉素,且可减少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
- 马登宏蒋惠荷朱德明李英欣顾丽英吴国林刘晓林陈艺林
- 关键词:脑动脉炎甲硝哒唑钩端螺旋体病
- 122例CT疑为囊虫病或钩端螺旋体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 1999年
- 目的 报道122 例由CT头颅轴位扫描疑为囊虫病的患者,通过进行血清学检查,进一学确诊定为是囊虫病抑或是钩端螺旋体病。方法 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 确诊66 例囊虫病,51例钩端螺旋体病,两者完全阴性5例。结论 不典型病例,仅藉CT是不能确诊为囊虫病还是钩端螺旋体病的。因两者致病后临床症状有类似之处,早期感染CT表现也有相同。必须进行血清学检查。
- 李英欣蒋惠荷闫胜利吴俊英蒋闺臣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脑囊虫病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