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广超

作品数:10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融合术
  • 7篇腰椎
  • 5篇椎体
  • 4篇椎体间
  • 4篇椎体间融合
  • 4篇椎体间融合术
  • 4篇下腰椎
  • 3篇生物力学
  • 3篇椎间融合
  • 3篇椎间融合术
  • 3篇微创
  • 3篇脊柱
  • 2篇胸段
  • 2篇血管神经
  • 2篇腰椎椎间
  • 2篇腰椎椎间融合
  • 2篇应用解剖学
  • 2篇手术
  • 2篇解剖学
  • 2篇颈胸段

机构

  • 10篇南通大学
  • 4篇上海大学

作者

  • 10篇段广超
  • 9篇张烽
  • 6篇陈兵乾
  • 6篇居建文
  • 6篇王素春
  • 5篇金国华
  • 4篇王以进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江苏医药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种单纯腰椎椎间融合并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即刻稳定性的比较(英文)
2008年
背景:椎间融合术按照手术入路主要有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3种融合术术中切除的结构不同,融合器置入的部位不同,其腰椎即刻稳定性也存在差异。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设计:对比观察。材料:腰椎标本来自新鲜小牛15具。方法:模拟临床手术建立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3种椎间融合术模型,先将所有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试,然后将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标本,制成单纯椎间融合组,分别采用3种椎间融合术测试后,在此基础上再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测试。主要观察指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3种模型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前后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行3种单纯椎间融合后,腰椎的稳定性能明显下降,附加了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腰椎的各项稳定性指标均增强,包括扭转力学指标也得到了很大增强,有效增加了腰椎的刚度。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各项稳定性指标都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说明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的即刻稳定性能在3者中最有优势。后路椎间融合术的刚度明显强于前路椎间融合术,应变和应力也较前路椎间融合术有优势,但是其扭转稳定性却不如前路椎间融合术。结论:行单纯椎间融合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在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能有效地提高其稳定性能。在3种椎间融合术中,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的腰椎即刻稳定性能最优。
张烽陈兵乾居建文王素春段广超王以进
关键词:椎间融合术腰椎生物力学
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神经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尸体标本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神经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1)喉返神经(RLN)进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对应椎体水平及构成比,左:90%位于T3/4~T4水平,右:70%位于C6/7~C7上水平;67.7%的右RLN与颈总动脉的交叉点对应椎体水平在T1下~T1/2水平。(2)颈胸段交感干(CTST)与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1椎体中点水平较C6~C7和T2~T5水平大,且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膈神经(PN)入胸腔后,左PN于主动脉弓前方、右PN于上腔静脉前外侧经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在肺根前方下行。结论:熟悉喉返神经、交感干和膈神经的相关解剖有助于在颈胸段脊柱手术中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王素春张烽段广超金国华
关键词:颈胸段脊柱
下腰椎前方血管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为微创下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前方血管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主要分布在L4/5椎间隙及L5椎体上半(86.7%);而腹主动脉分叉点位置变异较大,相对分散。L5/S1椎间隙手术窗平均男36.07mm,女34.64mm。结论(1)微创ALIF在L5/S1间隙是可行的;(2)微创ALIF在L3/4、L4/5间隙进行必须充分游离牵开下腰椎前方血管及毗邻结构。
段广超张烽金国华
关键词:微创手术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三种单纯腰椎椎间融合术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生物力学比较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1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模拟临床建立三种椎间融合术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三种模型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前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标本组相比,单纯椎间融合术的ALIF(Ⅰ)组的平均应变和应力明显增加;ALIF(Ⅰ)、PLIF(Ⅰ)、TLIF(Ⅰ)组的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下降28.3%、18.4%、11.5%(P<0.05)和21.6%、17.5%、5.9%(P<0 05);扭矩强度分别依次下降38.6%、49.1%、27.2%(P<0.05)。(2)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与单纯椎间融合组的相应术式比较,ALIF(Ⅱ)、PLIF(Ⅱ)、TLIF(Ⅱ)三组的平均应变和应力分别减小了21.4%、12.3%、24.5%(P<0.05)和21.4%,22.3%,24.5%(P<0.05);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增加了87.8%、77.9%、75.9%(P<0.05)和60.6%、68.1%、63.1%(P<0.05);平均扭转强度分别增加了95.1%、110.9%、87.6%(P<0 05)。结论行单纯椎间融合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在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能有效地提高其稳定性能。在三种椎间融合术中,TLIF的腰椎即刻稳定性能最优。
张烽陈兵乾居建文王素春段广超王以进
关键词:椎间融合术腰椎生物力学
下腰椎前侧方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对下腰椎(LLV)(L3~S1)前、侧方血管、神经及相邻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分析其变异情况,为微创(M工0)前路下腰椎椎问融合(ALIF)和极外侧椎间融合(XUF)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
段广超
关键词: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血管神经应用解剖学
文献传递
PLIF和ALIF对相邻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比较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比较PLIF和ALIF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后相邻节段的力学性能。方法采用10具小牛腰椎标本,随机选5具为对照组,将10具标本分为L4/L5PLIF和ALIF单纯融合组及附加内固定组,比较L3/L4节段的应变、强度和位移。结果两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比对照组,应变和位移都增加,强度降低(P<0.01),两组间以ALIF组变化最大,PLIF最小(P<0.05);在内固定前后配对比较,附加内固定后应变、位移增加,强度降低(P<0.05)。结论PLIF和ALIF单纯融合及附加内固定有增加上位节段退变的趋势,以ALIF较为明显。附加内固定后比单纯融合有增加退变的趋势。
张烽居建文陈兵乾王素春段广超王以进
关键词: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生物力学
下腰椎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观测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分布,为下腰椎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intervertebra fusion,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的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观察腰动、静脉的位置及走行;测量椎间孔外口处L3~L5脊神经距相邻下位椎间盘、腹主动脉后缘(左侧手术窗)和下腔静脉后缘(右侧手术窗)的距离。结果: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逐渐增大;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XLIF在L3/4、L4/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张烽段广超金国华
关键词:下腰椎微创椎体间融合术
颈胸段脊柱椎体周围重要脉管结构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前方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脉管的解剖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①胸导管在T5水平由椎体右侧越中线向左移行,在T4椎体左前方上行到T2水平,再行向左上方,80%在C7~C7/T1水平呈弓状注入左静脉角或锁骨下静脉内侧段。②70%的主动脉弓顶点对应T3椎体水平。胸主动脉中轴线到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4水平大于在主动脉弓顶点和T5水平。③63%的上腔静脉(SVC)起点对应T3椎体水平。SVC起点到PVM及SVC中轴线分别在T4、T5水平到PVM的距离逐渐增大。左右头臂静脉与PVM的夹角分别为:59.35°±5.40°和33.62°±5.59°。左侧大于右侧(P<0.05)。奇静脉在SVC的注入点87%位于T3/4~T4水平。结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变节段选择合理的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上位椎体应选经左侧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或偏左侧部分劈开胸骨柄入路,下位椎体应选择右侧经胸腔入路或偏右侧劈胸骨入路。
张烽王素春段广超陈兵乾居建文金国华
关键词:颈胸段脊柱脉管应用解剖学手术入路
TLIF、PLIF、ALIF三种椎间融合术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比较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比较三种椎间融合方式后腰椎即刻稳定性差异。方法选用20具新鲜小牛标本,分为4组,每组5个标本,模拟临床行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在腰椎三维力学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结果ALIF组的平均应变较对照组增加17.6%(P<0.05),平均应力增加15.2%;ALIF、PLIF、TLIF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下降28.3%、18.4%、11.5%和21.6%、17.5%、5.9%(P<0.05);ALIF、PLIF、TLIF的扭矩强度分别下降38.6%、49.1%、27.3%(P<0.05)。结论ALIF、PLIF、TLIF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能明显下降。在轴向载荷压缩、屈伸、侧弯运动工况下,PLIF优于ALIF;在扭转力学性能上ALIF优于PLIF。
张烽陈兵乾居建文王素春段广超王以进
关键词:腰椎椎间融合术
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L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的直径及脊神经前支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均逐渐增大;脊神经前支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L3~L4增大,而L5却减少到L3的水平;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水平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由于两侧髂嵴的遮挡,XLIF在L5/S1间隙难于进行,在L3/L4、L4/L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张烽段广超王素春陈兵乾居建文金国华
关键词:下腰椎微创椎体间融合术血管神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