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腰椎
  • 8篇融合术
  • 6篇生物力学
  • 6篇椎间融合
  • 6篇椎间融合术
  • 3篇入路
  • 3篇椎间孔
  • 3篇脊柱
  • 2篇腰椎椎间
  • 2篇腰椎椎间融合
  • 2篇手术
  • 2篇椎体
  • 2篇内固定
  • 2篇内固定器
  • 2篇脊柱融合
  • 2篇脊柱融合术
  • 2篇固定器
  • 2篇PLIF
  • 2篇ALIF
  • 1篇胸段

机构

  • 10篇南通大学
  • 7篇上海大学
  • 2篇常熟市第一人...

作者

  • 10篇陈兵乾
  • 10篇张烽
  • 10篇王素春
  • 9篇居建文
  • 7篇王以进
  • 6篇段广超
  • 3篇董士奎
  • 2篇金国华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脊柱外科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交通医学...

年份

  • 3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种单纯腰椎椎间融合术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生物力学比较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1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模拟临床建立三种椎间融合术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三种模型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前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标本组相比,单纯椎间融合术的ALIF(Ⅰ)组的平均应变和应力明显增加;ALIF(Ⅰ)、PLIF(Ⅰ)、TLIF(Ⅰ)组的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下降28.3%、18.4%、11.5%(P<0.05)和21.6%、17.5%、5.9%(P<0 05);扭矩强度分别依次下降38.6%、49.1%、27.2%(P<0.05)。(2)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与单纯椎间融合组的相应术式比较,ALIF(Ⅱ)、PLIF(Ⅱ)、TLIF(Ⅱ)三组的平均应变和应力分别减小了21.4%、12.3%、24.5%(P<0.05)和21.4%,22.3%,24.5%(P<0.05);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增加了87.8%、77.9%、75.9%(P<0.05)和60.6%、68.1%、63.1%(P<0.05);平均扭转强度分别增加了95.1%、110.9%、87.6%(P<0 05)。结论行单纯椎间融合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在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能有效地提高其稳定性能。在三种椎间融合术中,TLIF的腰椎即刻稳定性能最优。
张烽陈兵乾居建文王素春段广超王以进
关键词:椎间融合术腰椎生物力学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实验(英文)被引量:1
2008年
背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适用于腰椎任何节段,并且保留了侧椎板和关节突关节的完整,较传统的椎间融合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有关其生物力学性能的研究很少。目的:应用生物力学应力方法观察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后及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生物力学测试,于2005-08/2006-04在南通大学和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完成。材料:新鲜1月龄小牛腰椎标本20具。方法:20具小牛标本模拟临床手术,分别依次建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单纯椎间融合模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模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模型,每组5个标本,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应变、位移、应力、扭角等力学量。结果:行单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后,虽然在平均应变和应力上变化不大,但刚度和扭转强度明显减小了,说明虽然椎间融合器的植入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分别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其稳定性明显比单纯融合组加强了,甚至超过正常组,附加双侧内固定组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单侧内固定组。虽然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腰椎稳定性逊于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但是其即刻稳定性也大大地加强了,甚至超过了正常标本,说明附加单侧内固定同样也能提供腰椎术后足够的初始稳定性。结论:单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后,腰椎的初始稳定性是不够的,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都能明显的增加腰椎的初始稳定性。
陈兵乾张烽董士奎居建文王素春王以进
关键词:椎间融合术腰椎生物力学
PLIF和ALIF对相邻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比较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比较PLIF和ALIF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后相邻节段的力学性能。方法采用10具小牛腰椎标本,随机选5具为对照组,将10具标本分为L4/L5PLIF和ALIF单纯融合组及附加内固定组,比较L3/L4节段的应变、强度和位移。结果两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比对照组,应变和位移都增加,强度降低(P<0.01),两组间以ALIF组变化最大,PLIF最小(P<0.05);在内固定前后配对比较,附加内固定后应变、位移增加,强度降低(P<0.05)。结论PLIF和ALIF单纯融合及附加内固定有增加上位节段退变的趋势,以ALIF较为明显。附加内固定后比单纯融合有增加退变的趋势。
张烽居建文陈兵乾王素春段广超王以进
关键词: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生物力学
三种单纯腰椎椎间融合并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即刻稳定性的比较(英文)
2008年
背景:椎间融合术按照手术入路主要有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3种融合术术中切除的结构不同,融合器置入的部位不同,其腰椎即刻稳定性也存在差异。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设计:对比观察。材料:腰椎标本来自新鲜小牛15具。方法:模拟临床手术建立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3种椎间融合术模型,先将所有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试,然后将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标本,制成单纯椎间融合组,分别采用3种椎间融合术测试后,在此基础上再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测试。主要观察指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3种模型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前后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行3种单纯椎间融合后,腰椎的稳定性能明显下降,附加了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腰椎的各项稳定性指标均增强,包括扭转力学指标也得到了很大增强,有效增加了腰椎的刚度。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各项稳定性指标都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说明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的即刻稳定性能在3者中最有优势。后路椎间融合术的刚度明显强于前路椎间融合术,应变和应力也较前路椎间融合术有优势,但是其扭转稳定性却不如前路椎间融合术。结论:行单纯椎间融合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在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能有效地提高其稳定性能。在3种椎间融合术中,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的腰椎即刻稳定性能最优。
张烽陈兵乾居建文王素春段广超王以进
关键词:椎间融合术腰椎生物力学
经椎间孔入路和后路椎间融合术即刻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比较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及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后即刻稳定性变化和差异。方法选用15具新鲜小牛标本,随机分为PLIF组、TLIF组及正常对照组,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后,在WE-10万能试验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结果行椎间融合术后,两者的各项稳定性指标比正常组下降,附加单侧内固定后,各稳定性指标有所增加,只有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两者各稳定性指标都明显增加并超过了正常组。结论TLIF的稳定性能优于PLIF;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或TLIF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有效地增加腰椎初始稳定性。
陈兵乾张烽居建文董士奎王素春王以进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腰椎生物力学
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L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的直径及脊神经前支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均逐渐增大;脊神经前支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L3~L4增大,而L5却减少到L3的水平;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水平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由于两侧髂嵴的遮挡,XLIF在L5/S1间隙难于进行,在L3/L4、L4/L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张烽段广超王素春陈兵乾居建文金国华
关键词:下腰椎微创椎体间融合术血管神经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入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侧前方入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入路手术12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早期并发症(术后2周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例中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者16例21例次(16.5%),其中5例患者同时出现两种并发症,主要为神经根刺激症状7例次(33.3%),多数患者经脱水及对症处理,于3 ̄14天(平均9天)缓解;消化道症状6例次(28.6%),予灌肠及对症治疗,于3 ̄7天(平均4.5天)后缓解;脑脊液漏34例次(14.3%)、胸膜破裂2例次(9.5%)、切口出血、深静脉血栓、切口脂肪液化各1例次(4.8%)等,所有并发症均获得良好转归。结论:重视手术操作,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重视围手术期的观察和处理,将有利于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王素春张烽陈兵乾
关键词:胸腰椎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
TLIF、PLIF、ALIF三种椎间融合术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比较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比较三种椎间融合方式后腰椎即刻稳定性差异。方法选用20具新鲜小牛标本,分为4组,每组5个标本,模拟临床行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在腰椎三维力学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结果ALIF组的平均应变较对照组增加17.6%(P<0.05),平均应力增加15.2%;ALIF、PLIF、TLIF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下降28.3%、18.4%、11.5%和21.6%、17.5%、5.9%(P<0.05);ALIF、PLIF、TLIF的扭矩强度分别下降38.6%、49.1%、27.3%(P<0.05)。结论ALIF、PLIF、TLIF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能明显下降。在轴向载荷压缩、屈伸、侧弯运动工况下,PLIF优于ALIF;在扭转力学性能上ALIF优于PLIF。
张烽陈兵乾居建文王素春段广超王以进
关键词:腰椎椎间融合术
颈胸段脊柱椎体周围重要脉管结构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前方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脉管的解剖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①胸导管在T5水平由椎体右侧越中线向左移行,在T4椎体左前方上行到T2水平,再行向左上方,80%在C7~C7/T1水平呈弓状注入左静脉角或锁骨下静脉内侧段。②70%的主动脉弓顶点对应T3椎体水平。胸主动脉中轴线到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4水平大于在主动脉弓顶点和T5水平。③63%的上腔静脉(SVC)起点对应T3椎体水平。SVC起点到PVM及SVC中轴线分别在T4、T5水平到PVM的距离逐渐增大。左右头臂静脉与PVM的夹角分别为:59.35°±5.40°和33.62°±5.59°。左侧大于右侧(P<0.05)。奇静脉在SVC的注入点87%位于T3/4~T4水平。结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变节段选择合理的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上位椎体应选经左侧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或偏左侧部分劈开胸骨柄入路,下位椎体应选择右侧经胸腔入路或偏右侧劈胸骨入路。
张烽王素春段广超陈兵乾居建文金国华
关键词:颈胸段脊柱脉管应用解剖学手术入路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腰椎即刻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应力方法研究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后及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后腰椎的即刻稳定性。方法选用5具新鲜小牛标本,模拟临床行TLIF,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指标。结果①行单纯TLIF后,小牛腰椎应变值、应力值的变化差异不显著。而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比完整标本减小了11.6%、5.9%、27.3%(p<0.05)。②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后,其应变值和应力值与正常组比较明显下降了7.0%、8.7%;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增强了20.0%、24.0%、16.2%。③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后,其应变值和应力值与正常组比较分别下降了22.0%、22.0%;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增强了55.5%、53.4%、36.5%。结论①单纯TLIF后,腰椎的初始稳定性不足。②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明显增加腰椎的初始稳定性。
陈兵乾张烽董士奎居建文王素春王以进
关键词:脊椎融合术内固定器生物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