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茨婷
- 作品数:13 被引量:7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第三空间理论下二语语用能力和语用选择研究被引量:13
- 2018年
- 本文依据第三空间理论(Kramsch,1993;2009),采用民族志式个案研究法,对两名在中国香港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内地学生开展了一项历时两年的跟踪研究。本研究通过开放式角色扮演调查学生"请求"言语行为所体现的语用能力,结合刺激性后续口头报告、民族志式访谈和观察等研究方法,探究二语语用产出和自主性语用策略选择之间的动态、多元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语使用者的语用选择呈现自主性,其所体现出的遵从或抵触现象并非简单的两级化;二语使用者遵从抑或抵触本族语者的语用规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族群和语言使用情况、文化身份认同、未来规划等。此外,二语使用者在多语言族群的语言环境中创造出高度个性化的"第三语用空间"。本文的研究发现同时可以对二语语用研究和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 李茨婷任伟
- 关键词:语用选择语用能力
- 在华国际学生个体社会网络构建与汉语语用选择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方法,考察两名在华国际学生个体社会网络构建与语用选择之间的交互变化。基于汉语语用产出、社会网络问卷、民族志访谈及观察等数据,研究发现同质化社会网络具有不同的网络密度,体现出差异性网络特征,很大程度影响着汉语语用选择,语用自主性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了中介调控作用。笔者呼吁未来语用研究或可考虑采用混合社会网络设计,丰富现有研究成果。
- 李茨婷
-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语用选择
- 文化可教否? 应该教谁的文化?——访著名语言学家David Nunan教授被引量:21
- 2010年
- 本刊从2009年第6期开始特别开设“学者访谈录”栏目,拟邀请相关专家对世界知名语言学家进行采访,以促进对国际语言学研究现状的宏观了解和把握。本期刊登的David Nunan教授是香港大学荣休教授,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夏威夷大学和香港大学,现任加州Anaheim大学副校长,
- 郑新民李茨婷
- 关键词:语言学家文化语言学研究
- 二语语用发展研究的复杂系统建构被引量:8
- 2020年
- 本文通过介绍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分析二语语用研究领域近年来采用的理论解释力和透视力的缺陷,从而论述二语语用研究应该纳入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此,文章尝试提出语用发展研究的复杂建构,勾勒未来研究图景,为二语语用学界提供了四个具体的未来研究方向。
- 李茨婷任伟
- 关键词:二语语用发展语用能力
- 民族志研究等同于质性研究吗?——语言教育学的视角被引量:6
- 2015年
- 近年来,国内外外语学界对质性研究和民族志研究的异同持多种观点。本文拟从语言教育领域入手,爬梳质性研究和民族志研究的定义、特点和应用价值,厘清两者的共性和差异,以两项语用实证研究为例进一步阐释其异同点,即:两者在方法论即范式层面上是等同的,而在研究方法即技术路线层面上是有差异的。鉴于民族志在语言教育领域中独特的应用价值,应该拓展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考虑将其运用在多种研究课题中。
- 李茨婷郑咏滟
- 关键词:民族志研究语言教育语用研究
- 投资模型视阈下国际学生身份认同与语用选择研究被引量:12
- 2019年
- 本研究基于投资模型(Darvin&Norton 2015),探究国际学生作为汉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与语用选择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采用历时追踪设计,结合角色扮演、回溯性口头报告、半结构化访谈、田野笔记等多种数据源,深度分析了11名国际学生身份认同的动态构建与其汉语请求语用策略发生互动的复杂图景。结果表明自主性语用选择与交际中的语用身份密切关联,选择的动态变化会引起语用身份和自我认同的转变。此外,身份认同在微观语用选择与宏观语言投资之间发挥了中介调控的作用。研究呼吁未来学界给予二语语用身份认同更多关注,提出针对汉语学习者语用教学的相关建议。
- 李文栋李茨婷
- 关键词:身份认同语用选择
- 来华学生课外社交投入与汉语语用能力的社会网络分析
- 2024年
- 本研究采用汉语请求口语语篇补全任务、社会网络问卷、回溯性口头报告和半结构化访谈,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探讨3名来华国际学生课外社交投入与其汉语语用能力之间的联动机制。结果发现:1)网络平衡型和稀疏型学习者社交投入程度较高,汉语语用能力较强;2)网络单一密集型学习者社交投入程度较低,汉语语用能力较弱;3)作为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维度,中心度对社会投入和语用能力存在重要影响。本研究揭示了课外社会网络对来华学生汉语语用能力发展的作用,具象界定了社交投入的内涵和维度,为来华学生的二语语用能力发展提供了启示。
- 李茨婷朱逸琳
-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 层级视域下来华外籍教师汉语语用自主性与社会文化适应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随着我国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深入开展,来华外籍教师面临融入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环境和语言使用等问题。目前相关研究多聚焦外教教学和管理,本研究则基于层级视角探究在上海高校工作的8名不同语言背景的外教在汉语语用自主性和社会文化适应等方面的情况。研究结合口语话语填充任务、社会文化适应半结构化访谈、民族志观察及民族志访谈、微信朋友圈等多种工具收集数据,发现外教对机构、社会层级中的资源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组装利用方式,致使其汉语语用发展和语用选择呈现复杂的分化现象,与其对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相互作用。
- 李茨婷张明明
- 关键词:层级
- 象征能力与外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定位——Claire Kramsch教授访谈被引量:1
- 2017年
- 本文是对Claire Kramsch教授的访谈录,涉及她近20年来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她对外语教学、教师责任、象征能力、第三空间理论、应用语言学作为独立学科等方面的看法。她指出在当前多语、多元文化的全球化时代,外语教学的目标应从表层的交际能力提高转为对多维度象征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师应通过实际交际的例子,为学生阐释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结合多语使用的途径和方法,给他们创造和提供足够的空间去做选择,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在语言规范使用和语言创新度之间把握平衡。此外,应用语言学拥有其独特的象征价值,语言教师的社会地位应得到提高。
- 李茨婷任伟Claire Kramsch
- 关键词:外语教学应用语言学
- 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请求”策略的认知过程探究被引量:1
- 2009年
- 本研究采用探查回忆访谈(recall protocol interviews)的实证研究方法从质析的分析角度,探索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请求语用策略和相关礼貌原则中的认知过程的多层面的复杂因素,提示在理解并表达"请求"这个言语行为时,说话者因同时处理多重信息而经历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在研究对象完成了预设有"请求"场景的角色转换练习后,笔者对他们进行了探查回忆访谈。研究表明,为了正确理解并表达请求这个言语语用行为,学习者在认知层面受到极大挑战,需要启用大量信息,并主要受到分析情境因素、选择社会语言表达法、使用请求语用策略、性别差异意识、监控语言形式的使用和跨文化交际差异等六大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学习者偏离目标语语用范例不应被视为简单的语用失误,而是他们在二语言语行为表达中的"双重文化身份"导致他们的语用表达呈现中介特征。该研究成果为语言教师设计并实施相关课程、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法以提高学生语用能力提供一些启示,在进行显性语用教学(explicit pragmatic instruction)的同时尊重学生的文化身份选择。
- 李茨婷
- 关键词:请求双重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