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颖哲
- 作品数:40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 “对时间的叙事”与“作为叙事的时间”——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时间艺术被引量:2
- 2010年
- 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她善于运用时间艺术使然。在她的作品中,时间对于叙事,既是对象,又是手段。她的作品通常取材于美国黑人历史,并通过史实性的陈述与细节描写,构建"对时间的叙事",显现出史诗般的恢弘。同时,通过对"作为叙事的时间"形式的探索,即多变甚至反常的节奏、非线性时序和多角度叙述等技巧的运用,建立极度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虚构的叙事时间。对时间的叙事与作为叙事的时间完美结合造就了莫里森作品中史实与故事辉映的特色,使她登上了文学创作的巅峰。
- 曹颖哲
- 关键词:时间艺术叙事时间
-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不良心理倾向及对策
- 2013年
- 网络自主学习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改革的主要方向。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具有海量网络学习资源的高选择性、网络自主学习资源过度结构化和直观化、网络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和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较为依赖的特点,从而导致学习者心理上存在认知负荷不当、淡化学习深度、弱化学生思维架构、难以实现真正的合作和互动以及易产生心理焦虑与茫然等不良心理倾向,应采取针对性的网络自主学习心理调整策略。
- 曹颖哲
- 关键词: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不良心理倾向
- “隐忍”还是“掌控”——《美国牧歌》主人公瑞典佬的存在主义解读
- 2016年
- 《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所创作的《美国三部曲》之一。小说描述了二战后和越战期间,一个成功犹太企业家族在经历了重重痛苦后最终美国梦破灭的遭遇。运用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中的"自欺"和"与他人的具体关系"观点探讨小说主人公瑞典佬如何试图掌控一切却又步步隐忍而最终陷入生存中的困境。通过分析瑞典佬的生存状态,指出人类在作出选择后应勇于承担自身的责任,而不是选择逃避陷入自欺,并鼓励人类积极面对与他人之间的冲突。
- 曹颖哲苏佳
-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存在主义自欺
- 试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创作上的多重突破被引量:2
- 2007年
-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在小说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聚焦黑人小女孩,关注黑人复杂的心理和情感,呼唤坚守黑人本民族传统文化,重建黑人种族精神,指出这是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立足和崛起之本,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以往黑人作家小说创作的突破。
- 曹颖哲
- 关键词:美国黑人《最蓝的眼睛》
- 《爱的历史》中的文化记忆书写
- 2024年
- 《爱的历史》是美国新兴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大屠杀影响下大屠杀亲历者和犹太移民后裔两代人的文化记忆危机。在象征系统、仪式系统和文本系统三层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化记忆展演下,妮可·克劳斯展现了大屠杀幸存者及其犹太后裔的文化记忆的回避与缺失、复归与传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犹太文化的追寻与认同,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并反思文化认同的重建。
- 曹颖哲张铭洁
- 关键词:文化记忆大屠杀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重读乌热尔图的鄂温克书写
- 2024年
- 乌热尔图的鄂温克书写通过虚构的文学话语与真实的民族文化要素之间的交融互渗,实现对鄂温克族历史文化的动态保存和活态传承;通过征用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素材并进行当代改写,增强了文本的魔幻色彩,同时,实现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通过对鄂温克族口述叙事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话语范式,实现了听觉文化对视觉文化的丰富,以及对汉语表现力的拓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乌热尔图的作品作为我国多民族文学话语的典型代表,为建构我国多元一体的多民族文学共同体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有效路径。
- 曹颖哲
-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鄂温克族
- 从《秀拉》看托妮·莫里森的民族女权观被引量:1
- 2010年
-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是作者民族意识和女权观点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的种族歧视使黑人男性作为第一受害者在精神上弱化,心灵上扭曲,从而在两性关系中要求女性做男性权威的绝对顺从者。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众多黑人女性失去了寻求自身解放的意识,沦为社会和家庭的奴隶。但是,"我们中不乏勇敢的人",莫里森笔下的夏娃、秀拉以及莫里森本人都是在这多重困境下成长起来的"勇敢的人"。莫里森以实际行动对自己的民族女权观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 曹颖哲
- 关键词:《秀拉》美国黑人女性民族意识
- 空间批评视域下《家》的女性成长被引量:1
- 2018年
- 以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为支撑,分别从物理空间的位移、社会空间的拓展、心理空间的蜕变三个空间维度剖析身处种族、文化、性别边缘地位的黑人女性茜的艰辛成长,探讨茜由身份迷失,自我价值认知困顿到最终顿悟成长,重拾民族文化身份,重建自身价值,实现自立自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黑人女性的成长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彰显黑人女性勇于打破空间的束缚与限定,在民族文化的指引下完成独立人格的蜕变。
- 高原曹颖哲
- 关键词:女性成长《家》
- 黑人性与犹太性:莫里森和贝娄小说中族裔特性之异同被引量:1
- 2013年
- 托妮·莫里森和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是美国黑人文学和犹太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但跻身美国文学的主流,还获得诺贝尔奖使美国文学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两人的创作都表现出强烈的族裔特性,同时又显示出超越种族的倾向。贝娄作品中族裔特性是隐性的,他将犹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意识、流浪史程、受难精神等消解为文学的潜在媒质,以隐喻的方式和艺术化的手法加以呈现;莫里森作品中的族裔特性是显性的,直接表现在主人公的文化身份或者特定民族历史上。贝娄超越的是包括文本特征在内的广义的犹太性,而莫里森超越的是黑人族裔文化建构和身份意识范畴内狭义的黑人性。
- 曹颖哲
- 关键词:黑人性犹太性
- 潜伏的无意识——以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解读《螺丝在拧紧》
- 2018年
- 亨利·詹姆斯(1843—1916)被称作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螺丝在拧紧》是其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一部令伍尔芙、海明威等文学巨匠击节叹赏的心理小说杰作。整部小说悬念丛生,扑朔迷离。作品中的诸多"疑点"大大增添了其神秘色彩,显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对《螺丝在拧紧》的解读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争议。运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和作者创作的无意识空间,揭示出无意识对小说女主人公出现对鬼魂的幻觉以及对作者创作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 曹颖哲何伟娜
- 关键词:弗洛伊德无意识性压抑同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