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俊
- 作品数:15 被引量:97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炎性指标及血糖代谢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1
- 2016年
- 目的分析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炎性指标及血糖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10月—2015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配法将其平均分为2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基线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基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牙周基础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血清炎性指标及血糖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2组患者治疗后的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t=2.384、15.189,P<0.05;对照组:t=13.448、7.096,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t=11.453、10.991,P<0.05);(2)2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t=5.666、5.113,P<0.05;对照组:t=2.722、2.167,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t=3.874、2.363,P<0.05);(3)2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t=7.339、4.760,P<0.05;对照组:t=3.449、3.129,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t=4.116、2.638,P均<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中应用牙周基础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牙周环境,减轻牙周的炎性反应程度,并且对患者的血糖控制也有积极意义。
- 任伟吴祥冰夏海霞於俊龚中坚
- 关键词:牙周基础治疗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变化及意义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观察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P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OSCC患者52例(观察组,术后3 a内失访2例,将病情稳定、尚无复发和转移者22例设为A组,另将6例死亡和22例复发、转移者设为B组)、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HPA,并分析HPA表达与OSCC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生存状况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HPA表达水平分别为0.276±0.014、0.065±0.009,两组比较P<0.01。HPA表达与OSCC组织学分级及是否有淋巴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均<0.05)。A、B组HPA表达水平分别为0.114±0.021、0.377±0.034,两组比较P<0.05。结论 OSCC组织中HPA表达升高,其可能与OSCC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差有关。
- 王新龚中坚於俊
- 关键词:口腔肿瘤口腔鳞状细胞癌乙酰肝素酶
- 沉默乙酰肝素酶基因对腺样囊性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siRNA干扰沉默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对人腺样囊性癌SACC-M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人HP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质粒表达载体转染至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HP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选出对HPA沉默效果最佳的质粒,获得稳定表达细胞株。通过划痕损伤实验和Transwell小室细胞侵袭实验检测RNA干扰沉默HPA表达后对SACC-M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重组质粒pGPH1/GFP/Neo/HPA-siRNA显著降低HP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干扰组中穿透Transwell小室基质的SACC-M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划痕损伤实验结果显示,干扰组与对照组细胞迁移距离比较,24、48 h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沉默人SACC-M细胞中HPA的mRNA和蛋白表达,可抑制SACC-M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HPA可能是治疗人类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一个新靶点。
- 王新龚中坚於俊
- 关键词:腺样囊性癌基因沉默乙酰肝素酶
- TNF-α基因SNP308多态性与头颈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NP308G/A多态性与头颈癌风险的关系。方法:检索文献并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纳入TNF-αSNP308G/A与头颈癌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833例头颈癌患者和2542例对照。杂合子模型(AA vs.GA)分析表明,与GA基因型个体相比较,AA基因型个体与发生头颈癌的高风险存在显著关联性(AA vs.GA:OR=2.48,95%CI,1.48-4.16,P<0.001)。亚组分析亦表明,有显著相关性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杂合子模型中(AA vs.GA),主要集中在口腔癌,主要发生在亚洲人群中和医院来源的对照组分析中。所纳入研究未发现显著的发表偏倚。结论:TNF-α基因SNP308多态性与头颈癌易感性显著相关,可能是发生头颈癌的高风险因素。
- 柳杨龚中坚周曾同於俊
- 关键词:头颈癌肿瘤坏死因子-ΑMETA分析
- 磨牙根管治疗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通过对磨牙根管治疗病例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探讨根管治疗后发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主要原因及其预防方法。方法:收集260例根管治疗病例对病人的年龄、性别、牙位、牙位置、持续张口时间、复诊次数、治疗史和术后反应进行详细记录,对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选入的4个相关因素分别为性别,牙位,持续张口时间和复诊次数(P <0. 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P=0. 023)和持续张口时间(P=0. 001)是独立的风险因素。结论:根管治疗中长时间的持续张口后易发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尤其是女性患者。
- 王新龚中坚於俊
- 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牙槽骨吸收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分析牙周炎患者龈沟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与牙槽骨吸收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58例牙周炎患者的58颗下颌单根牙为研究对象,收集每颗牙的龈沟液行ELISA法检测HMGB1浓度,同时利用X线影像测量牙根长度和牙槽骨吸收高度,计算牙槽骨吸收比例。结果龈沟液HMGB1平均含量为(4.54±6.40)ng/m L,牙槽骨平均吸收比例为(0.19±0.13),两者相关系数为0.81(P<0.01),呈正相关关系。结论HMGB1参与了牙槽骨的吸收,在牙周炎的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徐贤寅吴建强於俊柳杨
-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龈沟液牙周炎
- 后牙纵折综合治疗40例体会被引量:4
- 2011年
- 牙隐裂、牙折裂是临床上常见的非龋性牙体疾病。牙纵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牙折裂类型,对该型患牙以往均予以拔除。近年来,随着口腔医学发展,对于折裂牙的保存治疗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我科自2002~2006年,有条件地选择纵折早期活髓牙,对并进行保存性综合治疗,经4年临床观察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於俊
- 关键词:后牙纵折牙体疾病医患双方
- 热牙胶充填和侧压充填治疗急性牙髓炎和根尖周炎效果比较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比较热牙胶充填和侧压充填治疗急性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牙髓炎和根尖周炎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为100例。观察组使用热牙胶充填方法治疗急性牙髓炎和根尖周炎,对照组使用侧压充填方法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深度(PD)、牙龈指数(GI)值、充填时间、牙周疼痛情况。结果治疗后90 d,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0%);两组患者的SBI、PD、GI值均下降明显,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根管充填时间比对照组的明显缩短,牙周疼痛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牙胶充填治疗急性牙髓炎和根尖周炎能够缩短疗程,缓解牙周疼痛,降低患者的牙龈等指数,效果比侧压充填方法的更加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於俊
- 关键词:急性牙髓炎根尖周炎热牙胶充填
- HMGB1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于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成骨/破骨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的大鼠BMSCs,分别以浓度为0,100,500 ng/mL HMGB1作用于BMSCs,MTT法检测细胞数目;以浓度为0,100,500 ng/mL HMGB1作用于BMSCs,7d后行ALP染色和RT-PCR检测成骨/破骨基因的表达(骨钙素OCN,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结果:HMGB1在100、500 ng/mL浓度时,第3 d和第5 d BMSCs的OD值有明显升高,在第7 d对BMSCs的ALP染色没有明显的改变,OCN和OPG基因的表达也没有明显变化,HMGB1明显提高了BMSCs的RANKL及RANKL/OPG基因表达。结论:HMGB1对大鼠BMSCs的增殖和破骨基因表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HMGB1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 徐贤寅殷之平於俊柳杨
-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
- 乙酰肝素酶在不同转移潜能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SE)在高、低转移潜能的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q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高转移潜能口腔鳞癌细胞(HN12)和低转移潜能口腔鳞癌细胞(HN4)以及6对口腔鳞癌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组织中HPSE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口腔科1999至2009年131例手术患者石蜡口腔鳞癌组织中HPSE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相关性;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分析沉默HPSE基因表达后对HN12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HPSE在HN12细胞中的表达较HN4细胞上调约2倍(P〈0.000 1);HPSE在口腔鳞癌转移病灶组织中的表达较配对的原发病灶组织上调约4.5倍(P〈0.000 1);HPSE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P〈0.000 1)和肿瘤TNM分期(P=0.012)显著相关,HPSE低表达的口腔鳞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HPSE高表达患者(P=0.000 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PSE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HR=2.203;95% CI:1.203~3.988,P=0.009);沉默HPSE基因表达能显著抑制HN12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08)能力。结论HPSE表达上调参与了口腔鳞癌的侵袭和转移,HPSE可以作为预测口腔鳞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 吴祥冰王荣艳龚中坚於俊朱声荣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乙酰肝素酶肿瘤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