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荣源
- 作品数:28 被引量:107H指数: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腹膜后横纹肌肉瘤一例被引量:2
- 2012年
-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儿童软组织肉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成人少见。RMs主要发生在头颈部.发生于腹膜后者较罕见.其恶性程度高.发生于成人的RMS预后更差。尤其是腹膜后RMS早期无特异性症状.不易被发现.一旦出现症状已属中、晚期.治疗难度相当大。本文报道1例腹膜后巨大RMS经全身化疗后成功手术切除的病例。
- 庄荣源周宇红
-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横纹肌肉瘤
- 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评价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EOX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5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EOX方案化疗:表柔比星50mg/m2,静脉推注,第1天;奥沙利铂1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卡培他滨625mg/m2,口服,每天2次,第1~14天。每21天为1周期。每3周期进行1次疗效评价。治疗持续至6周期或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45例患者接受EOX方案化疗共224周期,中位化疗周期为6周期(3~6周期)。总有效率(CR+PR)为44.4%,疾病控制率(CR+PR+SD)为73.3%。其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8例,稳定13例,进展12例。中位随访期为12个月(5~17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个月(5~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0.2个月(8.1~11.9个月),1年生存率为42.2%。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3度和4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0.0%,3度和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2.2%,3度和4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1.1%。3度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3.3%,3度腹泻发生率为2.2%。3度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为2.2%。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 庄荣源刘天舒周宇红金文崔越宏王志明陈勇
- 关键词:晚期胃癌化学治疗
-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与K-ras状态的关系被引量:6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随着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不断应用,预测其治疗疗效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旨在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K-ras基因表达状态(野生型或突变型)及其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2006年3月—2008年6月期间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27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直接测序法检测肿瘤组织中K-ras基因表达状态。分析K-ras基因表达状态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27例患者中,K-ras野生型15例(55.6%),K-ras突变型12例(44.4%)。在K-ras野生型中,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总有效率(ORR)为66.7%,其中CR2例(13.3%),PR8例(53.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8个月。在K-ras突变型中,总有效率为25.0%,PR3例(25.0%),中位PFS4个月。在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明显优于K-ras突变型患者。结论:K-ras野生型是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疗效良好的预测指标。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前明确患者的K-ras基因状态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患者,获得最佳疗效。
- 庄荣源刘天舒周宇红金文崔越宏陈勇王志明
- 关键词:转移性结直肠癌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
- 小剂量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单中心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背景与目的:晚期胃癌不能根治,替吉奥(S-1)及多西他赛均是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药物,但标准剂量DCF(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方案的耐受性欠佳,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观察小剂量多西他赛联合标准剂量S-1一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40例局部晚期不能手术、复发或伴有远处转移的胃腺癌患者。多西他赛4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联合S-1 80 mg/m2第1~14天口服,每21 d重复,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评估该方案的客观疗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观察化疗临床受益反应(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CBR)及不良反应。结果:1例残胃复发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2例腹膜转移患者因肠梗阻未完成第1个周期化疗,37例患者可评价疗效,累计完成211个周期化疗,中位治疗周期数为6(3~14)。CR 1例(2.7%),PR 15例(40.5%),SD 17例(46.0%),PD 4例(10.8%),总有效率43.2%,疾病控制率可达89.2%。最佳CBR有效者19例(51.4%),17例稳定(45.9%),1例无效(2.7%)。中位PFS为6.0个月,MST为11.5个月。本方案主要的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分别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降低(50%)和疲乏(50%),多为Ⅰ、Ⅱ级。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白细胞/中性细胞粒下降7例(17.5%),恶心4例(10.0%),食欲减低3例(7.5%),疲乏2例(5%),血小板降低、出血各1例(2.5%)。3例因Ⅲ、Ⅳ级不良反应S-1减量20%。结论:小剂量多西他赛联合标准剂量S-1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令人满意,不良反应多为轻度,给药方便,是值得推广和尝试的有效胃癌姑息化疗方案。
- 李倩刘天舒崔越宏余一祎冯艺王妍郭曦庄荣源周宇红金文
- 关键词:晚期胃癌姑息化疗多西他赛
-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AC/IE regimen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rhabdomyosarcoma in adults
- 目的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VAC/IE regimen in the adultpatients with advanced rhabdomyo...
- 郭曦庄荣源申锋周宇红
- 关键词:RHABDOMYOSARCOMAADULTCHEMOTHERAPY
-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老年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析
-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老年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37例,病理诊断明确,影像学均有可评估病灶。男性21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
- 庄荣源刘天舒
- 关键词:结直肠癌联合化疗一线治疗
- 文献传递
-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结直肠癌不良反应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4年
- 背景与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o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lA1)是伊立替康代谢关键酶,其活性受基因多态性影响显著。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2013年4月—201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60例。抽提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分别采用STR方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对其中82例化疗方案中含伊立替康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1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TG1A1*28(启动子TATA盒区域TA重复次数)野生型TA6/6124例(77.5%);杂合子TA6/7 33例(20.5%);纯合子TA7/7 3例(2.0%)。UGT1A1*6位点(211G>A)野生型GG 105例(65.6%),杂合子GA 48例(30.0%);纯合子AA 7例(4.4%)。82例化疗方案中含伊立替康的结直肠癌患者中,*28基因型(TA6/7和TA7/7)显著增加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58.3%vs 0.0%,P<0.001),并增加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76.0%vs 45.6%,P<0.001);*6基因型(GA和AA)、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和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接受伊立替康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UGT1A1*28位点多态性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风险,可预测伊立替康引起的骨髓抑制性不良反应,辅助临床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 周琰庄荣源陈朴谈绮文张春燕郭玮刘天舒潘柏申
- 关键词:伊立替康UGT1A1基因多态性结直肠癌
- 原发不明的恶性肿瘤25例临床分析
- 2006年
- 崔越宏刘天舒陈勇金文庄荣源宋燕
- 关键词:预后
- 化疗联合腹腔灌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腹水被引量:18
- 2013年
- 目的评价化疗联合腹腔灌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继免疫治疗胃癌腹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伴有明显腹水的42例晚期胃癌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意愿分为单纯化疗组(22例,希罗达加奥沙利铂的XELOX方案)和联合治疗组(20例,XELOX方案化疗联合腹腔灌注CIK)。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免疫功能。结果与单纯化疗组相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Karnofsky评分明显更高(78.0±9.8比70.0±8.9,P=0.009),两个周期内的腹水引流量明显减少[(4500±1218)ml比(5527±1460)ml,P=0.018],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延长(4.0个月比2.5个月,P=0.006),中位总生存时间延长(11.0个月比6.0个月,P=0.001),CD4^+/CD8^+比值升高(1.34±0.36比0.96±0.26,P=0.001),但疾病反应率(35.0%比22.7%,P=0.499)和疾病控制率(75.0%比54.5%。P=0.209)均未见明显增高。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与单纯化疗相比,化疗联合CIK免疫治疗对胃癌腹水患者疗效更好,不仅可延长生存期,提高免疫功能,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王志明庄荣源陈勇冯艺李倩刘天舒
- 关键词:恶性腹水化学治疗
- 睾丸癌愈后继发原发性肝癌1例
- 2009年
- 李倩庄荣源周宇红金文王志明刘天舒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睾丸癌胸部CT检查占位性病变胸部CT扫描活动后气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