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新 作品数:51 被引量:484 H指数:12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城市化地区典型水体的N_(2)O排放通量特征--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 2022年 内陆淡水水体是大气中N_(2)O的重要排放源,然而目前对于内陆典型城市水体N_(2)O排放通量的监测数据依然匮乏,典型城市水体的N_(2)O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了南京市江北新区的典型水体,包括湖库、河流、养殖池塘和景观池塘,在2020年5月—2021年4月利用漂浮箱法连续监测了不同水体类型的水-气界面N_(2)O排放特征,并通过测定水环境特征,探究驱动水体N_(2)O排放通量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城市水体整体均表现为N_(2)O排放源,河流和养殖池塘的日平均排放通量最大,分别为(503±1236)μg m^(-2)d^(-1)和(508±797)μg m^(-2)d^(-1),其次为景观池塘((179±989)μg m^(-2)d^(-1)),而湖库的N_(2)O排放通量最小,仅表现为微弱的N_(2)O排放源((54±212)μg m^(-2)d^(-1))。水体的N_(2)O排放呈现季节性差异,河流和养殖池塘夏季的N_(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1)。水体全年N_(2)O排放数据与水体温度和溶解氧含量(DO)呈显著相关。而在温度较高的5月份—9月份(>20℃),氮输入成为影响N_(2)O排放通量的关键因素(P<0.01),因此控制城市水体的氮输入尤其是在水温较高的夏季是减少N_(2)O排放的有利措施。此外,由于水文化学条件差异等因素,小型封闭水体包括养殖池塘和景观池塘的N_(2)O排放通量差异较大,未来应加强监测不同水体的水文化学特征和N_(2)O的时空排放特征,探讨影响小型封闭水体水-气界面N_(2)O排放通量的具体驱动因素。此研究为城市区域N_(2)O排放的精准核算提供了数据支撑,为N_(2)O排放模型的修正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红岩 周旭东 孙国新 余杰予 胡馨艺 于志国关键词:水-气界面 铅稳定同位素在示踪湘江重金属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究检测了湖南湘江和澧水底泥中铅同位素和重金属含量,重金属污染都有发生,在湘江中尤为严重,湘江底泥中铅稳定同位素206pb/207pb比值低于背景值1.198,208pb/206Pb比值高于背景值2.075,表明污染源中2... 孙国新 王新军 朱永官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源 示踪技术 施硼对水稻幼苗吸收和分泌砷的影响 被引量:1 2018年 通过3组水培试验研究了营养液不同供硼(B)浓度和叶面施B对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吸收、转运和分泌砷(As)的影响.在10μmol·L-1三价砷[As(Ⅲ)]或五价砷[As(Ⅴ)]处理下,营养液B浓度没有显著影响水稻体内As(Ⅲ)、As(Ⅴ)和总As的含量、转移系数和根吸收效率.叶面施B使得水稻幼苗地上部的B含量显著增加15.8倍,使得As(Ⅴ)处理条件下的根部As含量和As根吸收效率分别显著降低20.9%和18.0%,As(Ⅲ)处理条件下的根部As含量和As根吸收效率分别降低12.6%和13.8%(P<0.05),而地上部As含量降低不显著(P>0.05).在As(Ⅴ)处理下,叶面施B使根部B含量显著降低达47.1%,而As(Ⅲ)处理下根部B含量无显著变化.As(Ⅴ)处理下的水稻根部B含量平均比As(Ⅲ)处理高85.3%(P<0.05).叶面施B后,As(Ⅴ)处理下水稻根部中总As含量和As(Ⅴ)含量均与根部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As(Ⅲ)预处理后水稻幼苗根系外泌的As总量比As(Ⅴ)预处理高105.2%.叶面施B使As(Ⅲ)预处理水稻的As外泌量增加14.0%~16.9%(P>0.05),对As(Ⅴ)预处理的水稻As外泌无影响.水稻根部有45.9%~70.7%的As可以在1周内被外排到生长介质中.结果表明,营养液供B浓度为As浓度的4倍时仍不能减少水稻幼苗对As的吸收累积,而叶面施B有助于减少水稻对As的吸收.B通道不是As(Ⅲ)进入水稻根系的主要途径;As(Ⅴ)在水稻中的迁移分配机制可能与B的迁移运输有关. 朱毅 孙国新 陈正 胡莹 郑瑞伦关键词:三价砷 五价砷 硼 水稻 应用SHIME模型研究肠道微生物对土壤中镉、铬、镍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6年 为了研究人体肠道微生物对土壤中 Cd、 Cr、 Ni 生物可给性的影响.本文采集我国一些地区的5种土壤,利用 in vitro 方法(PBET 和 SHIME 联用)研究了这些土壤中 Cd、 Cr、 Ni 在胃、小肠、结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 Cd、 Cr、 Ni 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4.3%~94.0%、6.4%~21.6%、11.3%~47.3%;小肠阶段,土壤中 Cr和 Ni 的生物可给性与胃阶段一致或有一定升高,但 Cd 的生物可给性降低了1.4~1.6倍(土壤2除外);胃肠阶段,Cd 的平均生物可给性较高,而 Cr 的较低.结肠阶段,土壤中 Cr 和 Ni 的生物可给性均升高,是小肠阶段的1.3~2.4倍和1.0~2.1倍,分别达到了17.6%~38.7%和25.4%~56.0%;而 Cd 的生物可给性也升高(土壤3和4除外); Ni 的平均生物可给性最高.由此可见,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 Cd、 Cr、 Ni 的溶出释放,提高了三者的生物可给性,可能增大了人体的健康风险. 尹乃毅 都慧丽 张震南 蔡晓琳 李泽姣 孙国新 崔岩山关键词:土壤 一种用于降低水稻中砷铅浓度的电极装置及方法 一种用于降低水稻中砷铅浓度的电极装置,包括阳极和阴极,阳极和阴极电极之间由导线串联一电阻进行连接;其中,阳极和阴极为惰性导电材料。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上述电极装置降低水稻中砷铅浓度的方法。本发明可以显著降低水稻各组织中砷铅... 朱永官 陈正 孙国新 王亚洁 刘攀攀文献传递 不同含磷化合物修复铅污染土壤后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8 2019年 磷酸盐钝化铅是铅污染土壤的重要修复技术之一.但磷酸盐修复土壤铅污染后,土壤铅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仍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通过向铅污染土壤添加五种不同的含磷化合物(KH2PO4、NH4H2PO4、CaHPO4,植酸和卵磷脂),分析了其对铅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运用in vitro和SHIME模型评估修复后土壤铅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添加含磷化合物30 d后,五种处理均有效降低了铅的DTPA和CaCl2可提取态,分别降低了62.5%—66.5%和27.8%—49.5%,其中植酸和CaHPO4处理效果较好,卵磷脂处理效果较差.5种处理中,铅的生物可给性在胃、小肠和结肠阶段有显著差异,分别为8.67%—9.31%、0.88%—1.55%、2.06%—2.76%,由于受pH的影响,铅在胃阶段生物可给性最高且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在小肠阶段KH2PO4处理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最低,卵磷脂处理铅的生物可给性最高,结肠阶段NH4H2PO4处理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最低,卵磷脂处理铅的生物可给性最高.结肠阶段铅的生物可给性均高于小肠阶段的,可见肠道微生物促进了土壤中Pb的溶出,提高了铅的生物可给性,增加了人体的健康风险.在添加同等含量的含磷化合物修复铅污染土壤后,KH2PO4处理对人体健康风险最小,卵磷脂最大. 李岩 李岩 都慧丽 王鹏飞 孙国新 王鹏飞关键词:生物可给性 土壤修复 植物体内水杨酸分析方法的探讨及其应用 被引量:15 2009年 准确测定植物中水杨酸的含量是深入研究其重要作用和抗病机理的必要前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植物中内源水杨酸进行了分析,比较了紫外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不同的检测结果,发现荧光监测器灵敏度更高,是紫外检测器的15倍.论文同时比较了使水杨酸与其他组分很好分离的液相色谱条件,结果表明,pH5.5的乙酸钠:甲醇(9:1,V/V)的流动相效果最好.用该方法测得的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73%,重现性和稳定性均较好(稳定性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6%).论文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野生型和水杨酸突变体两种类型为供试材料,对其体内水杨酸进行了提取测定,检测结果发现野生型体内的水杨酸的含量大约是水杨酸突变体的9倍,与文献报道吻合. 张卫 孙国新 徐玉新 郭彬关键词:水杨酸 高效液相色谱 拟南芥 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中矿物风化与元素循环 被引量:55 2014年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植物系统是连接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纽带.土壤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境之一,在地球表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担负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地球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土壤生物在地球表层(风化壳)岩石矿物风化、物质转化与运输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包括土壤微生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以及土壤-根系的相互作用和土壤-微生物-根系相互作用对岩石矿物风化的影响. 朱永官 段桂兰 陈保冬 彭新华 陈正 孙国新关键词:土壤 植物 微生物 稻米及其制品中砷形态萃取及分析方法应用研究 <正>目前常用于植物样品砷形态萃取的萃取剂为甲醇、水、不同浓度的甲醇和水的混合物,配合搅拌、超声和微波加热等辅助方法对植物样品中的砷形态进行萃取。该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择并优化了萃取剂、研究体积、样品质量、微波萃取时... 孙国新 王利红 尹西翔 刘书花 郑茂钟 王霞 张英男 刘静 孟祥燕 赵长盛 刘伟文献传递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土壤腐殖质氧化还原特性 被引量:15 2012年 以国际腐殖质协会腐殖酸和实验室提纯腐殖酸为研究对象,发现被H2还原前后腐殖酸的三维荧光光谱明显不同,但有共同的变化趋势:还原态腐殖酸的三维荧光光谱图的波峰荧光强度均明显低于还原前,说明腐殖酸还原过程有类似π-π*化学键断开的结构变化.对苯醌是腐殖酸氧化还原醌基官能团的代表化合物,将其还原前后与腐殖酸还原前后的荧光光谱对比,发现两组变化趋势一致,这一发现是利用荧光特性量化腐殖质氧化还原官能团的基础.利用铁氰化钾测定腐殖酸的得失电子能力,发现不同土壤提纯的腐殖酸得失电子能力有一定差别:鹰潭土壤腐殖酸和桃源土壤腐殖酸在原态下对三价铁的还原能力都较弱,分别为0.998和0.465 meq.g-1C(原态转移电子数);但还原后得电子数(还原态转移电子数减原态转移电子数)分别为3.384 meq.g-1C(鹰潭土壤腐殖酸)和1.187 meq.g-1C(桃源土壤腐殖酸).鹰潭土壤腐殖酸具有较高的得电子数,与其具有较高荧光峰值这一结果互相支持.结合得失电子能力测定,利用光学分析方法,量化官能团,预测氧化还原反应进程,使三维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氧化还原性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姜杰 李黎 孙国新关键词:土壤腐殖质 对苯醌 电子载体 三维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