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凌云
- 作品数:46 被引量:15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巨噬细胞百分比异常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所占比例,并分析其与Th细胞、IPSS积分及骨髓CD34+细胞比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CD14、CD68标记巨噬细胞,以CD3、CD8、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IL-4)标记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7例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以及Th细胞活化情况,另设8名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1)低危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为1.56%±0.22%,显著高于高危MDS患者(0.20%±0.07%)(P<0.001)及正常对照者(0.62%±0.09%)(P<0.001)。(2)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与Th1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434,P<0.01)。(3)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百分比与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呈负相关(r=-0.532,P<0.001),同时也与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457,P<0.01),与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成负相关(r=-0.398,P<0.01),与骨髓CD34+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324,P<0.05)。结论:低危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增加,并可能导致了Th1细胞的异常激活;检测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百分比可能有助于判断其预后。
- 宋丹丹常春康郭娟许峰赵佑山吴凌云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噬细胞
-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后粒细胞受抑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以病态造血、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
- 吴东李晓常春康吴凌云苏基滢张曦周立宇宋陆茜贺琪肖超张征郭坨
- 关键词:地西他滨粒细胞造血干祖细胞血细胞减少
- 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和G-CSF预激诱导治疗高危MDS或MDS转化的AML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合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低强度的化疗方案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MDS转化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治疗效果。方法11例从未接受过诱导化疗的高危MDS或MDS转化的AML患者入选本试验组。治疗方法:高三尖杉酯碱和阿糖胞苷分别每天1mg和25mg静脉滴注,连续14d;G-CSF以每天1次300μg皮下注射,于化疗前12h开始,持续使用至化疗结束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0×109/L。使用本方案1个疗程若取得完全缓解(CR)则给予常规化疗方案巩固或维持,若患者对本方案无反应则改用其他治疗方法。结果1个疗程后6例(54.5%)患者达到CR,1例(9.1%)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6例CR患者中5例分别在2、3、6、8、16个月后复发,3例复发患者再行相同化疗方案治疗只能达到PR。11例患者中9例已死亡,平均生存期(从诱导化疗开始)为9.2个月。11例患者在白细胞减少阶段发生的感染性并发症比传统的化疗轻,且无治疗相关死亡发生。结论使用G-CSF低强度的化疗方案对高危MDS或MDS转化的AML有一定疗效,但缓解期较短。
- 苏基滢李晓常春康吴凌云宋陆茜杨梅如浦权
-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PTPN11基因表达及突变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BR Green染料标记定量PCR分析123例MDS患者和30例良性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PTPN11mRNA表达;同时采用基于Miseq平台的二代测序法检测上述患者PTPN11全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与良性对照相比,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09)。按照WHO分类,低危和高危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对照(P=0.001;P=0.005),然而低危和高危MDS患者之间PTPN11表达无差别;按照IPSS-R预后分类,较低危、中危和高危MDS患者PTPN11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对照(P=0.001;P=0.006;P<0.001),而高危MDS患者PTPN11表达水平高于较低危和中危MDS患者(P=0.003;P=0.004)。根据对照组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平均值加两个标准差,将MDS患者分为PTPN1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临床分析显示PTPN11高表达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骨髓增殖度、IPSS-R积分风险以及白血病转化率显著高于PTPN11低表达组(P=0.001;P=0.016;P=0.014;P<0.001)。生存分析显示,与PTPN11低表达组患者相比,PTPN11高表达组患者呈现相对缩短的总生存时间(P=0.052)以及明显缩短的无白血病生存时间(P=0.017)。二代测序揭示123例MDS患者存在3例(2.4%)PTPN11突变,均为错义突变(1例p.A72V和2例p.D61V),3例均为RAEB-2患者且最终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生存时间均未超过18个月。结论: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预示患者较高的肿瘤增殖度和白血病转化风险;MDS患者PTPN11基因突变频率较低,一旦发生预后较差。
- 周立宇许峰吴凌云贺琪张征李晓常春康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表达突变预后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病态造血细胞的克隆性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中三系病态造血细胞的克隆性。方法联合应用DNA荧光原位杂交(FISH)、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系统(APAAP)免疫细胞化学法以及免疫磁珠分选技术调查MDS骨髓中三系病态造血细胞的克隆性。结果21位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184个病态粒细胞,其中140个(76%)携带正常的克隆信号。21份标本中仅38个三核红细胞和25个核出芽红细胞被检出,其中32个(85%)和19个(76%)显示正常核型。14例患者骨髓标本中共检出265个淋巴细胞样微小巨核细胞,其中170个(64%)为正常核型。三系病态造血细胞中的非克隆细胞百分比均超过了这些患者骨髓所有有核中平均非克隆细胞百分比(47%)。结论MDS骨髓中的病态造血细胞并非镜像地象征恶性克隆细胞,而是残存正常造血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 王小卫李晓吴凌云廖琼贺琪张征张言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造血克隆
- 骨髓活检与骨髓穿刺在骨髓转移瘤诊断中的比较被引量:5
- 2010年
- 虽然骨髓检查已经用来评价非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分期。但采用大样本、随机化的骨髓检查来分析非血液系统肿瘤骨髓累及情况的报道并不多。本院从1994年建立至今已经进行了14334例骨髓活检,发现其中约1.1%标本存在非血液系统肿瘤骨髓累及(不包括已知原发部位的转移瘤和恶性淋巴瘤骨累及),提示在骨髓常规检查中发现非血液系统肿瘤累及骨髓并不少见。
- 陶英李晓吴凌云刘薏芝宋陆西常春康浦权
- 关键词:骨髓转移瘤骨髓活检骨髓穿刺血液系统肿瘤骨髓检查原发部位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克隆造血细胞高表达WT1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调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Wilms'肿瘤基因(WT1)是否高表达于恶性克隆细胞。方法:对18例具有克隆标记MDS的骨髓细胞进行了WT1免疫细胞化学(APAAP,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和DNA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共检测。并与12例正常献血员进行对照。结果:MDS骨髓细胞明显高表达WT1,与对照比较P<0.05。双重染色的结果显示WT1突出地表达于具有异常染色体的恶性克隆造血细胞,而不是正常杂交信号的残存正常造血细胞(P<0.05)。结论:推测MDS骨髓WT1高表达与细胞增殖状态相关。
- 蒋秦燕李晓吴凌云应韶旭常春康浦权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克隆
- Rigosertib对白血病细胞系HEL和K562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Rigosertib对白血病细胞系HEL和K562细胞的凋亡、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Rigosertib梯度浓度作用于HEL和K562细胞,采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ST-1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胞内染色检测胞内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Rigosertib明显诱导HEL和K562细胞凋亡且呈现时间依赖性(r=0.997)和剂量依赖性(r=0.987);以低剂量Rigosertib浓度(0.5μmol/L)分别作用于HEL和K562细胞6-54 h,明显抑制HEL和K562细胞增殖,诱导HEL和K562细胞阻滞于 G_0/M期, G_1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Rigosertib激活胞内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和cleaved PARP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增殖蛋白BCL-2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此外Rigosertib明显抑制AKT、磷酸化AKT(S473)和磷酸化GSK-3α/β(S21/9)的表达。结论:Rigosertib诱导白血病细胞系HEL和K562细胞凋亡,增殖抑制和细胞周期阻滞,其抗肿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AKT-GSK信号通路而实现的。本研究为rigosertib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前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 许峰常春康李晓贺琪吴凌云张征
- 关键词:K562细胞系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在不同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的迁移、黏附和细胞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被引量:10
- 2008年
- 本研究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的迁移、黏附和细胞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有关的信号转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的细胞系KG1a、ML1、U937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DF-1对肿瘤细胞膜表面分子的影响;通过微孔细胞转移实验检测SDF-1对AML细胞的趋化作用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趋化过程中的作用;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检测PI3K信号途径有关的细胞凋亡分子BCL-XL在SDF-1活化此途径后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AML细胞系不同程度表达CD34(KG1a=95.6%、ML1=4.6%、U937=4.8%)、CD45(KG1a=98.3%、U937=97.5%、ML1=17.8%)、CXCR4(ML1=85.4%、U937=43.6%、KG1a=3.8%)、ICAM(KG1a=75.8%、U937=41.8%、ML1=46.3%)。SDF-1能促进CXCR4高表达的ML1和U937细胞在基质细胞的黏附并能够诱导此类细胞的迁移,上述作用被G蛋白抑制剂pertussis toxin(PTX)、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明显抑制;而对CXCR4低表达的KG1a细胞则无上述作用。SDF通过此途径还促进肿瘤细胞存活;此作用同样可被PI3K抑制剂明显抑制,加用wortman-nin后促肿瘤细胞调亡显著增加。蛋白免疫印记检测phospho-AKT、BCL-XL显示,在SDF组明显增强,加用PTX、wortmannin组则减弱。结论:SDF-1能触发CXCR4高表达的ML1和U937细胞的极化形态的建立及诱导黏附分子的重新分布,从而通过PI3K信号途径促进此类AML细胞的迁移,减少肿瘤细胞的调亡,而对CXCR4低表达的KG1a细胞则无上述作用。上述作用可以被PI3K信号途径阻断剂和G蛋白抑制剂所阻断。
- 常春康李晓吴凌云徐黎宋陆茜贺琪应韶旭Joachim Deeg
- 关键词:SDF-1磷脂酰肌醇3激酶细胞凋亡
- 88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88例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前期(prefibrotic primary myelofibrosis,pre-PMF)与明显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overt-primary myelofibrosis,overtPMF)、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的临床表现区别。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连续诊断的88例MPN患者的临床相关参数(包括诊断分型、血常规检测结果、脾肿大状况、骨髓巨核细胞数和纤维化程度、相关基因突变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连续纳入88例MPN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1岁(20~88岁),有32例(36%)为≥65岁的老年人,46例(52%)为男性,22例(25%)出现脾肿大;检出JAK2 V617F突变者为51例(58%),CALR突变者为5例(6%),MPL突变者为2例(2%),三阴性者为30例(34%)。88例患者分型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者共20例;ET为23例;PMF共45例,其中pre-PMF为23例(占PMF的51%),overt-PMF为22例(占49%)。在overt-PMF患者中,CALR基因突变阳性率高达18%(4/22)。pre-PMF患者的临床症状比overt-PMF患者轻,其出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计数低下的比例及平均乳酸脱氢酶水平均比overt-PMF患者低(P值分别为0.048、0.034、0.037)。pre-PMF患者与ET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而pre-PMF患者中出现脾肿大的百分比及白细胞增多的百分比高于ET患者(26%比4%,61%比17%,P值为0.043和0.007),且随访发现,ET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比pre-PMF患者长(前者未达,后者为94个月,P=0.038)。在pre-PMF中,三阴性患者又比JAK2突变患者的中位年龄小(59岁比62岁,P=0.030)、发生脾肿大例数多(4例比2例,P=0.017)。结论:MPN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pre-PMF与overt-PMF患者呈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区分两者很有必要。prePMF与ET的临床表现相似,但预后不同,ET预后较好,通过组织形态学诊断结合次要临床标准来区分两者极为重要。
- 肖超陶英宋陆茜赵佑山吴凌云常春康
-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