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 作品数:9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军事更多>>
- 《江上望黄鹤楼》诗作者考实
- 2010年
- 七律《泊汉江望黄鹤楼》:“枫霜芦橘净江烟,锦石游鳞清可怜。贾客帆樯云外见,仙人楼阁镜中悬。九秋槎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无限沧洲渔父意,夜深高咏独呜舷。”见于《张太岳文集》(万历刻本)卷五。七律《江上望黄鹤楼》:“枫霜芦雪净江烟,锦石流鳞清可怜。
- 刘勇
- 关键词:黄鹤楼七律可怜
- 明儒李材与万历十四年的中缅之战
- 一、引言明朝建立之初,在云南边地设立孟养、木邦、缅甸、八百大甸、车里、老挝等六宣慰使司,采取松散的、间接的羁縻统治。通过防止在这些地区"出现任何强大的国家"的方式,明王朝试图以宗主国和仲裁者的身份,维系本地区的势力平衡和...
- 刘勇
- 明贤王竑致李侃书信手迹考释
- 一、引言最近二十年来,与明朝历史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涌现。研究者需要探索出适当的方式,对大量多样的文献加以有效搜集、整理和利用,才能更加有助于推动研究那些曾经在明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却缺乏著述存世的历...
- 刘勇
- 文献传递
- 明中叶理学学说与仕宦表现的互动——以王道与湛若水的师徒关系变化为例被引量:1
- 2020年
- 本文主要围绕王道与湛若水的论学交往及其转变展开讨论,着重借助对相关各方论学文字的编年考证与解读,呈现王、湛关系前后两个阶段性变化过程:在正德六年确立师徒关系之后,两人直到嘉靖初年仍保持比较融洽的论学交往,这也明显地表现在两人对阳明学说的共同批评上。但随着湛若水在嘉靖“大礼议”中的仕宦言行和出处抉择不孚众望,王、湛关系出现裂痕,二人逐渐疏离乃至对立。这个转变过程,同时与王道试图摆脱朱熹、王阳明、湛若水、魏校等宋明儒学名家的影响,尝试整合三教资源从而建立一己学说的独立追求有关。有别于王道与王阳明之间从师徒到相互批判的转变主要受双方学术认同与学说取向分歧影响,王道与湛若水的论学交往转变,显示出当时人对言行相顾、仕学相应的价值的重视。
- 刘勇
- 关键词:湛若水大礼议理学
- 明儒李遂的讲学活动及其与阳明学之关系
- <正>一、前言从明代正德末年开始,王阳明的学说在江西广为流传,吉安、南昌等府尤为重镇,持续出现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在明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阳明学者群体。对于阳明学在江右传播的具体途径、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产生的文化和社...
- 刘勇
- 文献传递
- 晚明多元理学学说之间的对话与竞争——以李材与许孚远、万廷言的互动为例
- 2014年
- 晚明时期,理学群体中盛行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新学说生成模式,即'讲学须有宗旨,宗旨源于《大学》'。这个模式主要包括改《大学》、拈宗旨、兴讲学三个关键性步骤,即透过对《大学》文本的重新厘定并作出新诠释,从中拈出一个高度概括而抽象的学术口号式的学说宗旨,作为个人理学学说的核心观念,围绕这个核心观念演绎出新的理学体系.
- 刘勇
- 关键词:理学讲学学说
- 读书不肯为人忙——胡守为教授学术访谈
- 2020年
- 胡守为先生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汉魏南北朝史的资深教授,长期在汉魏南北朝史、岭南古史、道教史等领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贡献良多。在访谈中,胡先生回顾了1950年代师从陈寅恪先生以及随后担任其助手期间所受到的专业训练和教泽熏陶,介绍他在上述各研究领域的具体耕耘和研究心得,着重强调自己服膺陈寅恪先生“读书不肯为人忙”的治学理念,以及相应地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身体力行情形。这些回顾与反思,对推动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胡守为刘勇
- 关键词:道教史陈寅恪
- 《有教无类:中晚明士人教化宦官行动研究》评介
- 2023年
- 自洪武朝废除丞相后,明代宦官在政治制度与权力结构中日益处于重要位置。学界对此已积累了较多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明代宦官制度和权力的演进,以及宦官与教育文化、宗教信仰乃至民间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表现。吴兆丰著《有教无类:中晚明士人教化宦官行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是研究明代精英士大夫教化宦官的“化宦”认知和行动并评估其效果的力作。
- 刘勇
- 关键词:有教无类洪武朝晚明士人宦官教化
- 明万历年间士人的讲学活动与学派建构——以李材与何乔远的互动为例
- <正>一、引言中晚明时期,随着理学讲学活动的盛行,理学内部出现了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新学说生成模式,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讲学须有宗旨,宗旨源于《大学》"。《大学》这部理学新经典是中晚明时期讲学宗旨最重要的来源。朱熹(1130...
- 刘勇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