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成军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遵义市科技局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上清
  • 2篇衰竭
  • 2篇细胞
  • 2篇急性肝
  • 2篇急性肝衰
  • 2篇急性肝衰竭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共培养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干细胞
  • 2篇肝衰
  • 2篇肝衰竭
  • 2篇肝细胞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上清液
  • 1篇清液
  • 1篇细胞共培养
  • 1篇共同培养技术
  • 1篇SD大鼠

机构

  • 2篇遵义医学院第...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遵义市第一人...

作者

  • 3篇宁家辉
  • 3篇冯成军
  • 3篇张袁媛
  • 3篇霍大浪
  • 2篇刘代顺
  • 1篇胡文君
  • 1篇王英杰
  • 1篇王娜
  • 1篇王娜
  • 1篇刘明颖

传媒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BMSC-肝细胞共培养上清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疗效观察
2013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肝细胞共培养上清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利用肝细胞、BMSC、BMSC-肝细胞培养上清治疗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胺(D-gal)诱导的大鼠ALF模型,观察各治疗组动物的1周存活率,肝功能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肝细胞、BMSC及两者共培养上清治疗组大鼠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共培养上清治疗组大鼠存活率最高达80%;各治疗组ALT、AST、TBIL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共培养上清治疗组下降最明显;各治疗组肝脏病理组织学损害明显减轻,对照组损害加重。结论 BMSC-肝细胞共培养上清能更有效的救治大鼠ALF模型,有望为ALF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霍大浪宁家辉胡文君刘明颖张袁媛王娜冯成军王英杰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细胞共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检测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肝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探讨细胞因子的作用,为生物人工肝及临床治疗肝功能衰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SD大鼠BMSC及原代肝细胞,将生长良好的第3代BMSC与肝细胞按1∶10比例体外共培养(实验组),以单独肝细胞(对照组)和单独BMSC(BMSC组)作为对照。观察不同情况下肝细胞生存时间和形态,培养48h后用RayBiotech抗体芯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结果实验组的肝细胞生长增殖迅速,肝细胞可存活14d;对照组的肝细胞生长增殖缓慢,细胞培养可存活9d。实验组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表达谱发生了明显改变:IL-1、IL-6、IL-10均较对照组及BMSC组升高2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MSC-肝细胞共培养,BMSC可能通过分泌IL-1、IL-6和IL-10促进肝细胞生长,延长肝细胞生存时间。
霍大浪刘代顺宁家辉张袁媛冯成军王娜
关键词:肝细胞共同培养技术
BMSC上清对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上清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ALF)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培养SD大鼠BMSC并收集其上清。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胺(D-gal)建立大鼠ALF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将等体积的BMSC上清及0.9%氯化钠注射液(NS)腹腔注射治疗3d,比较两组动物的肝功能、肝组织病理改变和7d生存率。结果 (1)7d存活率分别为:BMSC上清治疗组70%,对照组20%,有显著差异(P<0.05)。(2)BMSC上清治疗组的ALT、AST、TBIL明显降低,而对照组肝功能损害无明显改变,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BMSC上清治疗组肝脏病理组织学损害明显改善。结论 BMSC上清腹腔注射治疗可明显改善ALF大鼠的肝功能及肝脏组织学损害,提高ALF大鼠的存活率,为ALF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霍大浪宁家辉张袁媛冯成军江齐林刘代顺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