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南燕

作品数:21 被引量:182H指数:5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偏瘫
  • 4篇偏瘫患者
  • 4篇卒中
  • 4篇癫痫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脑卒中
  • 4篇华法林
  • 4篇急性
  • 4篇梗死
  • 3篇抗凝
  • 3篇抗凝治疗
  • 2篇预后
  • 2篇溶栓
  • 2篇尿激酶
  • 2篇躯干
  • 2篇躯干肌
  • 2篇缺血
  • 2篇疗效
  • 2篇静脉

机构

  • 19篇惠州市中心人...
  • 2篇茂名市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高州市人民医...

作者

  • 21篇许南燕
  • 11篇罗伟良
  • 5篇徐剑斌
  • 5篇邱金华
  • 4篇廖亮华
  • 4篇刘武
  • 2篇叶志卫
  • 2篇江兴妹
  • 2篇黄步哲
  • 2篇罗林坡
  • 2篇陈伟奇
  • 2篇姜琴
  • 2篇邓宇平
  • 2篇黄林辉
  • 2篇黄耀忠
  • 2篇金勇
  • 1篇李梅
  • 1篇边联防
  • 1篇翟少智
  • 1篇邹琼辉

传媒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海南医学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现代康复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广东药学院学...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 1篇癫痫与神经电...
  • 1篇第八次全国物...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0
  • 1篇199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同时选择强化躯干肌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各项评分量表评定躯干控制能力(...
廖亮华江兴妹罗林坡叶志卫黄步哲许南燕
关键词:躯干肌偏瘫
文献传递
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被引量:53
2007年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强化躯干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TCT)、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析后还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呈正相关。结论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均有积极促进作用。
廖亮华江兴妹罗林坡叶志卫黄步哲许南燕
关键词:躯干肌偏瘫
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瘫痪程度与脑脊液中髓磷脂碱性蛋白抗体的变化
2005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脑脊液中髓磷脂碱性蛋白抗体浓度与神经功能预后,肢体瘫痪程度和病程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1/2003-01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2例,男70例,女52例;年龄28~88岁。有近期神经功能预后记录者共111例,其中死亡9例,病情无变化16例,病情好转(指瘫痪恢复1级)54例,病情明显好转(指瘫痪恢复2级或2级以上)32例。10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其中轻度偏瘫34例,重度偏瘫74例。入院时病程在12h以内患者17例,12~24h19例,24~72h20例,4~7d26例,8~15d20例,16d以上20例。同期选择以无神经系统器质损害的功能性头痛患者38例和无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04例的脑脊液作为对照组,共142例。均知情同意。所有被检患者在发病后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采脑脊液1mL,根据酶联免疫吸附间接法测定髓磷脂碱性蛋白抗体(微量法)。其中23例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的第2周或第3周时复查髓磷脂碱性蛋白抗体,评估脑白质神经元受损情况。结果:参加试验的122例急性脑卒中和142例对照组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2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有101例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抗体阳性,142例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抗体可疑阳性,脑卒中组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抗体吸光度明显高于对照组(4.90±5.35,0.24±0.35,t=8.45,P<0.001)。②74例重度偏瘫患者的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抗体吸光度值高于34例轻度偏瘫患者(5.46±5.71,3.10±3.67,t=2.21,P<0.05)。③122例中有短期神经功能预后记录者111例,病情无变化患者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抗体吸光度明显高于病情好转和病情明显好转患者(9.20±4.38,4.21±4.95,1.74±1.95,F=10.02,P<0.01)。④病程在12h以内,12~24h,24~72h,4~7d,8~15d,16d以上者的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抗体吸光度分别为7.20±8.33,5.63±5.59,4.44±5.28,4.31±4.25,3.77±3.79,3.06±3.01。随着病
徐剑斌罗伟良许南燕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脑脊髓液髓磷脂碱性蛋白质类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随访研究被引量:84
2000年
目的 探讨脑卒中抑郁状态与病程、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144例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态随访 1年( I期, 1个月内; II期, 3~ 6个月; III期, 1年以上),并同时测评抑郁心理评分( CES-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NFD)、 Fugl-Meyer指数( 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 ADL)。结果 II期中抑郁症患病率最高,其 CES-D计分明显高于 I、 III期,而 CNFD、 FAM和 ADL表现则是 II、 III期明显好于 I期(
许南燕江先娣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预后
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诊断,以及并发LDVT后适合抗凝治疗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Wells的临床怀疑LDVT的量化评分表,对怀疑者行压迫静脉超声(CUG)显像确诊。确诊并发LDVT的患者如适合抗凝治疗则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同时当天口服华法林,口服华法林按Roberts的依年龄调整华法林的负荷量方法进行,当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比牢(INR)2.0~3.0达2d,则停用LMWH,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067例,经CUG确诊并发LDVT18例,占同期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0.9%。发生LDVT的肢体均为瘫痪肢体,其中左侧13例,右侧5例。18例均适合抗凝治疗,除1例患者在口服华法林第3天出现痔疮出血,于第4天停用华法林外,余17例口服华法林达3个月。18例均达到消除LDVT、的症状,预防肺栓塞的治疗目标,停用华法林后观察达1年共12例,3个月5例,均未发现LDVT复发,未发现有临床症状的肺血栓栓塞者。结论使用Wells临床怀疑LDVT量表,对可疑者行CUG检查,可较及时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LDVT,对适合抗凝治疗者应用Roberts的依年龄调整华法林的负荷量方法可达到早期足量抗凝的目的,继而可达到消除LDVT症状、预防肺栓塞和静脉血栓复发的治疗目标、而且是安全的。由于种族和人群的差异以及其他未知的因素,惠州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LDVT的患病率相对较低,似无必要对该地区人群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LMWH以预防静脉血栓。
罗伟良刘武邱金华许南燕李才明温红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抗凝药华法林
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临床探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经磁共振颅内静脉成像(MRV)或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确诊CVST 12例,排除抗凝的禁忌证,以肝素1 000 u/h或750 u/h持续的静脉泵注入,开始6 h查aPTT 1次,24 h后、每12 h查1次,维持aPTT在对照值的1.5~2.5倍,>2.5倍肝素减半量,>3倍停用1~2 h后。肝素剂量减半,24 h后aPTT未达1.5倍时肝素剂量追加250 u/h,持续5~7 d。同时第1天晚上6时按照Roberts依年龄调整华法林负荷量方案口服华法林1次,服药后16~17 h复查INR,首剂后3d,根据当天INR的结果及对应的年龄组决定当天华法林用量。第4剂的华法林剂量设定为维持量,持续3~6个月(INR 2.0~3. 0)。结果从1 000 u/h开始8例,24 h内aPTT达1.5~2.5倍占7例(87.5%),24~36 h aPTT<3倍5例,36 h>3倍2例,24 h aPTT未达1.5倍1例。从750 u/h开始4例,24 h达1.5倍1例,3例追加剂量至1000 u/h,分别在12、18 h达1.5倍,24、36 h后>2.5倍。用药时每天查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无异常。静脉注射处出现皮肤紫斑7例,BT延长11例,牙龈出血1例。无消化道或其它部位出血者。7 d复查头颅CT见2例无症状新增的颅内点状出血。完全康复7例,明显好转4例,好转1例。随访3月~2年无复发。结论CVST患者使用肝素(1 000 u/h开始)可尽快达到有效抗凝水平,合用华法林治疗效果良好,无严重出血的不良反应。
许南燕罗伟良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肝素华法林
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同时治疗组选择强化躯干肌训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各项评分量表评定躯干控制能力...
廖亮华姜琴许南燕
文献传递
275例脑梗死起病后就诊时间及诊疗情况分析
2004年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从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时间及诊疗的相关因素 ,如到达医院后完成头颅CT检查的时间、抗栓治疗的类型。方法 收集 2 0 0 3年 1月 1日— 12月 31日在我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 2 75例 ,能提供发病后到达医院时间、头颅CT检查完成的时间等资料。结果  2 75例脑梗死患者 ,其中发病后 3h内到达医院者 2 1例(7 6 4 % ) ,6h和 2 4h内到达医院者分别为 2 3例 (8.36 % )和 5 7例 (2 0 .73% ) ;由救护车接入医院者 2 6例 (9.4 5 % ) ,均为城镇居民。到达医院后 30min内完成头颅CT检查者 4 5例 (16 .36 % ) ,1h内完成CT检查者 10 7例 (38.91% )。 11例符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 ,只有 3例 (1.0 9% )完成。有 179例 (6 5 .0 9% )行抗栓治疗。结论 院前延误是脑梗死延迟就诊的主要原因 ,应加强宣教和充分使用 12 0急救系统 ;院内诊疗欠规范有待改善。
罗伟良刘武邱金华许南燕黄耀忠徐剑斌
关键词:脑梗死尿激酶溶栓
华法林负荷量法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 0 0 3年 1月至2 0 0 4年 1月入院的TIA病人 ,适合抗凝治疗者 ,按Roberts依年龄调整华法林负荷量指南用药 ,对照组为 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住院的TIA病人 ,并剔除用肝素治疗的病人。结果 :华法林组 10d内无脑卒中发生 ,仅有 4人次再次TIA ,未发现有出血者 ;对照组 10d内脑梗死 6例 ,再次TIA 12人次 ,华法林组于TIA发作后 10d内发生脑梗死及再次TIA较对照组低 (P <0 .0 5 )。结论 :按Roberts华法林负荷量指南抗凝治疗TIA优于非抗凝治疗 。
罗伟良徐剑斌黄林辉许南燕邱金华刘武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华法林
华法林的Roberts的应用方法抗凝治疗心源性脑梗死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研究依年龄调整华法林负荷量法(Roberts 用法指南)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以期达到快速、安全、稳定和有效的抗凝。方法符合抗凝治疗的心源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分为4个年龄组,各年龄组华法林的起始量不同,每日服华法林1次,服药后16~17h 复查凝血酶原时间(PT)计算 INR。首剂后的头3天,根据当天 INR 的结果及对应的年龄组决定当天华法林的用量,第4剂的华法林剂量设定为维持量。INR 2.0~3.0为目标。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对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皮下注射或肝素(UH)持续静脉注射,当达目标的抗凝强度时,则停用 LMWH 或 UH。结果 33例患者中有11例和17例分别于服第2和第3剂华法林16h 后 INR2.0~3.0,第3剂华法林后共有28例(84.8%)INR 2.0~3.0,且多数患者1个月内的 INR 维持稳定。1个月基本痊愈9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7例,无变化3例,未发现卒中复发者。其中19例服药≥6个月。结论按华法林的 Roberts 用法指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可达到快速和有效抗凝强度,在1个月内基本可维持抗凝的稳定,能有效预防心源性脑梗死的复发。
罗伟良徐剑斌黄耀忠许南燕刘武邱金华邓宇平黄林辉刘瑞玉罗秀清
关键词:心源性脑梗死华法林抗凝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