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武

作品数:31 被引量:128H指数:6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脑梗
  • 12篇脑梗死
  • 12篇梗死
  • 11篇动脉
  • 11篇血管
  • 6篇动脉狭窄
  • 5篇支架成形术
  • 5篇缺血
  • 5篇卒中
  • 5篇颅内
  • 5篇成形术
  • 4篇血管造影
  • 4篇血栓
  • 4篇造影
  • 4篇疗效
  • 4篇脑梗死患者
  • 4篇脑血
  • 4篇脑血管
  • 4篇脑卒中
  • 4篇抗凝

机构

  • 3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汕头市中心医...
  • 1篇惠州市人民医...

作者

  • 31篇刘武
  • 22篇罗伟良
  • 16篇邓宇平
  • 7篇朱晔宁
  • 6篇邱金华
  • 5篇李朱勤
  • 5篇许南燕
  • 4篇王立志
  • 3篇何艳
  • 3篇徐剑斌
  • 3篇李博生
  • 3篇温红
  • 2篇刘菊英
  • 2篇李坚
  • 2篇乐碧芳
  • 2篇黄林辉
  • 2篇黄耀忠
  • 1篇李梅
  • 1篇田贤先
  • 1篇邓小霞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医药
  • 3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临床医学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新医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邯郸医学高等...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3
  • 7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5
  • 4篇2004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替罗非班在急诊取栓患者中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22年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取栓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急诊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单纯行急诊取栓治疗,每组40例,测定实验组的ADP抑制率,回顾性分析两组的脑血管再狭窄率、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及出血率。结果 实验组的脑血管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的Nihss评分改善及改良Rankin评分较对照组明显(P< 0.05);两组的颅内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急诊取栓术可降低脑血管再狭窄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朱晔宁李晓慧罗轩文刘武邓宇平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替罗非班
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临床疗效。方法 :将 2 2 5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 10 0mg ,每天 1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辛伐他汀 2 0mg ,每晚 1次 ;进行双盲对照治疗 3年 ,观察两组病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 ,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 3年复发率 ( 15 0 % )明显低于对照组 ( 2 5 9% ) ,P <0 0 5。结论
叶初阳刘武
关键词:辛伐他汀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疾病
单中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CT血管成像(CTA)证实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lberta脑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6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为主要入组标准,以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按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特征、术后脑出血率、术后90 d病死率、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患者比例。结果共纳入53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醒后卒中组18例、非醒后卒中组35例。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的年龄、性别构成、脑卒中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脑卒中病因学分型、ASPEC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醒后卒中组术前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低于非醒后卒中组(11%vs.57%,P<0.05),2组的入院至穿刺时间、责任血管、血管内治疗方式、血管再通率、术后脑出血率、术后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均比入院时下降(P均<0.025),2组间入院时、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90 d时醒后卒中组预后良好患者占56%(10/18),非醒后卒中组预后良好患者占63%(22/3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王立志朱晔宁邓宇平李朱勤刘武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
颈动脉狭窄行CAS后发生CHS的危险因素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6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30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CAS治疗,根据有无CHS分为无CHS组(n=221)和CHS组(n=9),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分层分析法分析。结果 CHS组患者糖尿病、术后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无C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4.822,P<0.05)、术后高血压(OR=6.466,P<0.05)是CAS术后出现CHS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中CAS术后高血压和术前糖尿病史患者更容易发生CHS,CHS患者预后较差,要采取多角度干预措施防控CHS发生。
李博生罗伟良刘武邓宇平朱晔宁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过度灌注综合征
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改善观察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与脑梗死病灶体积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与脑梗死病灶体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NIHSS评分与脑梗死病灶体积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与脑梗死病灶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通过降低脑梗死病灶体积,从而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朱勤刘武罗伟良
关键词:尤瑞克林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
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抗凝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卒中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以及并发 DVT 后适合抗凝治疗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制定临床怀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 DVT 的量化评分,对怀疑者行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确诊。确诊并发 DVT 的患者如...
罗伟良邱金华刘武许南燕李坚温红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疗效分析
文献传递
颈动脉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TIA的评价被引量:1
2008年
邓宇平罗伟良刘武
关键词:脑缺血颈动脉超声血管造影术
血管内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及尤瑞克林治疗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的研究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及尤瑞克林治疗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7例,采用分层抽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42),观察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rt—PA(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尤瑞克林治疗,对照组行单纯标准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纽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89%,90d预后良好率7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05%、4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均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30d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rt-PA静脉溶栓及尤瑞克林治疗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预后。
李朱勤朱晔宁王达罗伟良刘武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21例
2009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方法。总结21例治疗经验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方法21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30个,其中锁骨下动脉3个,颈总动脉3个,颈内动脉起始部12个,颈外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3个,椎动脉8个,应用脑保护装置16只。结果21例支架全部置入成功,18例狭窄减少>80%。3例减少>70%。16例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4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经救治恢复。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新的有效方法,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刘武乐碧芳邓宇平罗伟良
关键词: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糖尿病性脑保护装置
两种形式健康教育对住院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不同健康教育形式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自200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予口头健康教育结合书面的健康教育形式(A组)及仅予口头健康教育形式(B组),于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当时及第七天对入选患者进行脑梗死基本知识的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各抽取部分患者于半年后进行是否坚持服药二级预防的调查。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后当时脑梗死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后A组回答的正确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半年后A组坚持服药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宜采用口头教育结合书面的健康教育形式,此比单纯的口头教育使患者对脑梗死二级预防知识的掌握更好及对医嘱的依从性更好。
罗伟良刘武刘菊英乐碧芳王立志
关键词:脑梗死健康教育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