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脑出血穿刺引流95例体会 2012年 目的:总结基底节区脑出血穿刺引流的经验。方法:对95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根据血肿形态,在CT指导下从额部或颞部穿刺置管,而后注入尿激酶,将血肿溶为血性液后引流出体外。结果:95例患者,73例短期内血肿完全引流干净。17例血肿少量残留,3例患者引起新的出血,2例死于其他原因。结论:基底节区出血根据血肿形态,由不同部位穿刺引流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翟景光 赵亚冰 李涛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 穿刺引流 软通道穿刺术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8年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引导下的软通道手术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引导下的软通道穿刺手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自主生活能力恢复正常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立体定向技术引导下软通道穿刺术能够加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术后生活能力的恢复,降低患者致残率,临床疗效满意。 李涛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开颅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联合高压氧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GC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联合高压氧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6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术后GC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73.53%,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53%对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6%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联合高压氧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GCS评分,减少术后并发症。 李涛关键词:高压氧 颅内动脉瘤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应激状态的变化观察 2016年 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应激状态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术后颅内感染情况分为观察组(颅内感染30例)和对照组(颅内未感染3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应激激素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上腺素(AD)、丙二醛(MDA)以及血清皮质醇(Cor)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重度感染患者指标高于轻度感染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程度与血清中应激激素指标水平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临床诊治的依据。 翟景光 李涛 王卫亚关键词:脑出血 术后颅内感染 应激状态 不同入路手术对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针对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不同入路手术对其术后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7~2019-08接受治疗的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1例临床资料,将其中实施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患者41例纳入观察组,将实施经颞中回入路手术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意识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术后3d的rCBF、rCBV较对照组高,MTT较对照组低,术后2个月GCS、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rCBF、rCBV、MTT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外侧裂入路,能够提高患者术后GCS、BI评分,调节脑组织血流动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经颞中回入路。 李涛关键词:血流动力学 GCS 单侧与双侧入路手术治疗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单侧与双侧入路手术治疗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采取单侧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双侧入路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预后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输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不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入路手术治疗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输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但需按照手术适应证进行选择。 李涛关键词:脑内血肿 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2月来我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196例,调查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继发颅内感染发生的各种因素。结果 196例患者中有41例(20.92%)患者继发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进行脑室外引流、手术的部位、手术时间、清洁手术等均会导致继发颅内感染。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因素较多,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应做到防止脑脊液漏,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等,能有效的减少颅内继发感染。 李涛 张峰 刘晓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继发颅内感染 血清bFGF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患者双侧脑组织恢复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及脑组织至颅骨内径间距,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4月期间永城市人民医院接受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 d、术后24 h、术后7 d,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bFGF水平;CT检测患者各时点血肿最宽径及脑组织与颅骨内板距离,分析血清bFGF水平与患者术后双侧脑组织恢复的关系。结果术前1 d、术后24 h、术后7 d,83例患者的血清bFGF、血肿最宽径、脑组织与颅骨内板距离均呈下降趋势,各指标各时点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检验结果显示,血清bFGF水平与血肿最宽径、脑组织与颅骨内板距离呈正相关(r>0,P<0.05);纳入83例患者中术后双侧脑组织恢复良好45例,恢复差38例;恢复良好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血清bFGF水平均低于恢复差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bFGF水平升高可能是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患者术后双侧脑组织恢复差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术后24 h血清bFGF水平对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患者术后双侧脑组织恢复不佳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8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患者术后仍存在双侧脑组织恢复不佳的风险,可能与术后血清bFGF过表达有关,术后早期检测患者血清bFGF水平,可能对预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脑组织恢复风险有一定积极意义。 李涛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局部亚低温联合微创锥颅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血清MMP-9、PCT水平变化及NIHS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联合微创锥颅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术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本院92例HC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6)。两组均于入院后行微创锥颅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给予抗感染、降低颅内压、脱水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及术后7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血清MMP-9、PCT水平,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预后情况、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 (1)神经功能:两组NIHSS评分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较手术前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血清MMP-9、PCT水平:两组血清MMP-9、PCT水平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较手术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3)预后:术后3个月,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4)生活质量:两组SF-36评分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较手术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联合微创锥颅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HCH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血清MMP-9及PCT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 李涛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局部亚低温 PCT 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观察组采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感染控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15%(53/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93%(4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为(120.54±19.11)mm Hg(1 mm Hg=0.133 k Pa),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38±23.7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葡萄糖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感染的患者采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效果明显,能提高疗效,改善颅内感染症状,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李涛 翟景光 刘晓关键词:腰大池持续外引流 颅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