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压
  • 7篇高血压
  • 5篇病人
  • 4篇心病
  • 4篇沙坦
  • 4篇衰竭
  • 4篇氯沙坦
  • 4篇冠心病
  • 3篇心肌
  • 3篇心力衰竭
  • 3篇血管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高血压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2篇蛋白
  • 2篇低密度脂蛋白
  • 2篇动脉
  • 2篇对心
  • 2篇心肌梗塞

机构

  • 19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日本医科大学

作者

  • 19篇孙亚清
  • 12篇马淑梅
  • 8篇孙志军
  • 7篇李晓东
  • 7篇王丽君
  • 4篇邹德玲
  • 3篇孙英贤
  • 3篇杨智勇
  • 2篇杨志勇
  • 2篇曹乾
  • 2篇曹乾
  • 2篇李晓东
  • 2篇杨智勇
  • 1篇李铁军
  • 1篇王欢
  • 1篇水野杏一
  • 1篇马淑梅
  • 1篇吴可光
  • 1篇扬智勇
  • 1篇张蓓茹

传媒

  • 3篇心血管康复医...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现代康复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辽宁医学杂志
  • 1篇辽宁药物与临...
  • 1篇中华医学全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5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浓度与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研究
目的本研究选取AMI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观察,通过浓度的比较以及在AMI患者血清IGF—Ⅰ、IGF-Ⅱ浓度的变化来反映它们与SAP及其与AMI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2004年于我院就诊的...
曹乾马淑梅孙亚清孙志军邹德玲李铁军杨智勇孙兆清李晓东
文献传递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瘦素与交感神经活性的关系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探讨瘦素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6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 58例对照组人群检测血清瘦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组血清瘦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血清瘦素水平与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孙志军马淑梅杨智勇孙亚清孙英贤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瘦素交感神经系统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8
1999年
孙亚清李晓东马淑梅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静脉血栓栓塞抗凝药物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0年
孙亚清李晓东王丽君陈玉波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QT离散度猝死心律失常
福辛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1999年
马淑梅孙亚清孙志军王丽君
关键词:福辛普利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
孙亚清
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观察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9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用苯那普利治疗 ,以随诊血压和 2 4h动态血压监测评价降压效果。结果 :应用苯那普利治疗 ,2 4h平均血压从1 56 5/99 2± 1 5 3/8 4mmHg降至 1 36 2 /84 7± 1 3 3/8 9mmHg ( 4周 ) ,1 2 5 8/79 6± 1 0 0 /6 5mmHg ( 6个月 )。结论 :苯那普利能显著降低 2 4h血压水平 ,不影响血压波动曲线。
张蓓茹孙亚清翟东川
关键词:苯那普利原发性高血压药物疗法疗效
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测定及其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以及他们的相关关系,为临床上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5例,男67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16±9.74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44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1例;正常对照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平均年龄58.31±9.27岁。上述入选者经临床检查除外贫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以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Hcy,用ELISA方法测定ox—LDL。结果:(1)85例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Hcy分别为14.73±5.32μmol/L和9.3224.72μmol/L,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ox—LDL分别为712.83±213.92μg/L和403.13±187.6μg/L,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3)在冠心病患者中Hcy与ox—LDL呈著正相关(Y=0.76X—1.9,r=0.725,P<0.01);(4)将85例冠心病患者进一步分为OMI组及SAP,分别比较其Hcy及ox—LDL,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cy和ox—LDL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他们可能是通过共同的机制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引起冠心病的的发生,并可能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关系不大。
马淑梅李晓东孙亚清孙志军邹德玲扬智勇曹乾王而君丁良柱
关键词:冠心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对无症状性斑块破裂的观察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子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通过对无症状性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观察及其与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关系的探讨 ,为临床上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提供积极的防治措施。方法 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连续观察 62例冠心病患者的非罪犯血管内粥样斑块的颜色及有无破裂发生 ,探讨其与冠心病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非罪犯血管内观察到黄色斑块者 48例 (77 4% ) ,其中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者39例 (81 3 % ) ,与 1 4例无黄色斑块组中的 6例 (42 9%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非罪犯血管内观察到斑块破裂者 31例 (50 0 % ) ,其中合并高血压者 2 3例 (74 2 % ) ,与 31例无斑块破裂组中的 1 0例 (32 3 %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胆固醇的增加与黄色斑块的形成有关 。
马淑梅李晓东孙亚清王丽君水野杏一大场崇芳
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氯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 (chronicheartfailure ,CHF)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endothelialdependentdiastolicfunction ,EDD)的影响。 方法测定 4 9例CHF患者 (CHF组 )和 38例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无CHF组 )TNF α水平。 4 9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 4周后测定TNF α水平及用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肱动脉内径和反应性充血后的内径。结果 CHF组TNF α水平明显高于无CHF组 [( 10 7 4±4 7 2 )比 ( 76 2± 35 4 )ng/L ,P <0 0 1]。治疗 4周后 ,氯沙坦组TNF α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10 8 5± 12 1)比 ( 91 3± 11 4 )ng/L ,P <0 0 5 ];而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及其变化百分比明显升高 [( 4 9± 8 4 )比 ( 5 5± 7 7)mm ,P <0 0 5 ;( 2 9 2± 4 2 )比 ( 38 9± 5 9) % ,P <0 0 5 ];氯沙坦组的TNF α水平与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及其变化百分比呈负相关 (r =- 0 5 2 ,P <0 0 5 ;r =- 0 6 4 ,P <0 0 5 )。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TNF α是引起这一损害的主要因素 ,氯沙坦治疗不仅可以控制心力衰竭症状 。
李晓东孙亚清杨智勇曹乾
关键词:氯沙坦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