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莹莹

作品数:14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大庆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4篇急性
  • 3篇蛋白
  • 3篇急性脑梗死
  • 2篇蛋白原
  • 2篇血小板
  • 2篇治疗急性脑梗...
  • 2篇前列地尔
  • 2篇纤维蛋白
  • 2篇纤维蛋白原
  • 2篇脑血
  • 2篇反应蛋白
  • 2篇阿加曲班
  • 2篇病患
  • 2篇超敏C反应蛋...
  • 1篇电图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机构

  • 11篇大庆市人民医...
  • 1篇佳木斯大学附...

作者

  • 11篇刘莹莹
  • 7篇王明华
  • 4篇张忠波
  • 4篇赵文凤
  • 4篇郭海城
  • 3篇段伟
  • 3篇王东升
  • 2篇李欣
  • 2篇郭莉莉
  • 2篇高琦
  • 1篇伞勇智
  • 1篇鲁丽君
  • 1篇张喜晶
  • 1篇张立鲲
  • 1篇刘英姿
  • 1篇王复新
  • 1篇黄玉雕
  • 1篇高琪
  • 1篇徐妍

传媒

  • 4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68例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病特点。方法:统计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及腔梗非糖尿病患者首诊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梗死临床特点。结果: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者较腔梗合并非糖尿病者以多发病灶的发病率高(P<0.05),合并糖尿病的腔梗患者首诊时多有明显临床表现,且血糖、血压和血脂异常(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以多发的基底节区发病多见,与血糖、血压、血脂异常有密切关系。
王明华郭海城赵文凤刘莹莹李欣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预后
阿加曲班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均常规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组给予阿加曲班及前列地尔,对照组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2组疗效,动态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及NIHSS评分变化。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85.29%),P<0.05。2组治疗后血清hs-CRP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加曲班联合前列地尔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发生,改善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王明华刘莹莹郭海城赵文凤郭莉莉
关键词:阿加曲班前列地尔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脑梗死
阿加曲班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2014年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均常规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组给予阿加曲班及前列地尔,对照组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2组疗效,动态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及NIHSS评分变化。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85.29%),P<0.05。2组治疗后血清hs-CRP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加曲班联合前列地尔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发生,改善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王明华刘莹莹郭海城赵文凤郭莉莉
关键词:阿加曲班前列地尔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脑梗死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单用尤瑞克林与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我院自2010年~2013年收治的1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A、B、C组,A组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静滴;C组在B组的基础上予依达拉奉静滴,均治疗14天。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NIHSS)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rl(BI)计分.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与A组相比,B、C组应用尤瑞克林能明显改善患者NIHSS评分,提高BI评分和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B组相比,C组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2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生活能力评分和有效率有了明显提高(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生活能力。
王明华刘莹莹赵文凤郭海城李欣
关键词:尤瑞克林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与磷脂酰丝氨酸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7年
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主要因为局部血栓形成或来自远隔部位(心脏或大血管)的栓塞所致[1-2]。引起缺血、缺氧等脑血液供应障碍,从而产生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或软化,导致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病因之一,脑梗死为其主要类型之一,在目前导致人类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二。2008年卫生部第三次公布的中国患者死因调查中,脑卒中病死率位于所有疾病病死率的第二位。
王东升刘英姿刘莹莹高琪张忠波徐妍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形成血小板活化因子
急性脑血栓形成与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微粒释放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浆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翻、微粒(microparticle,MP)释放的动态变化的观察,探讨其与急性脑血栓的关系,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急性脑血栓患者20例作为试验组(排除标准:糖尿病、恶性高血压、尿毒症、恶性肿瘤、近6个月输血史),同时收集20例正常体检人员,无心脑血管疾病,检测前无使用抗凝剂等干扰血凝系统的药物,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检测PS暴露,比较正常人与脑血栓患者的结果差异是否有显著性,得出结论。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微球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微粒释放可以促进凝血因子复合物及凝血酶的生成,最终促进凝血的发生,在急性脑血栓形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东升王复新段伟王明华刘莹莹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
视频眼震电图在中枢性眩晕和外周性眩晕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分析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使用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的临床效果,给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对眩晕患者80例进行了视频眼震电图检查,鉴别区分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结果此次研究中共有42例被鉴定为中枢性眩晕,占52.5%,有9例颈性眩晕(21.4%),14例后循环缺血(33.3%),19例偏头痛性眩晕(45.2%);有38例被鉴定为外周性眩晕,占47.5%,有1例前庭神经炎(2.6%),3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7.9%),8例梅尼埃病(21.1%),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68.4%)。结论中枢性眩晕和外周性眩晕可以使用视频眼震电图检查进行区分鉴别,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张忠波刘莹莹王明华高琦伞勇智
关键词:中枢性眩晕
觉醒型卒中应用改良DWI-FLAIR不匹配指导静脉溶栓治疗
2024年
目的:探讨觉醒型卒中应用改良弥散加权成像(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不匹配指导静脉溶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4年6月在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就诊的136例WUS患者,均接受MRI检查,依据改良DWI-FLAIR匹配情况分为对照组(n=68,改良DWI-FLAIR匹配者)、研究组(n=68,改良DWI-FLAIR不匹配者),研究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并依据FLAIR阴性、部分阳性定义,将研究组分为研究组1(n=34,FLAIR阴性者)与研究组2(n=34,FLAIR部分阳性者),分别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两个亚组的临床相关参数、神经功能改善及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入院至MRI检查时间、DWI梗死体积、入院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研究组2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入院至MRI检查时间、DWI梗死体积、入院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 h内颅内出血转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72 h内NIHSS降低≥4分、预后3个月的mRS评分0~2分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研究组2患者治疗后24 h内颅内出血转化、治疗后72 h内NIHSS降低≥4分、预后3个月的mRS评分0~2分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DWI-FLAIR不匹配指导WUS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卒中预后改善效果明显。
郑杨李欣卢景海刁思佳刘莹莹李振涛
关键词:静脉溶栓
浅析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根据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的81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来分析研究,分组为三组,边缘叶组、抗电压—门控钾通道脑炎组和抗N—甲基—D—天冬氨酸脑炎组,均为27例,对三组的临床诊断差异性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抗电压—门控钾通道脑炎和抗N—甲基—D—天冬氨酸脑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核磁结果,脑脊液检查结果均存在差异性;边缘叶脑炎中的精神病、代谢性疾病、非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脑膜脑炎和桥本脑病患者MPI结果无异常;非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脑膜脑炎、桥本脑病和代谢性脑炎患者会有意识障碍和困倦症状存在;非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脑膜脑炎、Wernick-Korosakoff脑病、精神病、阿尔茨海默病、代谢性脑炎以及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患者脑脊液结果无异常。结论:临床中不同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类型会有不同的症状特点,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刘莹莹王明华张忠波王东升段伟黄玉雕
关键词:临床鉴别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小板活性检查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0例TIA患者外周血的α-2颗粒膜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CD63)的阳性表达率进行了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结果比较。结果 TIA组发作期和缓解期的CD62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2±1.04)和(7.96±0.91),CD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4±1.08)和(8.01±1.22);对照组的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1±0.43)和(0.88±0.26)。经统计学处理,TIA患者在发作期和缓解期的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A患者在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血小板表面CD62P和CD63表达均增强,表明TIA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异常增高,为临床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段伟张忠波刘莹莹张立鲲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小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