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升
- 作品数:16 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大庆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方式实施救治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52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以往最常应用的治疗方式展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添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咳嗽、咳痰、喘息等方面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常规相应指标RBC、Hb、WBC均呈现明显改善迹象(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方式实施救治,临床治疗结果显著,对患者相应临床表现的缓解、痰液顺利排出、呼吸能力及气体交换能力的提升、患者肺康复进程的加快均有积极作用。
- 刘英姿王东升杨冠英於翠文王春兰
-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 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体会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评价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0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随访再狭窄率。结果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率从术前(79.4±13.3)%下降至术后的(13.2±8.5)%。3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38个月,有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引起的临床缺血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但仍缺乏远期及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 王东升刘英姿李宝民王君
-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脑梗死与磷脂酰丝氨酸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7年
- 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主要因为局部血栓形成或来自远隔部位(心脏或大血管)的栓塞所致[1-2]。引起缺血、缺氧等脑血液供应障碍,从而产生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或软化,导致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病因之一,脑梗死为其主要类型之一,在目前导致人类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二。2008年卫生部第三次公布的中国患者死因调查中,脑卒中病死率位于所有疾病病死率的第二位。
- 王东升刘英姿刘莹莹高琪张忠波徐妍
-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形成血小板活化因子
- 介入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TIA患者的临床研究
- 2015年
- 目的:分析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所引发的TIA患者的血管内支架和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2013-07~2014-01到我院求诊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所引发的TIA患者3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介入治疗)160例,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160例。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狭窄程度为(19.3±2.2)%,狭窄长度(0.12±0.02)cm。对照组狭窄程度为(37.1±2.9)%,狭窄长度(0.68±0.16)cm。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实验组中短期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两组的ABCD2评分显著不同,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TIA患者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其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低,12个月的随访卒中并发症少。
- 曲鹏王复新秦乐王东升王昕莉王楠
- 关键词:介入治疗TIA随访
- 脑血栓形成与红细胞/血小板磷脂酸丝氨酸外翻、微粒释放的关系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研究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血小板磷脂酸丝氨酸外翻、微粒释放的关系,并检测其促凝活性。方法研究对象为脑血栓形成患者,经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红细胞和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及微粒释放水平,用凝血时间测定、内源与外源FXa及凝血酶生成实验评估微粒及细胞的促凝活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血栓组红细胞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现膜联蛋白阳性的微粒主要来源于血小板,其次为红细胞,脑血栓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暴露与微粒释放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实验证明暴露磷脂酰丝氨酸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微粒高度促凝,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 王东升刘英姿王亚慧徐妍刘勇
- 关键词:脑血栓
-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疗效。方法选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4例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拜阿斯匹林治疗,对照组30例仅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聚集指数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指标较前均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纤维蛋白原[(3.02±0.37)vs(4.47±0.52),t=12.6979,P<0.05]、D-二聚体[(0.23±0.12)vs(0.58±0.16),t=9.79481,P<0.05]、超敏C反应蛋白[(2.35±1.33)vs(5.36±1.67),t=8.43017,P<0.05]及红细胞聚集指数[(1.48±0.11)vs(1.63±0.14),t=4.72171,P<0.05]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9例,无效4例。两组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7.1587,P=0.0279)。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可显著改善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炎症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 高琦赵文凤张立鲲王东升伞勇智
-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红细胞聚集指数
- 无症状吸烟者的肺功能改变情况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烟龄≥15年,日吸烟量≥15支的无症状男性吸烟者的肺功能改变情况。方法:选择男性无症状吸烟者190人及非吸烟者180人,进行肺功能测定,并比较两组人群的肺功能改变情况。结果: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比较,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Tiffeneau 1秒率(FEV1/VC)结果改变不明显,而Gaensler 1秒率(FEV1/FVC)、最大分钟通气量(MVV)、用力呼气50%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50%)、用力呼气7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75%)、呼出25%~75%肺活量时的平均流量(FEF25%~75%)、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结果均有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无症状吸烟人群肺功能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些吸烟者虽无临床症状,但已经出现了小气道及肺弥散功能的损伤,提醒吸烟者应早期戒烟,关爱自身健康,净化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 刘英姿邵培双王东升遆丹阳王锐
- 关键词:无症状吸烟者肺功能改变
- 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联合缩唇呼吸治疗尘肺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研究被引量:35
- 2016年
-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联合缩唇呼吸治疗尘肺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处于病情稳定期的尘肺病合并COPD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33例,仅予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μg/500μg,2次/d)、缩唇呼吸组(34例,仅予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训练,15 min/次,3次/d)和联合治疗组(31例,同时予上述2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查患者肺功能、6 min步行距离和血氧饱和度(Sa O2),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 MRC)评价患者呼吸困难程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6个月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出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最大通气量(MVV)、6 min步行距离、m MRC问卷分级和Sa O2均改善(P<0.05)。治疗后,与舒利迭组和缩唇呼吸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FVC%、FEV1%、MVV、6 min步行距离和Sa O2均升高(P<0.05),m MRC问卷分级下降(P<0.05)。结论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联合缩唇呼吸治疗对尘肺合并COPD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方法的应用。
- 刘英姿王凤玲王东升王春兰杨冠英徐勇
- 关键词:尘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缩唇呼吸小气道功能
- 急性脑血栓形成与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微粒释放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浆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翻、微粒(microparticle,MP)释放的动态变化的观察,探讨其与急性脑血栓的关系,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急性脑血栓患者20例作为试验组(排除标准:糖尿病、恶性高血压、尿毒症、恶性肿瘤、近6个月输血史),同时收集20例正常体检人员,无心脑血管疾病,检测前无使用抗凝剂等干扰血凝系统的药物,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检测PS暴露,比较正常人与脑血栓患者的结果差异是否有显著性,得出结论。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微球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微粒释放可以促进凝血因子复合物及凝血酶的生成,最终促进凝血的发生,在急性脑血栓形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王东升王复新段伟王明华刘莹莹
-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
- 舒血宁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观察舒血宁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给予舒血宁注射液静滴,对照组43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入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为2周,观察脑梗死临床疗效、上下肢瘫情况与语言表达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总有效率74.41%,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率,治疗组为76.74%,对照组为27.91%,语言表达与上下肢瘫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可行。
- 王长海张华赵莹王东升高琦
- 关键词:脑梗死舒血宁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