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林 作品数:19 被引量:81 H指数:5 供职机构: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清CA125及CA199检测在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CA125及CA199检测在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分别作为观察1组、观察2组,同时选取50名健康育龄女性作为对照组,三组均进行NLR、血清CA125及CA199检测,比较三组的NLR、血清CA125及CA199水平、三组NLR、血清CA125及CA199单独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结果观察1、2组患者的NLR、血清CA125及CA199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高于观察1组,CA199水平低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患者不同分期的NLR、血清CA125及CA19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2组患者的NLR、血清CA125及CA199单独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2组患者的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血清CA199检测阳性率高于观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血清CA125及CA199联合检测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检出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可明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分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苏家林 张赟 卢朝霞 吴海根关键词:血清CA125 CA199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病 IA期宫颈癌手术方式及盆腔淋巴结清扫必要性研究 目的:探讨IA期宫颈癌合理的手术方式.
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9年间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收治的IA期宫颈癌手术病例共376例,观察各种手术方式的手术并发症以及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复发转移... 苏家林 张赟 吴海根关键词:宫颈癌 术式选择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文献传递 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三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2 2012年 一、病例摘要
病例1:患者34岁,因二次剖宫产术后5年余,经期进行性延长5年于2010年4月10日入院。患者分别于2000年、2005年因"骨盆狭窄"行剖宫产,第二次剖宫产术中出血较多,具体情况不详,术后反复少量阴道出血,B超提示子宫切口血肿,经积极治疗后血肿消失,症状消失。恢复月经后经期由剖宫产术前的5~6d延长至术后的12~13d,无腹痛、痛经,近3~4年以来症状较以前加重,经期延长至15~20d,月经周期无明显改变。曾多次在外院就诊,诊刮3次, 郭久柏 苏家林 王知君关键词:子宫切口瘢痕 文献复习 子宫切口血肿 病例摘要 剖宫产术中 骨盆狭窄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对早期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随着医疗事业的大力发展,关于早期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OGCTs)患者在病症早期的手术治疗,临床提出可配合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LND)来进行治疗,通过清扫淋巴结组织来消除病菌细胞,降低患者淋巴结转移可能性,以此达到改善预后和提高疗效的治疗目的[1]。但临床也有相关研究指出,患者仅有卵巢病灶且术后再配合化疗,也能有效达到预期治疗效果,而LND对改善其预后的临床价值并不明显,无需进行此类操作而造成患者机体负担[2]。故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是否可配合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目前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将本院收治的MOGCTs患者60例作观察对象,结合其应用LND治疗后的预后和生存情况展开分析,报告如下。 许娟秀 吴海根 夏杨 苏家林关键词: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改善预后 LN 淋巴结转移 13例子宫腺肉瘤治疗预后研究 苏家林子宫腺肉瘤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子宫腺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探讨可能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子宫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巨检:肿瘤均为息肉样肿块,可带蒂或伴坏死,病理检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确诊。其中子宫腺肉瘤伴肉瘤过度生长者2例、伴骨化1例、宫颈腺肉瘤1例。按FIGO分期(2009)标准:宫体腺肉瘤ⅠA期2例、ⅠB期3例、ⅠC期5例、ⅡB期1例、ⅢB期1例、宫颈腺肉瘤ⅠB1期1例。6例血清CA125高于正常,最高者达3248U·mL-1。均采取手术治疗辅助放化疗。结果术后随访率为92.3%(12/13),随访1~94.2个月,中位随访52.2个月。6例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现已健康存活平均55.8个月(20~85个月),且在继续随访中。复发转移3例经对应治疗生存良好;死亡3例;失访1例。结论子宫腺肉瘤恶性程度低,预后良好,治疗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早期患者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大于可能的收益。预后不仅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年龄有关,还可能和血清CA125有关,与肿瘤大小的关系不密切。 苏家林 张赟 吴海根 陈军女关键词:子宫腺肉瘤 病理 CA125 预后 无痛分娩下人工破膜用于孕足月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产妇对分娩风险及新生儿感染的临床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无痛分娩下人工破膜对孕足月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定植产妇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孕足月拟经阴道分娩,且经生殖道检查存在GBS定植的40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红蓝球法将孕产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200例。两组均进行自然分娩,观察组采用人工破膜,对照组采用自然临产胎膜自破,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不良结局与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产妇会阴撕裂占比、第一产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绒毛膜羊膜炎、产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的1、5 min Apgar评分,与新生儿败血症、病理性黄疸、中转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新生儿肺炎等不良结局和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足月生殖道GBS感染的产妇进行无痛分娩下人工破膜,能够降低会阴撕裂发生风险,缩短第一产程,且不会增加产后出血、感染等多种母婴不利结局,但并未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 张赟 苏家林 谢淑琴 李婷 郑九生 辛思明关键词:B族链球菌 人工破膜 产妇 腹腔镜下腹膜外子宫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研究腹腔镜腹膜外子宫悬吊手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2月行腹腔镜下腹膜外子宫悬吊手术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定期随访25例。结果 25例平均随访(13.12±5.54)个月,2例随访4个月后失访。客观治愈率为100%,无复发病例,无手术并发症,25例患者C点和D点值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腹腔镜腹膜外子宫悬吊术不仅能够有效地恢复患者的解剖学结构,而且对于患者的脱垂症状有显著的改善。 郭久柏 张琦 苏家林 程玉芬关键词:腹腔镜 补片 改良式缝合在妇科恶性肿瘤肥胖患者开腹手术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改良式缝合在妇科恶性肿瘤肥胖患者开腹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就诊的90例妇科恶性肿瘤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缝合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30例)、对照组2(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1采用分层间断缝合,对照组2采用分层连续缝合+腹壁全层减张缝合,观察组则采用改良式缝合法。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关腹缝合时间、腹部切口渗液量、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切口瘢痕状态(POSAS)评分。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后切口愈合率和感染率。结果观察组关腹缝合时间、手术切口瘢痕宽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关腹缝合时间、手术切口瘢痕宽度、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和POSAS评分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VAS评分和PO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切口愈合情况、感染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缝合在妇科恶性肿瘤肥胖患者开腹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缩短缝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感染率和疼痛程度。 苏家林 张赟 万艳 卢朝霞 夏杨 许娟秀 吴海根 舒宽勇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 肥胖 开腹手术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宫颈癌和卵巢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 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分析宫颈癌、卵巢癌化疗后,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其粒细胞减少及毒副作用的预防,评估PEG-rhG-CS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接受TP方案(紫杉醇脂质体或多西他赛d1+顺铂或奈达铂或卡铂d1/d2,3周疗法)化疗的宫颈癌、卵巢癌的患者,共60个化疗周期。按化疗结束后用药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30例(30周期):A组30周期,化疗结束后48h予PEG-rhG-CSF 6mg单次皮下注射。B组30周期,化疗结束后24~48h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200μg皮下注射,1次·d-1,共5d。结果 A组化疗间歇期中性粒细胞减少、FN少于B组,骨髓抑制程度略轻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骨关节痛、肌肉酸胀明显少于B组(P<0.05)。2组疲乏、皮疹发生率相同,发热及总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和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癌、宫颈癌化疗后,使用PEG-rhG-CSF可预防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且毒副作用轻。 苏家林 张赟 陈军女 吴海根关键词:宫颈癌 卵巢癌 化疗 粒细胞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