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晨
- 作品数:20 被引量:83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抑癌基因p16在疣状胃炎和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在疣状胃炎和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56例胃癌、56例癌旁组织、60例疣状胃炎和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活检组织中p16基因的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P16蛋白表达顺序由低到高分别为胃癌→癌旁组织→疣状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P16蛋白在胃癌的表达中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疣状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而疣状胃炎的表达也显著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1),但癌旁组织和疣状胃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癌基因p16可能参与了疣状胃炎向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 肖晨苏东星潘志刚陈庆洲陆才金林敬楠
- 关键词:P16基因P16蛋白疣状胃炎胃癌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内镜下APC术治疗61例上消化疾病患者,其中胃食管息肉26例,疣状胃炎13例,Barrett′s食管8例,上消化道出血42例。结果 26例胃食管息肉治疗后3个月内复查内镜均无残存病变,黏膜修复好;13例疣状胃炎患者治疗后1个月复查胃镜,内镜表现完全恢复正常;8例Barrett′s食管患者采用APC联合药物治疗,1年后复查有2例复发;14例上消化道出血经APC治疗后均未再出血。结论内镜下APC治疗胃食管息肉、疣状胃炎、Barrett′s食管、上消化道出血等上消化道疾病,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
- 潘志刚苏东星肖晨陆才金陈庆州林敬楠
- 关键词:氩离子凝固术疣状胃炎
- 超声内镜在胃癌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胃癌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胃镜检查与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患者65例,术前均行EUS检查,将EUS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手术前后胃镜下活检诊断符合率92.3%(60/65),EUS诊断符合率为86.2%(56/65);EUS T分期结果准确率81.5%(53/65);对有无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72.3%(47/65)。结论 EUS对胃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潘志刚苏东星肖晨陈庆洲
- 关键词:胃癌超声内镜病理学分期淋巴结转移
- 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8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内镜下治疗总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对8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先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再根据结石情况分别采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网篮或球囊取石等方法 进行取石治疗.结果 内镜取石成功率为96.5%(83/86),总并发症发生率7.2%(6/86),术后平均住院(8.56±3.75)d,随访6~24个月有2例复发,经再次内镜手术后取出结石.结论 内镜下治疗总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治疗总胆管结石的理想方法.
- 潘志刚苏东星肖晨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胆总管造口术
- P16蛋白在疣状胃炎、胃癌的表达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疣状胃炎、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胃镜确诊的疣状胃炎和正常胃黏膜标本各80例,另选胃癌和癌旁组织各80例患者进行P16蛋白及Hp检测。结果胃癌和疣状胃炎组织的Hp感染率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而胃癌和疣状胃炎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疣状胃炎和正常胃黏膜的P16表达率均高于胃癌组织(P<0.05),而疣状胃炎和正常胃黏膜的P16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疣状胃炎组织中Hp感染与P16表达存在低度相关关系(C=0.282);胃癌组织中Hp感染与P16表达存在中度相关关系(C=0.416)。结论 Hp感染、P16表达均与疣状胃炎和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感染、P16表达在胃癌的发生过程起协同作用。
- 肖晨苏东星潘志刚陆才金陈庆州林敬楠
- 关键词:疣状胃炎胃癌幽门螺杆菌P16蛋白
- 胃癌组织中生长抑素2型受体与P15、P16的表达及意义
-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生长抑素2型受体/(SSTR2/)与P15、P16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取手术切除胃癌组织42例,癌旁组织42例,对照组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活检组织40例,分别提取组织总RNA,运用RT-PCR...
- 肖晨
- 关键词:胃癌生长抑素2型受体P15P16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兰索拉唑联合吗丁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临床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联合吗丁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经胃镜确诊为RE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口服兰索拉唑胶囊15mg,2次/d;吗丁啉片10mg,3次/d。对照组单纯口服兰索拉唑胶囊15mg,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28/30),内镜下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21/30),内镜下有效率为73.3%(22/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头痛各1例,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兰索拉唑胶囊联合吗丁啉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潘志刚陆才金苏东星肖晨
-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兰索拉唑吗丁啉
- 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观察78例疣状胃炎Hp感染情况、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同时与随机选择同期检查的慢性胃炎82例进行比较。结果疣状胃炎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疣状胃炎组Hp感染率随炎症活动程度加重而增高;疣状胃炎组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p感染与疣状胃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疣状胃炎伴有明显的病理异常,有恶变倾向,应重视诊治和随访。
- 肖晨苏东星潘志刚陆才金陈庆州林敬楠
- 关键词:疣状胃炎幽门螺杆菌病理检查
- 人微小RNA-200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结肠癌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人微小RNA(miR)-200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结肠癌中的意义。方法采用miRWalk在线工具筛选miR-200a靶基因,使用DAVID、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和STRING分别进行靶基因功能分析、信号通路分析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结肠癌的临床数据和测序数据,包括453个癌组织样本和8个正常肠黏膜组织样本,对比癌组织和正常组织miR-200a表达水平,分析miR-200a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共筛选出200个靶基因,这些靶基因参与的主要生物过程为氧化应激反应,主要参与的细胞成分为细胞外泌体,分子功能为SH2域结合,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为miR在肿瘤中的信号通路。蛋白互作网络显示PH区域富含亮氨酸残基的蛋白磷酸酶1(PHLPP1)、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α相关酶1(SIRT1)、CT10调节酶(CRK)、E2F3为网络中的核心基因。结肠癌组织miR-200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P<0.05);结肠癌临床分期Ⅲ+Ⅳ期者、远处转移者的miR-200a表达水平分别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者、无远处转移者(P<0.05);miR-200a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较低表达者短(P<0.05)。结论人miR-200a通过靶基因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其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或可用于评估患者预后。
- 潘志刚苏东星肖晨梁肖兰郑捷
- 关键词:结肠癌靶基因生物信息学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结合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联合球囊扩张(EPBD)对较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直径≥10 m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8例随机分为EST+EPBD治疗组和常规EST治疗组各24例。比较两种术式的取石成功率、取石时间、采用机械碎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EST+EPBD组和EST组的一次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5.8%和8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EPBD组的取石时间显著短于EST组(P<0.05),使用机械碎石的比例也少于EST组(P<0.05)。EST组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3例,EST+EPBD组出现腹痛1例。结论对于较大的胆总管结石,EST+EPBD术可以缩短取石时间和减少采用机械碎石的次数,且并发症少。
- 潘志刚苏东星肖晨陆才金石海英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球囊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