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熹

作品数:22 被引量:88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矫治
  • 5篇矫治器
  • 5篇安氏
  • 4篇正畸
  • 3篇牙合
  • 3篇支抗
  • 3篇上颌
  • 3篇拔牙
  • 3篇HERBST...
  • 2篇正畸矫治
  • 2篇上颌骨
  • 2篇双颌前突
  • 2篇头帽
  • 2篇女性青少年
  • 2篇前突
  • 2篇种植体
  • 2篇颌骨
  • 2篇微种植体
  • 2篇下颌
  • 2篇畸形

机构

  • 11篇四川大学
  • 8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深圳市龙华新...
  • 2篇昆明市第一人...
  • 2篇徐州医学院
  • 2篇香港大学
  • 2篇华西口腔医院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深圳市龙华区...

作者

  • 19篇杜熹
  • 3篇陈扬熙
  • 2篇吴文文
  • 2篇陈雨雪
  • 2篇晏艳
  • 1篇夏舟斌
  • 1篇韩建国
  • 1篇黄宁
  • 1篇张晓歌
  • 1篇肖丹娜
  • 1篇刘柳
  • 1篇刘娟
  • 1篇罗颂椒
  • 1篇赵志河
  • 1篇曹良菊
  • 1篇赖文莉
  • 1篇陈丹鹏
  • 1篇余赛男
  • 1篇黄世林
  • 1篇段培佳

传媒

  • 4篇国际口腔医学...
  • 2篇广东牙病防治
  • 2篇口腔医学研究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口腔正畸...
  • 1篇中国实用口腔...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6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各亚型软硬组织面型特征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对骨性Ⅲ类错患者硬组织面型聚类分析,研究各亚类软硬组织面型间的差异,加深对骨性Ⅲ类错患者面型构成的认识。方法选择344例18~25岁女性骨性Ⅲ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反映软硬组织面型的22项指标,根据硬组织面型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各亚类软组织面型特征,进行软硬组织面型的相关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将骨性Ⅲ类错患者分为10个亚类,有40%的骨性Ⅲ类错患者软硬组织矢状面型不一致,在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基本正常和上下颌均发育不足亚组中直面型构成比接近50%。软组织面型特征与矢状骨面型关系较大,垂直骨面型特征对软组织面型影响较小。结论面部硬组织是构成软组织面型的基础,但是各亚类骨性Ⅲ类错患者软组织代偿能力不同,要针对患者各自的特点设计矫治方案。
晏艳杜熹
关键词:骨型
青少年先天缺牙的正畸与修复治疗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正畸或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青少年先天缺牙伴不同程度错畸形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6例先天缺牙的青少年错畸形患者,通过分析先天缺牙数目、部位、类型以及错类型,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根据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缺牙部位最常见的是下颌中切牙(27.1%)和上颌侧切牙(19.6%),以少数牙缺失为主。正畸治疗关闭缺牙间隙的患者37例,选择保留缺牙间隙结合修复的患者19例,两组在年龄和治疗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拔牙减数后正畸治疗关闭缺牙间隙矫治,或集中间隙后配合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满意。结论青少年先天缺牙伴有不同程度错畸形的患者,经正确的诊断,选择正畸或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张晓歌黄宁陈扬熙杜熹
关键词:青少年先天缺牙正畸
20例正畸患者矫治后合障碍调查
1996年
通过抽查20名用Edgewise细丝弓技术矫治的青少年错患者矫治结束时的功能,发现85%的人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障碍:前伸干扰、侧方干扰、下颌从后退接触位(RCP)向牙尖交错位(ICP)偏斜滑动、早接触;而在上下颌第二磨牙区容易出现干扰。障碍的存在可使功能异常并成为颞颌关节紊乱症的潜在病因。矫治结束时对进行功能检查并根据学原则进行处理应是正畸矫治程序的一个部分。
陈丹鹏赖文莉赵美英杜熹
关键词:正畸矫治
特异性髁突吸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特异性髁突吸收(ICR)是指不明原因引起的髁突吸收、髁突高度降低、牙颌面形态发生变化的骨吸收性疾病,多发于15—35岁的骨性Ⅱ类错骀畸形,伴有前牙开牙台、高牙台平面角及下颌平面角、下颌后缩的女性患者。本文就ICR的病因、诊断、治疗综述如下。
余赛男杜熹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病因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临界病例牙[牙合]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临界病例的牙牙台特征。方法选择83例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临界病例,其中拔牙57例、非拔牙26例,应用PAR指数对其治疗前的牙[牙合]模型进行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的[牙合]特征。结果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临界病例不论拔牙治疗与否,治疗前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的PAR指数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临界病例在牙[牙合]方面存在某些共同的特征,如轻度拥挤、深覆盖Ⅰ°-Ⅱ°、深覆[牙合]Ⅰ°-Ⅱ°或存在一定程度的咬合关系不调。
吴文文杜熹韩建国
关键词:PAR指数
女性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与个别正常肌电值的比较
陈雨雪杜熹段培佳陈扬熙
关键词:错牙合女性青少年
文献传递
微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应用于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矫治效果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应用口外弓或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支抗组)或口外弓支抗(口外支抗组)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每组10例,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分析。结果矫治后2组上颌基骨位置没有明显变化,下颌均略微前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前移(1.91±0.69)mm,口外支抗组为(2.38±1.0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0.70±0.71)mm,口外支抗组上颌磨牙伸长(0.88±0.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种植支抗组下面高减少(1.13±0.93)mm,口外支抗组增加(0.37±1.93)mm(P<0.05);口外支抗组下颌平面角增加(2.18±1.74)°,种植支抗组减小(1.51±2.76)°(P<0.01),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后带来了下颌向前向上旋转的改变。两组上颌中切牙都得到内收,并均有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支抗或传统口外弓支抗均可取得良好的支抗效果,内收上颌前牙,改善磨牙咬合关系,种植支抗在磨牙垂直向控制上更有优势。
欧阳仲夫杜熹
关键词:微种植体支抗
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畸形临界病例拔牙与否的正畸治疗效果评估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对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正畸前后的牙模型同行评估等级(PAR)指数分析,评估这类患儿拔牙与否的正畸治疗效果,为临床医师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3例平均年龄(12.6±1.1)岁的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拔牙57例,非拔牙26例,应用PAR指数对其治疗前后的牙模型进行评分,比较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矫治前后错的分值变化,进而评估两组正畸治疗的效果。结果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不论拔牙与否,治疗后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加权PAR指数减少率均大于70%,且两组之间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者为96.39%(80/83)。结论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拔牙与否,均可在牙关系方面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吴文文杜熹
关键词:拔牙
Herbst矫治器伴头帽牵引治疗安氏Ⅱ类错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 研究Herbst矫治器伴头帽牵引逐步前伸下颌对安氏Ⅱ类错的矫治效果。方法 治疗组 2 2例患者 ,对照组 31例患者。治疗组患者均按治疗的前 6个月、后 6个月 (平均 )及维持期 6个月 ,3个阶段治疗并拍摄头侧位定位片观察。对照组患者拍摄 2次头侧位定位片 ,其间间隔 6个月。结果 平均治疗 12个月后的疗效是抑制上颌骨生长、刺激下颌骨生长并降低下面高。与对照组相比 ,对上颌骨的抑制作用在治疗的前后 6个月均有统计学意义 ,对下颌骨的刺激作用仅在治疗前 6个月有统计学意义 ,对下面高的降低作用仅在治疗后 6个月有统计学意义。维持阶段上下基骨关系不变而对下面高的降低作用进一步加强。结论 Herbst矫治器伴头帽牵引能有效地矫治安氏Ⅱ类错 ,对上颌骨的作用随时间的增加而加强 。
杜熹Urban Hgg
关键词:HERBST矫治器上颌骨
成年女性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唇周软组织变化与貌美人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针对成年女性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研究拔牙矫治前后唇周软组织差异,分析拔牙矫治对唇周软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18~30岁,拔除4颗前磨牙,内收前牙,治疗完成的安氏Ⅰ类双颌前突90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设立为治疗组。其中按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型、低角型、均角型患者各3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拍摄高质量的正面像;选取30名当下较受欢迎且貌美的亚洲女明星正面照片为对照组。严格按照测量标准确定测量标志点,使用E-ruler1.0软件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分析明星组面部软组织比例与黄金比例的关系,以及治疗组拔牙矫治前后唇周软组织的差异。结果:实验分析了明星组面型比例与黄金比例的关系,明星组的口角鼻底角(∠Chr-Sn-Chl)为(109±8.82)°,与黄金三角的顶角108°较为接近。治疗后,各治疗组上下唇中央厚度比(Ls-Sto∶Sto-Li)、鼻口距与下颌高的比值(Prn-Sto∶Sto-Me)、下唇高与上唇高的比值(Sto-Sl∶Sn-Sto)、颏部高与上下唇高的比值(Sl-Me∶Sn-Sl)均有向0.618靠近的趋势;口裂角(∠Chr-Sto-Chl)均减小,使唇部更显年轻,唇部线条更为柔和;口角鼻底角(∠Chr-Sn-Chl)均值都有向108°增大的趋势,说明治疗后唇周软组织比例更协调。结论:成年女性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经拔牙矫治后前牙内收,唇肌张力得到改善,唇周软组织结构比例更协调。
晏艳杜熹曹良菊彭松娟简志杉夏舟斌
关键词:双颌前突黄金比例拔牙矫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